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申生不息 普通人話變遷|坐著地鐵感受城市每個角落

2024-09-30社會
趙佳麗成了地鐵熱心誌願者
趙佳麗(前排左二)在做誌願工作
「上海地鐵始終在高速發展,從兩點到一條線,再到一張網,這張網能讓我非常方便地到達上海的每個角落。」——趙佳麗
她,生於1994年,如今是一名資深「地鐵迷」。2000年開始隨父母一起乘坐上海地鐵,喜歡地鐵24年;如今每逢節假日,她都會和小夥伴一起做地鐵誌願者,為需要幫助的往來乘客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鐵1號線徐家匯站到錦江樂園站6.6公裏建成通車,實作了上海地鐵零的突破;次年,趙佳麗出生了。2021年,上海成為世界首個地鐵裏程突破800公裏的城市,網絡規模領跑全球;趙佳麗已經是人民廣場站的資深誌願者了。
回首上海地鐵發展歷程,三十多年的時間,上海地鐵從外國專家斷言的「豆腐裏打洞」到如今的城市軌域交通巨網,全網絡營運裏程831公裏,營運車站509座,創造了世界軌域交通建設發展史上的奇跡!在趙佳麗們眼中,「方便快捷」是上海地鐵的代名詞,它始終是最值得大家信賴的交通方式。
與1號線的「不解之緣」
2000年時,趙佳麗正讀幼稚園,和媽媽一起去外婆家是她每周末最快樂的事,1號線串聯起了她從蓮花路站到陜西南路站的旅途,地鐵的寬敞舒適給小趙佳麗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小時候我媽為了讓我多學習一些生活技能,給我錢讓我自己去買地鐵票,以至於她到現在也不太會用自動售票機,因為在沒有交通卡的年代都是我去買票的,這點小小的成就大大地增加了我坐地鐵的快樂。」
趙佳麗還是小不點兒的時候,上海地鐵只有兩條線——1號線和2號線,不知不覺中,上海的地鐵路線越開越多,原本貼在車廂天花板上的路線圖也挪到了車門旁。隨著地鐵網絡拓展,今年9月21日上海地鐵釋出了最新的地鐵路線圖,以前折起來只有銀行卡大小的路線圖可以輕松放在錢包裏,如今小小一張紙已經完全放不下了,最好的查詢方式是上海地鐵官網或Metro大都會App等平台。
作為經過外婆家的另一條路線,13號線從沿街店鋪的關閉、拆遷,再到封路建設,直到最後的通車營運,趙佳麗見證了13號線南京西路站的從無到有。
在上海地鐵高速發展的過程中,趙佳麗和地鐵之間的緣分一直在加深。她坦言,不知從什麽時候起,自己已經離不開地鐵了,之後就順理成章地成了一名地鐵迷。
和上海地鐵一起成長
201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高一寒假時趙佳麗接觸到了地鐵誌願者,小時候想幫助他人、做誌願者的想法開始萌芽。「我想去上海地鐵看一看,見識一下。」在誌願活動中,趙佳麗認識了許多除同學之外的朋友,也更了解地鐵營運背後的故事,因為了解而變得更加熱愛。
多年來,人民廣場站加裝自動扶梯、完善設施、改造出入口,沿途路線也從最初的1號線增加到現在的1、2、8號線,幾經蝶變。2017年初,由於客流壓力大、器材設施老化等原因,1號線、8號線人民廣場站站層進行封站改造,當年2月11日重新投入營運。由於改造的緣故,趙佳麗和誌願者朋友們也需要即時熟悉出入口資訊和新設施器材。趙佳麗告訴記者:「一開始做誌願者有點不知道幹什麽,但時間長了之後對車站越來越熟悉,不需要乘客主動開口,當我看到四處張望的乘客時就會跨前一步詢問是否需要幫助,當乘客抵達想去的地方時,我充滿了成就感,這就是我和上海地鐵一同經歷的成長。」
「小時候的地鐵只是能讓我到外婆家,現在卻能坐著地鐵去感受城市的每個角落,我也只是見證了其中的一小半。建設中的市域鐵路、家門口的20號線,是我現在正在見證的新高度,未來1小時生活圈或許會從長三角拓展到更遠的地方,周末搭地鐵坐高鐵或飛機外出旅遊可能也會更加常態化。」趙佳麗感慨道。
本報記者 任天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