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高鐵「變味」了,如今的高鐵,為啥越來越多的人不想坐了

2025-01-05社會

前言

曾幾何時,高鐵作為 中國一張閃亮的名片, 以風馳電掣的速度、便捷舒適的體驗, 成為大眾出行的首選。

但如今的 高鐵好像「變味了」, 乘客寧願去坐速度慢的綠皮火車, 或是乘坐票價更貴的飛機, 也不願意買一張高鐵票。

那麽, 高鐵究竟經歷了什麽, 發生了哪些變化? 為何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願意乘坐高鐵了呢?

出行寵兒變「甜蜜負擔」

中國高鐵的發展歷程猶如一部宏偉壯麗的傳奇篇章,在20世紀90年代的思想啟迪之時,繼而以1999年秦沈客運專線建設的啟動為高速時代揭開了序幕。

2008年,京津城際高速鐵路的正式營運,不僅是中國高鐵技術躍居世界領先地位的鮮明標誌,也預示著 「四縱四橫」高速鐵路網 主體架構的構建之旅正式揚帆起航。

再到如今「八縱八橫」日益完善,中國高鐵一路高歌猛進,短短幾十年間,中國已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營運裏程最長的高速鐵路網,營運裏程截至目前已達4.8萬公裏, 穩居全球第一。

但在近年來, 高鐵票價調 整成為了公眾矚目的熱點,自2017年4月起,中國高鐵首次實施了跨省票價調整,東南沿海高鐵依據不同車次的客流情況,采取了靈活多樣的定價策略, 既有上漲也有下調。

此後,票價調整的步伐不斷加速,2020年底,京滬高鐵率先對執行速度在300至350公裏/小時的高鐵動車組列車引入了浮動票價機制,開創了根據服務質素調整價格、票價上下浮動的新紀元。

2024年6月15日,12306官方釋出,針對在京廣高鐵武廣段、滬昆高鐵滬杭段、滬昆高鐵杭長段以及杭深鐵路杭甬段上營運的時速達到或超過300公裏的動車組列車, 票價上調振幅接近20%。

調價後的高鐵票價,讓不少 乘客都感受到「肉疼」, 以武廣高鐵為例, 調價後二等座票價超500元, 而在一些出行淡季,武漢到廣州的機票價格加上機建燃油費,常常低於高鐵票價。

轉觀滬昆高鐵杭長段,目前杭州東至長沙南的二等座票價為485元,價格不等,與同期部份航班機票價格相比較,在計入機場建設費、燃油附加費等額外費用後,於出行淡季選擇飛機出行的成本反而更為低廉。

以往, 高鐵憑借相對平民化的價格優勢, 成功從公路、民航等交通方式中脫穎而出,成為眾多旅客出行的首選,然而, 票價的反向調整 促使乘客不得不 重新審視 自己的出行開支,在速度、價格及便捷性之間重新做出權衡考量。

一方面,公眾的不滿情緒日益累積,尤其是對於頻繁往來的商務人士、異地求學的學子以及探親訪友的普通民眾來說,出行成本的上升無疑構成了實實在在的經濟負擔。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眾多網友紛紛發聲,表達對於「高鐵票價飛漲, 幾乎坐不起」以及「薪金未見漲,票價卻猛增」 的無奈與抱怨。

而另一方面,專家和鐵路部門也有自己的考量,從鐵路部門角度,路線維護、車輛購置、器材更新、勞務用工等營運成本逐年攀升,以復興號動車組為例, 造價高昂,技術維護復雜。

近年來新建的高鐵路線大多位於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的客流量尚處於逐步培育的階段,面臨著較大的盈利壓力,於是透過調整票價來平衡收支並提升營運質素,似乎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專家們也指出,是 具有合理性的做法。

除了票價問題, 高鐵上的盒飯 也成為了公眾關註的焦點,有網友曾揭露,在高鐵上 花費35元購買的盒飯, 開啟包裝後竟然發現上面 標註的售價僅為15元, 經過後續調查,此事被證實為餐服員為個人利益而私自擡高價格。

花35元買高鐵盒飯,撕開包裝震驚:本來才15元?涉事公司通報:停職! 2023-09-16 08:34·光明網

日常乘坐高鐵時,乘客對盒飯的吐槽不絕於耳,價格普遍在30-60元區間,相比市區同價位餐食, 品質卻相差甚遠, 盒飯多為預制菜, 口味單一、食材不新鮮, 米飯生硬,配菜要麽寡淡無味,要麽油膩過重,常讓人難以下咽。

部份高鐵路線規劃也遭人詬病,存在舍近求遠現象,例如,某些城市之間明明可以直線連線,高鐵卻繞道而行,增加了乘客的出行時間與經濟成本,以京津冀地區為例,部份路線為串聯更多城市,不走最短路徑,使得短途出行乘客感覺時間優勢不明顯。

這背後原因復雜,從城市發展的視角出發,高鐵肩負著帶動沿線各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使命,為了讓更多城市能夠 融入高鐵經濟圈, 路線設計往往會傾向於經濟相對欠發達但具備發展潛力的區域, 推動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而從工程建設的角度來看,中國地形地貌多樣復雜,高山、河流、湖泊交織錯落。

若遇到地質條件極為惡劣的地區,如喀斯特地貌、地震斷裂帶,強行直線修建,不僅成本飆升,還會面臨諸多技術難題,甚至影響執行安全,繞道雖增加利程,卻 能降低建設難度與風險,保障長期穩定營運。

競品之搏:優勢動搖?

面對高鐵的變化, 自駕出行成為不少人的新選擇, 如今,汽車走進千家萬戶,自駕的便利性愈發凸顯,周末或小長假,一家人自駕出遊,無需受高鐵固定班次、站點限制,隨時可開啟旅程,想去哪就去哪,沿途風景隨心欣賞,遇到美景還能隨時停車駐足。

對於一些小眾、偏遠旅遊地,高鐵難以直達,自駕便成了最佳抵達方式,不過,自駕成本著實不低,油費、過路費、停車費等加起來是一筆不小開支。

長途大巴和普通火車,這些傳統交通方式也在重拾優勢,對於短途出行,尤其是城市周邊鄉鎮,大巴車票價通常比高鐵低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班次密集,一些繁忙路線每隔半小時就有一班,能滿足乘客隨到隨走需求。

除了客運站,還會在沿途人口密集區、高校、工廠等地設停靠點,方便乘客就近上下車,普通火車更是價格親民「擔當」,以綠皮車為例,硬座票價幾十年未大幅上漲,對於學生、務工人員等對價格敏感群體,依舊是出行首選。

近年來, 大巴和火車也在提升服務, 部份長途大巴座椅升級為航空座椅,配備USB充電口、車載WiFi,火車在提速同時,內飾翻新,餐食種類增多,一些車次還推出特色地方美食,努力留住乘客的心。

在長途出行、商務出行領域, 飛機的優勢愈發顯著, 隨著民航業發展,航線日益密集,國內一二線城市間航班頻繁,高峰時段每半小時甚至一刻鐘就有一班,基本能實作隨到隨飛,飛行速度更是遠超高鐵,京滬航線空中飛行時間約2小時,高鐵最快也需4個多小時。

對於時間緊迫的商務人士而言, 節省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顯得尤為珍貴, 機場服務持續升級,候機區域環境優雅舒適,貴賓室內更是配備了餐飲服務和辦公設施,為旅客提供便利,而在飛機上,空姐空少們提供著細致入微的服務。

尤其在高鐵票價上調後,一些熱門航線淡季機票價格加上機建燃油費,與高鐵二等座票價相近,此時,追求高效、舒適的旅客紛紛轉投飛機「懷抱」,讓高鐵在長途客運高端市場面臨嚴峻挑戰。

結言

乘客也需調整心態與策略, 理性看待票價變化, 依據出行需求、預算,靈活選擇交通工具,非緊急長途出行,不妨嘗試性價比高的普速列車、長途大巴,短途通勤,公交、地鐵或共享單車或許更便捷環保。

長途出行前,多關註各交通方式票價波動、航班高鐵時刻銜接,巧用各類出行APP預訂低價票、規劃最優換乘方案,助力高鐵回歸「出行寵兒」本位。

參考文獻:

花35元買高鐵盒飯,撕開包裝震驚:本來才15元?涉事公司通報:停職!——2023-09-16 08:34·光明網

明確了!多條高鐵票價將調整!中國鐵路回應 光明網 2024-05-05

高鐵調價,路向何方? 光明網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