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秦朗丟作業」引全閘道器註 怎樣才算「圓滿結束」

2024-02-21社會
近日,一網紅博主釋出影片稱,某小學一年級8班秦朗將寒假作業落在巴黎廁所,該博主稱,要將其帶回國物歸原主,事件引起熱議和全網尋人,並沖上熱搜。也有不少人質疑此事系擺拍博流量。2月19日,該博主表示,已聯系到「秦朗」的母親,但對方不願意出鏡,因此此事「圓滿結束」。
全網尋找「秦朗」 輿論質疑炒作
2月16日,博主@Thurman貓一杯 釋出了一條影片稱,在巴黎一飯店內,服務員遞給她兩本遺留在廁所內的小學一年級寒假作業,博主稱要將作業帶回國物歸原主。不少網友在網絡上發起了一場尋找「秦朗」的行動。
一名ip顯示在江蘇,自稱家屬的網友在該網紅評論區留言,稱這位小朋友是他的外甥,就讀於西場小學一年八班,此評論點贊數達到22萬。隨後他很快開了直播,面對網友質疑,他回懟稱自己是「蹭流量的」,歡迎大家「舉報」。而之後多地多所「西場小學」回應稱,這個秦朗不是本校的孩子,讓這件事更加陷入了雲遮霧繞的謎團。隨後,這個自稱秦朗舅舅的抖音賬號被封禁,其主頁顯示其賬號「因違反社區規定被禁止關註」。
博主貓一杯所釋出的影片中的細節也開始被關註,有網友好奇為何一名一年級的小學生會將寒假作業落在巴黎的廁所內,紅星新聞也認為此事疑點重重,質疑博主記憶體在炒作劇本的擺拍嫌疑。也有網友表示,貓一杯作為已經成名的大網紅,不需要用這樣的方式獲取流量,有問題的是所謂的「秦朗舅舅」。19日,「@Thurman貓一杯」釋出影片否認擺拍一事,表示作業上有學校名稱,不是西場小學。而且已經聯系上「丟作業的秦朗」的母親,對方不願意出鏡。
丟作業何以引發全閘道器註
頭部網紅的影響力、傳播力。@Thurman貓一杯並非籍籍無名的新人網紅,她憑借留學法國、時尚設計師、法語普通話粵語無縫切換等優勢打造生活分享類自媒體賬號,抖音粉絲1866萬,B站粉絲467萬,幾乎每個影片播放量都在百萬以上。秦朗丟作業事件從頭到尾完全由網紅主導,跳過了一般輿情潛伏生成——媒體擴散發酵階段,直接爆發。火得突然,紅得莫名其妙,它揭示了內建流量的頭部網紅影響力之大,傳播之迅猛。
契合網民的需求。每年寒暑假期,特別是臨近開學前夕,「小學生作業」都會成為網絡上的熱門談資,甚至還有「打著吊針做作業」「警察叔叔幫你找到假期作業」之類的報道層出不窮,並且每每都會被熱炒一番。在相似的時間節點,寒假作業、臨近開學、丟在法國……這些關鍵詞精準抓住熱搜需求,火速成為一篇爆款。共情與玩梗,成為下意識的神經反射。
「熱搜、話題榜、自媒體」等建構的流量杠桿。封面新聞指出,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在網絡場域內引發了軒然大波。這是由「熱搜、話題榜、自媒體」等等所建構的流量杠桿,投合社媒調性、巧用這種「杠桿」,某些博主以小博大,在規避監管風險的同時,獲得了驚人的關註度。而其中,必然是難免真真假假、泥沙俱下了。
怎樣才算真正的「圓滿結束」?
嚴肅的新聞生產,人人「與有責焉」。央視網指出,秦朗是誰不重要,「如今,在紛繁復雜的輿論場,如何才能撥開資訊的迷霧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或許是此次事件帶給我們最有益的思考與啟示。網絡沖浪,冷靜圍觀才是正確姿勢,不被演算法邏輯所豢養,才能守住自己的註意力,才能在大海裏打撈起珍珠,才能被有價值的資訊滋養。荔枝新聞評論稱,這件事真正的「圓滿結束」,就是所有圍觀者都立即散開。對個體來說,面對網絡上形形色色的資訊,在作出行動上的「響應」前,嘗試去區分哪些是真正值得關註的公共議題,哪些只是無厘頭的「偽問題」。這也是資訊過載時代,構建自我的「主體性」,防止被垃圾資訊吞噬的應有之義。如果沒有這樣的「反求諸己」,我們可能只是從這一個「秦朗丟寒假作業事件」,奔向另一個「秦朗丟暑假作業事件」,難言有真正的「大結局」。澎湃新聞也表示,人們如果希望獲得有價值的社會觀察,有深度的理性思考,有意義的公共討論,那麽就得真心地去期待嚴肅的新聞生產。建構一個能給人啟迪、給社會改進提供思路的公共輿論,我們每一個人「與有責焉」,哪怕只是閱讀選擇,都是一種最簡單卻也有價值的參與。
輿論呼籲加強監管,披露真相。專業律師表示,網絡主播為了引流吸粉進行擺拍,這會造成不明真相的粉絲效仿,進而擾亂社會秩序,給社會帶來極大危害。他呼籲主管部門和平台應對擺拍、劇本類的影片加強監管,早發現早處理,加強行業自律,不要讓部份主播的不良行銷行為損害社會利益,合法合規、向上向善才是長久發展之計。極目新聞認為,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既然引發了公眾關註,當事人不能自說自話,平台也不能「和稀泥」。大家也別只盯著「秦朗」同學的寒假作業有沒有寫完,要知道,甄別和治理虛假擺拍,主動踐行真相披露的作業,才是一點都不能缺。黃河新聞網表示,既然引發了關註,就應該有人為這場聲勢浩大的圍觀負責,至少需要一個嚴肅的交待,不能任由網紅說開始就開始,說結局就結局。無數人從一場圍觀奔向另一場圍觀,總得有人較真,不為別的,只為新聞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