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西非又有兩國要求法國撤軍,薩赫勒地區或現「恐怖主義黑洞」

2025-01-11社會
當地時間2023年12月22日,尼日爾尼阿美,最後一批法國士兵登上法國軍用飛機,離開尼日爾。 視覺中國 資料圖
步入2025年之際,西非國家科特迪瓦和塞內加爾同時向法國「發難」:在新年致辭中,兩國總統不約而同地單方面宣布要求法國撤走駐軍。這兩國成為繼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乍得後,最新要求前宗主國軍隊離開的非洲國家。
法國從前殖民地的「撤軍潮」與非洲中西部地區「政變潮」幾乎同期發生,並非偶然。二者錯綜復雜的因果關系,非洲尤其是薩赫勒地區日益嚴峻的安全域勢,法國對非戰略的必然轉型,都決定了長期駐軍實乃雙方「你不情我不願」之事。然而作為多方勢力競相爭奪的戰略要地,後法軍時代非洲的地區安全前景恐將更加復雜。
法軍退場:「你不情我不願」的必然
2024年最後一天,科特迪瓦總統阿拉薩內·德拉文尼·瓦塔拉與塞內加爾總統巴西魯·迪奧馬耶·法耶都在新年致辭中官宣了要讓法國從2025年開始撤軍的訊息。兩國都是法國前殖民地,同一年(1960年)正式獨立,都是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ECOWAS,簡稱「西共體」)和法語國家組織成員,也都與法國保持著特殊的外交和安全關系。
然而兩國不約而同的做法背後仍存在差別,產生的效果亦不盡相同。法耶「要求武裝力量部長提出防務與安全合作新方案,自2025年起終結在塞內加爾的所有外國軍事存在」,其實延續了他在去年11月底接受法國【世界報】采訪時所說的「塞內加爾不會再有法國駐軍」的立場。去年12月27日,塞總理鄂圖曼·松科也披露塞政府將「關閉所有外國軍事基地」。
換言之,法耶的新年致辭不過是再度確認了撤出法軍的訊息,並給出了明確的時間表——2025年底之前完成法國在塞駐軍350人的全部撤出。相比之下,瓦塔拉代表科政府的聲明更令外界感到突然和驚訝:一方面,對公眾而言這一訊息並無先兆;另一方面,科特迪瓦是法國在西非地區現存規模最大的駐軍所在國,累計約600人。
從對外宣稱的理由來看,法耶早在去年3月代表反對派當選塞總統後,便強調「主權」,而對外國的依韋特別是外國軍事基地的存在,在他眼中與塞獨立主權相抵觸。瓦塔拉並沒有突出主權完整,而是側重於科本國軍隊「卓有成效的現代化」,指出「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們決定協調且有組織地撤走法國軍隊」,包括在今年1月接管法軍駐紮的布埃港海軍陸戰隊第43營營地。
科、塞兩國元首同日表態,是近年來法國在非洲軍事力量部署持續收縮、撤離的最新例證:2022年至2023年,西非薩赫勒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政變三國」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在18個月內「攆走」法軍;曾經的「可靠盟友」乍得也轉眼變臉,在去年11月底送走來訪的時任法國外長巴羅後,當天單方面宣布終止與法國的防務合作協定、驅趕該國1000名法國駐軍。
非洲法語區國家的軍事基地和常駐法軍,是法國在1960年代各國獨立運動中留下的「歷史遺產」。多數前殖民地國家獲得主權後,與法國簽署了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合作等協定,允許這些國家「要求」法國提供軍事援助。而現如今超過70%的非洲國家將法軍撤走,其實是法非雙方都無意維持現狀的必然結果。
上述非洲國家明顯的共同特點在於,它們都是率先單方面對外「要求」法國撤軍,並非與後者達成一致後的「聯合聲明」,措辭看起來也不像事先與法國做過溝通,以致法方多次遲滯回應。另一個相似點則是除了最近的塞內加爾與科特迪瓦,其它國家都屬於名副其實的西非「政變地帶」——近幾年要麽公開政變,要麽一度「變相政變」(乍得)。
由此可見,這些非洲國家日益增長的反法情緒是它們不再歡迎法軍的直接原因。基於遭受殖民的屈辱和血淚史,不少當地民眾對法軍天然地心存反感,認為本國並未完全獲得獨立主權。近期該地區的安全危機不僅引發多國相繼政變,還消磨了他們對法軍的寄望和耐心:批評者認為,法國駐軍並未實作培訓當地軍隊、提高駐在國反恐能力、維護地區和平的目標,反而是巴黎當局維系影響力、保護親法政權的工具。
另一方面,馬克龍政府亦深感傳統的長期駐軍模式正在成為法國海外利益的負資產, 壓縮駐軍規模、調整對非整體外交和軍事戰略,恰恰是法國試圖重塑其在非洲政治和軍事影響力的努力。
事實上,由於國防預算限制和地緣戰略重心調整,數十年來法國持續壓縮在非洲的駐軍規模。多年前法國外交部門便提議永久關閉海外軍事基地,可國防部和軍方出於征兵、在地情報收集、危機處理、軍事合作等目的持反對態度。如今形勢比人強,國際「競爭對手」(尤其是俄羅斯)積極介入非洲安全事務,利用法國駐軍的事實開展「認知戰」,為當地反法情緒火上澆油,客觀上惡化了法國與非洲法語國家的關系。
出於「止損反彈」目的,法國必須改變策略。2023年2月馬克龍訪非前夕的講話,標誌著其「新非洲策略」的出爐,內容包括減少駐軍、改變軍事援助策略、突破援助模式、歸還文物、調查殖民歷史問題。既然原有駐軍機制已變得「你不情我不願」,法軍先後被不同國家請走就是自然而然的結果。
多方角力:「安全赤字」仍籠罩非洲
曾在14國流通、超過2.2億人使用的非洲法郎,對采礦等關鍵產業的控制,以及最多時超過90個軍事基地、約6萬人的駐軍,是法國在非洲影響力最直觀的體現。隨著塞、科兩國下達「逐客令」,法國在非洲僅剩東海岸國家吉布提的1500人駐軍,以及在加蓬的350人。
具體到尤為敏感的中非和西非地區,據去年法新社和路透社掌握的訊息,法國原計劃將駐軍從2200人壓縮至600人,即乍得300人,科特迪瓦、塞內加爾、加蓬各100人。不料前三國在去年底都要法軍徹底離開,意味著法國只能保留在加蓬的少數駐軍。由此,兩年前還因「新月形沙丘」行動增派5000名法軍士兵的薩赫勒地區,將要把法軍徹底「清零」。
前後巨大的反差,短期直接後果無疑是中西非地區的「安全真空」。 誠然,科特迪瓦在法國協助下平息2002年和2011年兩次內戰後,再無大規模武裝沖突或恐怖襲擊,塞內加爾則長期被視為薩赫勒地區的「例外狀態」,但除此之外該地區整體安全問題嚴峻。特別是薩赫勒地區,在法軍威懾驟然消失後,各國軍隊的維穩能力存疑,很可能形成「恐怖主義黑洞」。
權力真空的出現,往往導致多方勢力加劇博弈和爭奪,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甚至動蕩。站在科、塞以及其它薩赫勒國家的角度,它們希望在平等的原則上與法國保持夥伴關系,同時走向多元化外交而非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但基於戰略要地的地緣競爭現實,這種美好的主觀願望或許會導致並不理想的客觀後果。
法國政府自己的戰略評估,已經把俄羅斯、土耳其、印度等國視為其在非洲影響力的主要競爭者。就實際情況來看,以華格納集團為代表的俄羅斯力量在薩赫勒多國的軍事存在顯而易見,大有「俄進法退」、取代法國之勢。除了安全反恐合作,華格納集團還深度參與當地的采礦、能源開發等經濟活動。
2023年華格納集團改編為直屬俄國防部領導的「非洲軍團」後,更加積極地參與地區政治和安全事務。不過美聯社指出,由於華格納集團更多依賴薩赫勒各國軍政府的撥款支持,所擁有的維穩資源不比曾經的法國正規軍,因此難以填補「巨大的安全真空」。而且,華格納在打擊恐怖組織時多次造成平民死亡,遭到「侵犯人權」的指責。
與俄羅斯不同,土耳其和印度參與非洲事務的競爭重點並不在於反恐或維穩。據法國參議院【幾內亞灣戰略報告】分析,土耳其以其外交使團、阿納多盧通訊社、土耳其航空等代表性機構為支點,擴大其在非洲的經濟、文化、教育、傳媒領域影響力,並興建清真寺、傳播伊斯蘭教。印度則瞄準了法語國家的市場,在制藥業等代表性產業蠶食法國不斷流失的市場份額。
如此一來,其它域外國家的介入,未必能取代甚至改進法國駐軍在威懾恐怖組織、維護地區穩定方面的作用,反可能令地區安全域勢復混成。 國際非營利組織「武裝沖突地點和數據庫專案」(ACLED)去年12月釋出的文章表明,送走法軍的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沖突不降反升,局勢更加不穩,風險外溢到了地區其它國家。該文指出,2024年以來,自稱「基地」組織分支的「支持伊斯蘭教和穆斯林」組織(JNIM),以及所謂「伊斯蘭國」薩赫勒分支多次發起針對政府軍、準軍事組織、平民的大規模攻擊,擴大使用無人機、傳統空襲、簡易爆炸裝置(IED)、迫擊炮、火箭彈,平均致死率從2023年不到4%上升到2024年超過4.5%,僅2024年上半年就造成至少3064名平民死亡。
到了2025年,由於傳統域外大國軍事力量退場,伊斯蘭極端組織、華格納集團、各國政府都將競相加強其對地區民眾的控制,以威懾的方式阻止當地居民支持敵方勢力。這種「搶地盤」邏輯下的爭奪,加上現代戰爭武器與技術的支持,勢必將延續嚴重的暴力沖突。
與此同時,歐盟對薩赫勒地區的戰略也趨於碎片化,尤其是對於已在軍政府統治下的馬、布、尼三國采取強硬態度還是探討務實合作。出於本國既有利益考量,法國逐步但總是不徹底的撤軍,表明其並不希望輕易失去對非洲的傳統影響力,對待率先「跳反」的政變三國態度強硬。反過來,沒有那麽多歷史固有利益的德國、荷蘭等歐盟國家,則不希望繼續刺激非洲國家的反法情緒、破壞歐盟在非的整體戰略。
無論是法國還是整個歐盟,加強非洲地區國家自身的維安、反恐能力建設,繼續培訓各國軍隊,當然符合各方利益。但要實作這一點,必須要重新贏得這些國家的信任,法國更需要認真思考、重新定位其與前殖民地國家的關系,特別是妥善處理歷史包袱。 正如歐洲議會外事委員會去年12月20日發文所說:「法國需要關閉這一頁歷史篇章,走向下一頁。」
(胡毓堃,國際政治專欄作家、中國轉譯協會會員)
澎湃新聞特約撰稿 胡毓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