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工業旅遊正成為出行新風尚

2024-08-25社會

【環球時報記者 倪浩 環球時報駐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青木 潘小多】編者的話:中國廣核集團(簡稱「中廣核」)8月7日宣布,全國首個核電工業旅遊預約系統正式上線,中廣核九大核電基地全面對外開放預約通道。「中國允許公眾參觀分布在全國各地的九座核電站,令人驚訝!」【印度時報】稱,這表明核能對中國清潔能源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中國核電站正在更大規模向普通公眾開啟文旅大門,廣東深圳、惠州、陽江、汕尾、江門,以及遼寧大連、廣西防城港、福建寧德、浙江溫州核電基地所在市、區、縣集體「亮相」。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30多名遊客組成了「核電工業旅遊第一團」在福建寧德發團,開啟中國核電工業之旅。他們的體驗怎麽樣?國內外工業旅遊發展如何?中國工業旅遊還有哪些潛力可挖?【環球時報】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調查。

「核電基地不再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我深刻感受到核電基地不再是一個神秘且高不可攀的地方,而是一個充滿魅力、值得遊玩的景點。」雷玲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8月7日,她與另外3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體驗官組成了「核電工業旅遊第一團」從福建寧德出發,遊覽中國廣核集團旗下的核電站。

當日,中廣核全國九大核電基地全面對外開放預約通道。「站在88米高的觀景台上,俯瞰整個核電站氣勢宏偉的布局,巨大的反應堆安全殼和汽輪發電機盡收眼底。在核能會展中心透過多媒體技術了解中國核電的工作原理以及發展潛力;走進模擬機培訓教室,近距離觀摩核電站控制系統的復雜性。」雷玲莉向記者介紹了她此次所體驗的專案,並評價道:「這種體驗非常新穎!尤其是之前對核輻射比較有顧慮,但是旅遊現場嚴密而科學的防護措施,瞬間就打消了這種顧慮。」

中國廣核集團陽江核電站 (圖源:中國廣核集團)

中廣核集團黨群工作部副主任黃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更大範圍、更為深入地向公眾開放核電基地,標誌著中國核電在工業旅遊領域邁出了裏程碑式的一步,這一模式將引領更多公眾深入了解核電的奧秘與綠色價值。

中國開放核電基地作為工業旅遊的創新之舉,也引發了外媒的關註。彭博社報道稱,中國正在啟動一項「核旅遊」計劃,讓公眾了解核電對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作用。

公開報道顯示,工業旅遊發軔於最早進行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並逐漸在全球範圍興起。而核電旅遊作為工業旅遊的一個特殊分支,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自2017年起,中國分批次推出眾多工業旅遊示範基地,涉及冶金工業、機械制造、醫藥保健、食品工業、遺址遺跡、博物館、能源利用等多種類別。其中,海南省昌江核電科普教育基地2022年入圍,首次成為工業旅遊示範基地。黃超認為,作為清潔能源,公眾對核電仍存在諸多疑慮和誤解,發展核電工業旅遊,不僅有助於普及核能知識、消除公眾誤解,還能展示核電技術的先進性和安全性,增強公眾對核能的信任和支持。

疫情之後,旅遊業快速復蘇。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2024年全年國內旅遊人數將超過60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將達到6.03萬億元,同比2019年的恢復率為23%。在旅遊經濟方興未艾之際,核電開啟的工業旅遊也迎來了廣闊的發展潛力。據記者了解,中廣核開發的核電工業旅遊與周邊景區結合,與所在地文旅成為一體。除帶來核電教育之外,還將有力推動地方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

作為特殊的工業領域,黃超也表示,核電工業旅遊在發展中面臨著一些挑戰,例如,如何協同處理好能源保供、安全生產與核電工業旅遊體驗之間的關系。黃超說,將設計合理的旅遊路線、制定完善的核電工業旅遊安全管理制度,來規避工業旅遊對安全生產的影響,以達到遊客與員工、觀光與生產和諧相處。

德國:廢棄核電站變身遊樂園

德國是工業旅遊領域的佼佼者。今年是德國最著名的工業旅遊專案——魯爾區工業文化之路推出25年。25年來,尤其是最近10年,德國工業旅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在核工業旅遊方面,德國很早就探索打造核電站主題樂園。

在名為Schneller Brüter核電站的遺址上,一座名叫「卡爾卡仙境」的主題樂園被德國媒體稱為「德國最奇怪的遊樂園」。這座核電站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並於1991年建成。但由於種種原因,核電廠還沒來得及發電就被棄用。

改建後的樂園占地面積相當於80個足球場的大小,包括旋轉「茶杯」、戶外賽車中心、水上遊樂設施、迷你高爾夫球場等40多個遊樂專案。遊樂園的地標建築就是核電站遺址的冷卻塔。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主題公園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前來參觀,尤其受到有孩子家庭的青睞。

德國工業旅遊經過多年發展,不再僅僅是大企業或著名品牌的專利,許多中小企業和手工業者也積極參與。當地旅遊部門還透過把這些小企業串聯起來,發揮「集團」優勢,向遊客推出特色之旅。

記者前不久參加了德國旅遊部門組織的黑森林手工業之旅,見識了一家家各具特色的手工作坊。在1885年成立的奧古斯特·施韋爾咕咕鐘作坊中,施韋爾家族的傳人安迪向記者演示了各個環節的純手工制作咕咕鐘的方法。

而在沃爾法赫玻璃作坊,記者先參觀了世界各地玻璃工業的歷史以及這家玻璃作坊的歷史展覽,隨後在工匠的輔導下,記者還學習了「吹」玻璃花瓶。

即使是一些老的專案也在拓展。比如魯爾區工業文化之路,開始時只有埃森關稅同盟煤炭工業區等一些專案,如今已開發了穿越魯爾區的400公裏路線,融合了博物館、景觀、體育場、劇場等設施,每年吸引超過700萬遊客。

一些工業旅遊專案還推動德國城市成為工業特色旅遊城市。大眾汽車於2000年在禾夫斯堡建成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汽車主題公園——大眾帕蒂德馬斯哈德,帶動整個城市的旅遊業。近年來,以大眾帕蒂德馬斯哈德為核心,禾夫斯堡建成了奧特萊斯購物村、科學博物館、電影院、五星級酒店等設施。

而日本的工業旅遊同樣歷史悠久,從北到南,許多工廠都對參觀者開放。【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了解到,食品工廠通常最受歡迎,航空公司和造幣局等參觀專案也異常熱門,預約時段剛一開放就被約滿,還有的需要排隊抽簽。

來自全國各地的旅遊體驗官,正在參觀中國廣核集團寧德核電基地。(圖源:中國廣核集團)

在工廠參觀的諸多選項裏,核電站無疑是不同尋常的一類。截至今年1月,日本國內正在運轉的核電站共有12個。為了讓民眾增加對核電的了解,日本原子能科學研究所、原子能緊急事件救援研修中心的部份區域,以及位於青森縣、福島縣、茨城縣、福井縣和鹿兒島縣等地的核電站都承擔了接待參觀者的工作。

不過核電站開放區域仍有限制,一般民眾可以參觀的大部份都是專屬區域,由展館、多功能廳、VR(虛擬現實)展廳等組成,並不能進到核心區域。

中國如何發掘工業旅遊巨大潛力

雖然中國的工業旅遊相較西方已開發國家起步較晚,但中國完備的工業體系以及政策支持,為這一產業的發展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張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擁有規模龐大的工業旅遊方面的物質基礎,無論是建國初期就開始建設的重化工業基地,還是本世紀以來新興的高科技生產。中國工業體系完整,地域分布廣,工業生產與遺產景觀豐富多樣,這些都為中國發展工業旅遊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前提條件。

湖南省旅遊學會分會副會長、湖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唐健雄在采訪中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較早的在政策層面上出台了系列支持措施,發展工業旅遊。本世紀以來分多個批次公布了遍布全國各地超過百個工業旅遊示範基地,幾乎囊括了重工業、輕工業以及高科技各個領域,甚至在近年將核電站也納入了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的名單。【「十四五」旅遊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鼓勵依托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遊,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

不過,雖然中國有發展工業旅遊的良好基礎,但是目前來看仍有待進一步轉變觀念,充分釋放中國工業旅遊的發展潛能。

當前中國仍處於工業旅遊發展的初期階段,企業作為工業旅遊的重要參與者,其意識還沒有完全適應這一特殊旅遊形式的需要。唐健雄認為,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在思想方面沒有完全跟上,發展工業旅遊的意識仍不到位,致使「工業」跟「旅遊」仍然是「兩張皮」,兩者處於對立而不是統一的狀態當中;另外,很多先天條件比較好的工業生產基地,旅遊資源還處於分散、孤立狀態,開發模式單一且初級,沒有得以整合和進一步發掘,還沒有充分釋放其旅遊價值。

唐健雄表示,現在的工業旅遊基本依賴於工業遺址的展現,或者是工業企業的展覽館等靜態景點,局限於企業歷史或者生產工藝過程的展示,與遊客的互動不夠,遊客缺乏參與感。這些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遊客對工業旅遊的興趣。

不過,唐健雄認為,此次中廣核開放九個核電基地,創新性與當地文旅結合在一起,打造了一個多層次、全鏈條的旅遊產品,在為企業創收、樹立品牌形象的同時,還促進了當地的旅遊業和經濟轉型,形成了雙贏局面,這說明中國企業工業旅遊的意識正在與時俱進,為中國工業旅遊的發展開啟一個新的開端。

張鵬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疫情之後,旅遊經濟蓬勃發展,工業旅遊也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旅遊與教育、科技和歷史文化等結合在一起,將激發這一旅遊分支煥發更大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