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中國攜手南海周邊國家完成對160多條入海河流的沈積物采樣

2024-12-13社會
自2008年以來,中國牽頭與南海周邊8個國家30多個研究機構緊密合作,現已完成對160多條入海河流、以及各國大陸棚(含領海)的調查和采樣,開展了大量的沈積學、礦物學和地球化學測試分析,取得南海周邊河流至深海沈積物的粘土礦物和地球化學數據集,聯合署名發表30余篇國際頂級期刊論文,取得豐碩成果。
這是記者日前從同濟大學主持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西太平洋分委會「南海沈積物與環境變化」國際專案處獲悉的。
2024年11月,參加第17屆「南海河流沈積物國際學術討論會」的專家在印度尼西亞野外考察。 (同濟大學供圖) 據專案負責人、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劉誌飛教授介紹,南海周邊河流將各個國家陸地透過自然過程形成的沈積物、以及透過人類活動形成的汙染物都輸送到南海,是記錄南海區域氣候與環境、人類活動的重要指標。
「南海周邊國家科研人員透過長達16年的緊密合作和跟蹤研究,充分認識到河流沈積物對南海海洋科學研究起到的關鍵作用、以及加強該領域合作應對全球變化挑戰的重要性。」劉誌飛說,「我們所有成員都是南海大家庭的一員,大家齊心協力眾誌成城,共同把南海打造成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極大提升和帶動了南海周邊國家海洋研究水平及人才培養。」
據介紹,「南海沈積物與環境變化」國際專案將實施至2027年,下一階段將開展越南湄公河至南海南部深海、菲律賓卡加延河至南海北部深海的沈積物「從源到匯」過程觀測計劃,同時開展南海周邊第二輪河流沈積物采樣,以研究近20年全球變化和人類活動對南海的影響。
2024年11月,簽署南海科學合作「卡朗桑邦宣言」的代表合影,右三為劉誌飛。(同濟大學供圖) 「開展海洋科學合作包括南海合作是人類發展的共同需求,‘南海沈積物與環境變化’國際專案的開展,為南海海洋科學國際合作研究樹立了典範。」印度尼西亞國家研究創新署地質資源研究中心主任伊萬·塞蒂亞萬說。(記者張建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