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社會

歐洲陷入「競爭力危機」了嗎?

2024-07-19社會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昭 東 本報記者 蘇雅瑄 本報特約記者 李 靜 編者的話:「意大利前總理德拉吉關於歐盟競爭力的報告或推遲到9月釋出。」據美國「政治新聞網」歐洲版7月12日報道,這份備受關註的報告原計劃7月就出爐。近兩年來,有關歐洲、歐盟以及歐元區經濟競爭力的討論不斷升溫。包括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等歐盟國家領導人在內,一些歐盟政要以及歐洲多家智庫和主串流媒體都認為,歐盟需要付出巨大努力來提高競爭力,有人甚至表示歐盟陷入了「競爭力危機」。西歐地區是工業革命最先開始的地方。在工業革命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的背景下,西歐以及更廣泛的歐洲地區面臨的競爭力問題,到底是言過其實,還是真真切切的危機呢? 他花6個月體驗了歐洲「特有的缺陷」 「匈牙利希望‘讓歐洲再次偉大’」,據德國【交通報】報道,7月1日接任歐盟輪值主席國的匈牙利,為其接下來6個月的工作確定了七大優先事項,其中之一就是增強歐盟的競爭力。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日前刊登了匈總理歐爾班撰寫的文章。這位歐洲國家領導人直言,近幾十年來,「歐盟競爭力下降是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歐洲已經成為一個吸重力大大降低的投資目的地,甚至導致歐洲企業考慮遷往其他市場。 擔心歐洲競爭力的歐盟政要不只歐爾班一個。今年5月,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也在【金融時報】上發文,警告歐盟必須付出巨大的努力以提高競爭力,否則歐洲生活方式恐難以為繼。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施納貝爾今年2月稱,歐洲正處於「競爭力危機」之中。似乎是為了強調形勢的嚴峻性,歐盟任命了兩位意大利前總理來對該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提供意見和建議,包括曾於2013年至2014年領導意政府的萊塔和從2021年到2022年執政的德拉吉。 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媒體報道,歐盟4月17日和18日舉行峰會,討論如何提高該聯盟的經濟競爭力。峰會期間,萊塔送出了一份長達147頁的有關歐盟內部市場的報告,稱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保護主義擡頭威脅著歐盟的經濟安全,並削弱了其在人工智能(AI)和清潔技術等領域的發展。萊塔說,為撰寫報告,他花了6個月時間,走訪了65個歐洲城市,親身體驗了歐洲特有的競爭力缺陷,「乘坐高速列車在歐洲各國首都之間旅行是不可能的……這是一個深刻的矛盾,體現了這個單一市場的問題」。截至7月17日,德拉吉關於提升歐盟競爭力的報告尚未出爐。有媒體最新預測,該報告或要到9月之後才能公布。 綜合「德國之聲」等歐洲媒體的報道,歐盟以及一些歐洲國家之所以認為該地區面臨「競爭力危機」,一方面是因為歐盟的經濟表現正在落後於其他主要經濟體,如美國和中國,另一方面是認為歐洲在綠色技術和數碼經濟等新興科技和經濟方面正在失去優勢。 具體到經濟表現,德國【商報】、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舉例說,多年來,歐洲經濟占全球經濟的比重一直在下降。2010年這一比例超過20%,而到了2024年,該比例將僅為14%。從1993年到2022年,美國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了近60%,而同期歐洲的增幅不到30%。過去20年,美國的勞動生產率增速是歐元區和英國的兩倍多。 在綠色技術和數碼經濟方面,歐洲媒體稱,歐洲舊經濟元素太多,新經濟元素不足,AI等技術落後於美國和中國。朔爾茨稱,在電信領域,存在歐洲抓不住5G和6G機遇的風險。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今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 年,歐洲在生成式AI方面的投資為17億美元,而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於這些技術的金額為230億美元。截至2023年,美國有35家人工智能公司擴大規模,但歐洲只有3家。在德拉吉看來,僅在數碼化和綠色轉型方面,歐盟的公共和私人投資每年就需要再增加5000億歐元,才能跟上步伐。 此外,歐洲媒體認為該地區的競爭力問題還表現在能源價格昂貴、安全政策方面不堪重負、自由貿易政策並未成為歐盟委員會的核心競爭力、去工業化趨勢出現,以及歐洲人工作時間太短等。【經濟學人】雜誌還提出,歐洲許多老公司對新進入者沒有什麽恐懼,也沒有什麽創新的動力。對於歐洲競爭力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德拉吉此前給出的「初步診斷」是歐洲的組織、決策和融資機制都來自「昨日世界」,美國和中國可以作為一個國家采取一種戰略,而分裂正在阻礙歐洲發展。他舉例說,歐洲至少有34家主要流動網絡,而美國只有3家。 據【紐約時報】分析,造成歐洲「競爭力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如監管法規太多,而歐盟領導層的權力太小;金融市場過於分散;很多企業規模太小,無法在全球範圍內競爭等。剛從西歐進行產業經濟學術調研回國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法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僅關於數碼技術和AI技術,歐盟層面這幾年就先後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規,這些規定在限制外部技術、資本和產品進入歐盟的同時,也抹殺了這些技術和資本為歐盟帶來巨大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歐洲經濟韌性「被低估了」 「事實真的如此殘酷嗎?」對於歐洲的競爭力問題,【經濟學人】雜誌表示,正確診斷是第一步,但這並不是歐洲的經濟韌性第一次被低估。 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不認同歐洲遭遇「競爭力危機」的說法,「歐盟無論作為整體,還是其不少成員國,其競爭力都在遭到侵蝕,並且這種趨勢日益加劇,但這並非危機」。趙永升介紹說,歐洲尤其是西歐是世界上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地區。直至20年前,西歐依舊是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工業和技術的中心之一,尤其是基於西歐壯大起來的歐盟,更是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經濟體。直到最近20年,這種狀況才有所改變,而造成這一轉變的原因是包括數碼經濟和新能源行業的「新經濟」領域在不斷發展後,歐盟經濟和競爭力的內生「缺陷」便暴露無遺了。 英國智庫歐洲改革中心學者托爾多認為,歐洲處於貿易順差狀態,這比美國要好得多。歐元區所能維持的經濟增長分布得更均勻,這讓社會流動性更大。歐洲的碳排放量下降速度比美國還快。整個歐洲的失業率都相當低。老齡化社會意味著人們的擔憂將很快轉向勞動力短缺,而不是工作崗位短缺。歐洲可以像美國一樣,透過借錢和向企業提供大量補貼來提高經濟增長率,但歐洲國家大多避免了這種做法。企業高管們認為,歐洲可以透過放松綠色法規來提升競爭力,大量引進移民會提高GDP,但也會帶來政治影響。 在與競爭力密切相關的融資和創新方面,歐洲確實存在不少問題。趙永升對記者表示,美國經濟模型的融資主要依靠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歐盟經濟模型的融資主要依靠「銀行」(此處指集聚財力的銀行和財團),而中國經濟模型的融資則二者兼具。在上述三種經濟模式和融資模式中,美國模式具有高收益和高風險共存的特點,歐盟模式具有審慎、低收益和低風險的特點。因此,在中美歐中,歐盟的劣勢最為明顯,這也是造成歐盟整體競爭力低迷不振的根本原因之一。 歐盟確實將融資當作提升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抓手。據報道,德拉吉已經告訴歐盟各國財長,他們必須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找到巨額資金」——包括公共資金和私人資金,以把投資提高到與美國相當的水平。施納貝爾呼籲更快、更有效地實施「下一代歐盟」復興計劃。萊塔4月在送出其報告時,向歐盟領導人提出的主要建議包括更好地利用歐盟公民的私人儲蓄。 此外,在當下的工業革命中,傳統上基於重資產的產業已經失去其原有優勢,而逐步讓位於基於輕資產的產業,例如與數碼經濟和AI技術相關的產業門類。趙永升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這種背景下,與老牌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中國這樣的新興經濟體具有了難得的後發優勢,因為無論是在數碼技術,還是在綠色環保技術方面,中國已經遠超歐盟。 貿易保護主義將損害多國經濟增長 「這是最後一次機會,也是最後一個開放的視窗。」在4月舉行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萊塔這樣強調提高歐洲競爭力的緊迫性。那麽,歐盟應該如何實作這一目標呢? 對此,馬克龍與朔爾茨5月在兩人聯合發表的文章中表示,可以透過促進前沿研究和創新以及必要的基礎設施來加強歐盟的技術能力。有歐洲媒體稱,德拉吉提升歐盟競爭力的主要方法是花錢。據德媒報道,根據德拉吉的想法,歐盟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共同債務基金,用於支付軍事建設或基礎設施投資。不過,這一想法不會在歐盟內部獲得一致支持。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也在其報告中,在創新、資本等領域為歐盟開出「藥方」。另據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等媒體報道,為提升競爭力,歐盟領導人將制定九點計劃,包括深化單一市場、建立資本市場和能源聯盟等,來增強該組織的競爭力。不過,最大的問題是歐盟的執行力。資本市場聯盟的計劃可以追溯到10年前,該計劃可以釋放雙重轉型所需的私人資金,但由於歐盟成員國不想放棄對國家金融規則的控制而陷入停滯。另一位意大利前總理蒙蒂(2011年到2013年在任)2010年也曾為歐盟撰寫經濟報告。當時和現在一樣,歐洲通常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麽,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我們的目標是讓歐洲人相信,良性競爭以及與最先進技術的合作將帶來更多增長。」歐爾班在發表於【金融時報】上的文章中稱,匈牙利認為,歐洲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不想透過貿易戰來逃避競爭。不過,德國【商報】認為,歐盟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這充分說明了歐洲的現狀:歐盟正在變得「更具防禦性」,並且失去了透過自己的舉措塑造全球化的能力。 德國波鴻汽車研究院院長、被譽為「汽車教父」的杜登赫費爾教授也認為,要發展電動汽車等新能源產業,歐盟應該加強與中國企業的合作,而不是阻礙中國汽車進入。他對【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表示,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將是災難性的,這對歐盟電動汽車的發展沒有好處。實際上,歐盟的汽車制造商已經非常勇敢地涉足電動汽車領域,各大車企正在推動電動車戰略,並與中企合作,比如大眾汽車集團和小鵬汽車的合作。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埃雷拉日前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包括一些歐盟國家在內的西方國家,將所謂中國新能源行業「產能過剩」作為削弱中國經濟的政治工具,其背後是貿易保護主義,而這將損害很多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世界的綠色能源轉型,「歐洲人對生態環境的承諾令人印象深刻,但其行動卻遲遲無法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