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神奇的「語言混淆」。
我們聊企業的時候,會非常明確「營收」和「利潤」是兩個概念。
比如最近有家造車新勢力原地閃崩,那也是賣了幾十億的車出去的,結果靠近了一看,70億的財務黑洞放在那裏,垮了不冤。
但在聊個人的時候,「月入」經常就被預設成了「凈賺」,非常神奇。
題主說自己月入8千,這是營收。
那固定成本呢?比如房租、吃飯、穿衣服、小娛樂一把。
有沒有負債啊?比如花唄欠了多少,信用卡要還多少。
有沒有積蓄啊?這積蓄無論是自己省吃儉用出來的,還是父母給的支援,甚至哪怕是之前談戀愛收到的各種轉賬,都行。
就這些完全不聊的話,局面是很難判斷的。
咱都別裝外賓,義務教育語文好歹賦能了大家基礎閱讀能力。
題主的說法是:我月入8千,花4萬救貓,花的都是自己錢,並且薪金穩定並且處在上升期。
這話潛台詞很直白了:4萬花了又如何,憑什麽這就成了「罪狀」?
那到底是不是罪狀,就要看語言混淆之下的真實情況。
你如果存款很高,比如賬戶裏面躺著500萬,一年期定存都能帶來9萬的被動收入。
那別說4萬了,花10萬都不會有人說什麽。
說不定還有人偷偷發私信,說就欣賞你這有愛心的三觀,是人間少見的光,能不能加個微信交流一下養貓心得。
但如果存款只有10萬塊錢,把接近一半拿去救貓,味道就變了。
10萬,並不是個離譜的揣測。
月薪8000,工作兩年,那攏共就是20萬出頭的營收。
居北京,大不易,吃穿用度房租什麽的可不便宜,算存了一半下來應該是比較給面子了吧。
那就十萬存款,一口氣花了一半出去,親密伴侶頭上自然要冒出大大的問號。
更近一步看,所謂的花自己的錢,有時候也不成立。
就現在這大格局,男女交往裏面,你要說絕對單方面付出的少,你要說絕對的AA平等的也少,但至少,共同生活中有些花銷,社會共識預設還是男方應該主動支付的。
那題主「花得是自己的錢」,就是個實質上的偽命題。
就像兩家公司合夥做專案,支出主要都是A公司在走賬,然後B公司說自己賬上錢很多、底氣足、可以完全自己做主、A公司不能有任何話語權,不覺得奇怪麽?
就像是標榜獨立女性的博主,張口就是「三句話讓男人給我花18萬」,不覺得內在邏輯有點矛盾麽?
所以這事兒說到底,4萬塊錢是個引子。
真正讓題主男朋友選擇分手的,可能是4萬塊錢的態度下,隱藏的那種薛定諤式邏輯。
自我標榜的時候,就聊月入;需要對方付賬的時候,就聊存不下多少錢。
自己想花錢的時候,就聊花的是自己的錢;對方想花錢的時候,就聊為了共同的未來要多積蓄。
就,賬有時候不能這樣算,有點太欺負人了。
強烈建議各種商學院,開點婚戀財務課,應該選的人會很多,而且對移風易俗甚至拉動生育率,會非常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