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有19種叫聲!
別笑,這是正經研究。研究者剛剛拿了2021年搞笑諾貝爾獎的那種。
研究者是瑞典隆德大學的蘇珊娜·舒茲(Susanne Schötz)教授。她獲獎可不是只做了一項研究,而是透過一系列的語音研究,分析了貓的各種叫聲及其他「貓-人」溝通的模式。
貓有19種叫聲
貓就是貓,不用多介紹了。它們近一萬年前被人馴化,現在已經成了人類的主子最受歡迎的寵物。
根據研究者的估算,現在地球上有6億只貓和人類生活在一起,如果這些貓們自己成立一個國家,這個「貓之國」的公民數量將排在世界第三,僅次於中國和印度。
鑒於貓科動物向來有透過聲音操縱獵物的傳統,弄清楚它們的叫聲意味,很有必要。
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蘇珊娜將貓叫聲劃分出19種:除了「喵」,還有咕嚕、嘶嘶聲、顫音……怒吼和咆哮。
而根據發聲時貓咪嘴巴的動作,這19種貓叫又可以分為三大類:
(1)閉著嘴發出的聲音,比如一些雜音和顫音;
(2)嘴巴張開並逐漸閉合時發出的聲音,包括各種喵喵叫;
(3)保持嘴巴張開發出的聲音,通常在激烈的情況下發出,就是各種咆哮和尖叫聲。
每一類貓叫都對應貓的一種行為狀態,比如貓跟人打招呼,只是普通的顫音;在疼痛或者強烈壓力時,就會用到第三種「開口音」,也就是咆哮和尖叫。
貓和人最重要的溝通方式:叫聲
作為一名語音學研究者,蘇珊娜的研究興趣聚焦在「各種語音變體」,比如,瑞典語和其他語言的方言變體,再比如,不同的年齡、情緒、態度和健康狀況產生的副語言變體。
她的其他研究包括:根據聲音分析說話者的年齡、課堂上老師的聲音和背景噪音如何影響兒童的理解和學習以及說話者的語速如何影響兒童的語言理解。
從2010年開始,蘇珊娜決定把自己最感興趣的兩個元素「 語音 」和「 貓 」結合起來研究,由此走上了通往搞笑諾獎之路。
在「貓-人溝通」領域,不同研究者各有作為:有人擅長分析貓的動作,有人喜歡研究貓的社會行為,而蘇珊娜則主攻貓與人類的聲音溝通,研究內容主要是貓與人類溝通時,不同語調、旋律、聲音變化到底意味著什麽——
換句話說: 她想聽懂貓語。
在蘇珊娜看來,「叫聲」是貓和人類溝通最重要的方式。她的解釋是:
動物之間相互交流主要使用聲音、動作和氣味這三類訊號。貓在與另一只貓溝通時,大多是透過動作和氣味;而在試圖與人類交流時,貓咪更傾向於發出聲音訊號來吸引我們註意——
也就是說,當貓在「喵喵喵」時,通常是針對人類,而不是另一只貓。
貓主子叫了……它到底是啥意思?
不難想象,蘇珊娜的工作場景就是圍著貓轉。
她會在各種環境中記錄貓的叫聲,同時也對貓進行錄像,將貓叫聲與它的耳朵運動、頭部運動和身體姿勢等行為相互對照,尋找貓的溝通模式與行為規律。
當然,作為一名專業的語言學者,蘇珊娜還有更紮實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她可以透過分析聲音中可量化的特點,比如聲音的頻率、持續時間,來揭秘貓的「語言密碼」。
在論文【旋律的重要性:對6種背景和4種精神狀態下的家貓喵叫的聲學研究】中,她錄下了40只貓的780聲喵叫。
透過分析這些叫聲的特點,蘇珊娜想弄清楚:貓咪在叫的時候,心裏到底是怎麽想的
她發現: 當開心與滿足時,貓傾向於發出頻率上升的叫聲;但在情緒低落或感到緊張時,發出的「喵」聲,頻率是下降的 。
這個發現,從語音學角度驗證了動物行為的一個普遍趨勢: 聲音訊率較高,往往與動物的「弱小」相關聯,代表著順從與友好;而較低的聲音訊率,意味動物想展示「強大」的一面,體現出支配與豪橫。 (對比泰迪和藏獒的叫聲,你對這一點會有所贊同。)
有了貓叫聲頻率與情緒的4種基本模型,蘇珊娜詳細探究了貓在不同處境中與人交流的心理狀態變化。比如:
你在 逗貓 時,貓是開心地玩耍,還是敷衍地配合;
你在 開門進家 時,貓是愉快地迎接你,還是責備地說:「鏟屎的怎麽才回來」;
你在 摸貓的腦袋或肚皮 時,它的喵喵叫是表示舒服地享受,還是在說「滾」。
蘇珊娜的研究沒有止步於此。
鑒於鳥類和挪威長須鯨都有各自的方言,接下來,她也想研究看看:貓有方言嗎?
為此,她從瑞典南部的隆德和相距500公裏的斯德哥爾摩分別找來一些貓和它們的主人。這兩個地區中,人們說話具有明顯的口音區別。
她想要看看貓的發音是否也會存在地區性差異,以及人的口音到底會不會影響貓?
等這個實驗有了結論,我們也許會發現:同樣的「喵喵喵」,東北貓說的是「醬嬸」,港台貓說的是「醬紫」。
有人問過蘇珊娜,為什麽做這些研究?
她說,她發現在餵貓時,那些幾乎相同的叫聲「喵」,貓有時表示「我有點餓,想吃點心」,有時是「我太餓了!快餵我!」
於是她想:「如果我能弄清它們在說什麽,也特許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養貓。」
為了更好地養貓 ——學者的研究初衷,樸實無華。
參考文獻
[1]Schötz, Susanne & van de Weijer, Joost & Eklund, Robert. (2019). Phonetic Methods in Cat Vocalisation Studies: A report from the Meowsic project. 10.5281/zenodo.3245999.
[2]Schötz, Susanne. (2019). Pa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and Biological Codes in Intra-and Interspecific Vocal Communication: A pilot study of Humans and Domestic Cats. 10.5281/zenodo.3246003.
[3]Schötz, Susanne & van de Weijer, Joost & Eklund, Robert. (2019). Melody matters: An acoustic study of domestic cat meows in six contexts and four mental states. 10.7287/peerj.preprints.27926.
[4]Gussenhoven, C. (2016), Foundations of Intonational Meaning: Anatomical and Physiological Factors. Top Cogn Sci,8:425-434.
[5]Susanne Schötz,Robert Eklund &Joost van de Weijer, Melody in Human–Cat Communication (Meowsic): Origi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Proceedings of Fonetik 2016,57:19-24.
[6]Susanne Schötz.(2013).A phonetic pilot study of chirp, chatter, tweet and tweedle in three domestic cats . Proceedings of Fonetik 2013, 12-13 June 2013, 65-68.
[7]Susanne Schötz.(2012).A phonetic pilot study of vocalisations in three cats. Proceedings of Fonetik 2012, 30 May-1 June 2012, 45–48.
[8]Susanne Scho ̈tz & Joost van de Weijer .A Study of Human Perception of Intonation in Domestic Cat Meows. 10.21437/SpeechProsody.2014-163
作者:圓的方塊
編輯:麥芽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