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只小貓(家貓),它需要埋屎:
這是一只中貓(花豹),它也需要埋屎:
這是一只大貓(老虎),它拉完拍拍屁股就走:
對於很多動物,氣味傳遞資訊的效率高於聽覺後視覺。
肉食性動物的糞便氣息相對濃郁,對於它們和其他生物而言依然是強烈的訊號。
也正因此,越是體型小、戰鬥力越弱的肉食性動物,越需要掩藏自己的氣味,這是一種生存本能。
為的是個啥?一是躲避比自己更強大的獵食者,二是防止自己的獵物聞到氣味後逃之夭夭,三是在自己身體狀況異常糞便出現異味時被競爭者察覺。
家貓的祖先,非洲野貓,就是一種小型動物,自然需要埋粑粑。
家貓繼承了祖先埋屎的這一習性,也有其他的一些表現。
比如每天花費大量時間梳理毛發清理自己,也是同樣的道理:
值得一提的是,有學者的研究表明,家養環境中僅僅有6成的家貓會埋糞便。
對於單貓家庭,是這獨苗的日子過的太滋潤了,認為自己是這片領地的主宰。
對於多貓家庭,是某只占有領導地位的貓在提醒其他崽子,註意自己的身份。
跟這類不埋屎的家貓一樣,戰鬥力旺盛的大型肉食性動物也不需要這麽唯唯諾諾。
只要它在野外環境中處於優勢地位,就可以肆無忌憚地隨地大小便,管拉不管埋那種。
如果用人的視角來評判,這是極其沒有素質的。
但是用動物的視角來看,這就是值得羨慕的「領土宣示」,高調地向周邊所有生物宣示自己的存在,相當於立起了一個無形的告示牌:生面孔勿進。
與埋屎一樣,這也是一種生存策略,能夠盡可能地避免同類間致命打鬥的發生。
有學者的研究發現,在野外老虎們的領地涇渭分明,大家都能很好地分散生活。
說完了貓會埋屎而大型貓科動物不會埋,那狗(家犬)呢?
雖然現在狗狗經過一系列人工選育,出現了很多超小體型的個體,但它的野外同種,它的祖先,灰狼,長這樣式兒:
是一種動不動50公斤重,成群結隊地在野外合作捕食,是一種組織性嚴密、分工明確且相較貓科動物更聰明的頂尖捕食者。
需要埋嗎?根本不需要。
所以古人會很方便地收撿狼的糞便,留作烽火台上點起狼煙用(當然,也有一派學者認為狼煙並非用狼糞做燃燒原料)。
狗狗繼承了灰狼這一豪橫的特性,也是走到哪裏拉到哪裏,不過也有一些極端的個例,比如在犬場中處於絕對弱勢又被群體孤立的狗,會產生埋屎行為。
在此嘮叨各位養犬人一句,遛狗記得帶好拾便工具~
家貓埋屎但家犬不埋,不過它們都會對食物產生埋挖動作,學術上講,這叫「貯糧行為」。
野外的環境是極其復雜的,吃不完的食物如果不好好收拾起來,很容易被其他動物打劫或偷竊。
貯糧行為廣泛發生在動物當中,比如倉鼠吞糧北極狐用天然冰箱冰凍旅鼠和一些鳥類。
貓貓狗狗們,就常常有這種煩惱:
所以,把富余的食物埋起來,是非常靠譜的選擇。
爛地裏也比爛別人肚子裏好,是吧~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