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貼舊文:
聊一聊黃狗。
中國的「土狗」,不是很土的狗的意思,而是本土的狗。
土狗裏面最多的是黃狗,過去在農村的鄉下,黃狗的身影無處不在。一條乖巧懂事的黃狗看家狩獵,最得人心。「大黃」「阿黃」也成為最有代表性的狗「綽號」。
黃狗和主人的關系親密,是田園生活中最為溫馨的一幕。所以李斯在下獄後,馬上要被殺頭了,想到的是和兒子一起牽著黃狗去追兔子。
你看,李斯這種位極人臣,享盡榮華富貴的人,臨死前對人生最美好的想象,竟然就是有黃狗子,有兒子,有兔子。
可以想見這一條黃黃的土狗,有多麽撥動人內心的柔軟呀。
我有一個讀者群,去年的時候,有人在群裏分享和家人聚在一起過年的畫面。
大雪寒冬,他們窩在鄉下,火塘裏柴火撲騰,燒出來紅紅的火焰,火爐上吊著炊壺,壺裏燒著水,水汽隨著火焰的飄動而蒸散。
一家的氛圍紅紅黃黃暖暖,面目歡暢。讀者的小女兒紮著短髻,在厚棉襖的加持下,笨拙地挪來挪去,身子累了,縮在椅子上打瞌睡。
一條粘人的黃狗,在她安靜以後,就不聲不響耷拉在椅子的空檔下,跟著一起睡覺。
黃狗把眼裏瞇著,耳朵不時抖一抖,在這樣極寒的天氣中,真真溫暖人心。
中國人喜歡用「有靈性」來形容自己的狗子,我想這條大黃狗就是有靈性的,甚至寬泛的說,每一條中國的大黃狗,都是有靈性的。
可惜的是,大多時候,這些黃狗都只有「大黃」「阿黃」這樣一個像名字又不是名字的模糊稱呼。
以至於最後,它們都只能作為「土狗」,被悄悄遺忘。
不過有一條黃狗,卻在如煙似海的歷史中,留下它的名字,被詩人們喜愛和傳唱。
蘇軾有一首【青玉案】,寫的是送他的朋友回吳中的。詞如下:
三年枕上吳中路。遣黃耳、隨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驚鷗鷺,四橋盡是,老子經行處。
【輞川圖】上看春暮。常記高人右丞句。作個歸期天已許。春衫猶是,小蠻針線,曾濕西湖雨。
加粗的「遣黃耳」,在有的版本裏也寫作「遣黃犬」。
這句詩的意思是,當你回家的時候,一定要帶一只像黃耳那樣的信使,時時與我通訊。
黃耳傳書是一個有名的典故,說的是晉代名人陸機養了一只神俊乖巧的狗子,起名「黃耳」。陸機在朝為官,跟家裏人久無音訊,很擔心是否平安。有一天看著黃耳,開玩笑說你能把家書帶回去嗎?
黃耳聽後很高興地搖尾巴,像是聽懂的樣子。
陸機便手書一封,用竹筒裝好,綁在了狗子的脖子上。黃耳帶著信,走驛道,晝夜飛馳。它把送給了家人,家人看到了信,又給陸機寫了回信。黃耳帶著回信再次翻山越嶺,回到京師。
這麽遠的路程。人往返要走五十天,可是它只要二十天就完成了。
黃耳如此聰明,備受喜歡。後來它去世了,陸機依依不舍地埋葬了它,並給墓地起名「黃耳冢」。
世傳:
晉之陸機,蓄一犬,曰「黃耳」。機官京師,久無家音,疑有不測。一日,戲語犬曰:「汝能攜書馳取訊息否?」犬喜,搖尾。機遂作書,盛以竹筒,系犬頸。犬經驛路,晝夜亟馳。家人見書,又反書陸機。犬即就路,越嶺翻山,馳往京師。其間千裏之遙,人行往返五旬,而犬才二旬余。後犬死,機葬之,名之曰「黃耳冢」。
從此以後,黃耳傳書就成了一個成語典故,用來比喻傳遞家書。
黃耳也因此成為文人詞客們常用的思念故人家鄉的意象。除了蘇軾以外,宋代李彌遜有名句「黃耳音稀,白雲望遠,又見春訊息。」
都說「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嚴格來說,中國的黃狗是相當悲慘的。
因為世人欣賞的「仗義的屠狗輩」,往往殺的就是忠義聰慧的黃狗。
古人愛吃狗肉,盛傳最好吃的狗肉,就是黃狗。
屠狗之輩,殺狗吃肉,俠義英雄,湧現了像樊噲這樣的蓋世豪傑。
他是靠殺狗鍛煉出來的面對項羽都悍然無懼的氣魄。
可憐的狗子,用性命撐起豪俠的血肉和名聲。
好在,被世人詬病的「負心的讀書人」,又還用他們的詩歌,謳歌了默默奉獻的黃狗。
在狗的視野裏,仗義和負心出現了一種離奇的置換。
我想如果黃狗會說話的話,一定會把這句話改成「負心每成屠狗輩,多情才是讀書人」。
多情的讀書人一念之間,讓狗子的付出不是白白付出。
無論是陸機,還是蘇軾,還是李彌遜,都因為他們不經意間的惦念,讓「黃耳」,成為名傳千古的靈狗。它雖然是個土狗,卻承載了古人對鄉情,對親情,對友情,對田園世俗最大的喜愛。
一條大黃狗,一方小世界啊。
我總覺得「黃耳傳書」這麽短短的四個字,勾動著本土的中國人最樸素,最柔軟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