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物行為學上看,這是在守望自己領地的同時尋找狩獵的機會。
漸入盛夏,我一上午都坐在電腦前搬磚,時不時側頭觀察一下灰仔。
這小半天,它除了下來吃幾口罐頭外,就在貓別墅上各種姿勢醒了睡睡了醒,像個十級癱瘓...
小毛米不需要上班,沒有什麽競爭,在26℃的空調房裏,能有什麽煩惱呢?
在食物充足的人工環境下,它們最自然地展示著自己的習性,排除這些人類一廂情願給小毛米賦予的情感,我們可以從動物行為學的根本上觀察它們。
一、貓咪的「達芬奇睡眠」
天才畫家、發明家達芬奇曾經設計過一種高效地睡眠方法, 即把人類習慣的單次睡眠過程分散成多個睡眠周期進行。
有多少人類能做到這種碎片化的睡眠我不清楚,貓咪們個頂個都是達芬奇鐵粉。
看過【動物世界】的夥伴都清楚,虎、獅等大型貓科動物雖然平時個頂個地慵懶,但一旦有獵物出現,立馬暴起追逐。
小貓咪,是與它們高度近親的純肉食動物,在飲食結構上與獵豹幾乎一致。
這類「爆發型捕食者」,普遍爆發力強、耐力差,吃了上頓不一定有下頓,於是便演化出了透過睡眠來降低兩次進食間能量消耗的習性。
為了保證更有機地捕捉獵食機會,貓咪采取了清醒26分鐘+睡眠(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期)78分鐘+清醒26分鐘+……的迴圈生物律動,醒一份睡三份。
貓貓的睡眠中,有超過一半的時長處於淺睡眠狀態,為的就是在嗅探到獵物後迅速「開機」進入捕獵狀態:
如果是吃飽了的話,那就可以多休息一下~
有學者發現,飽餐後的貓咪深度睡眠時間變長 [1] ,所以家養貓通常更愛睡覺。
相反,透過低能量的植物獲能生存的植食性動物,睡眠時間更短——馬只有2.9小時而驢有4小時 [2] ——它們生活的大部份時間都用在了攝取能量上。
二、領地的守望者
看起來似乎植食性動物更辛苦一點,是吧?
其實也不一定。
肉食性動物,獲取獵物的難度更大,也正因此會有非常強烈的「領地意識」,保證領地不被侵犯的同時,避免攻擊力不弱的同胞間頻繁打鬥增加傷亡。
有學者的研究發現,在野外老虎們的領地涇渭分明,大家都能很好地分散生活。
貓咪呢,同樣擁有這樣的習性,所以兩只陌生的貓被人類強制帶往見到彼此,經常一言不合就打上一架。
細心地鏟屎官也能發現,貓咪經常發呆的地方,通常是環境中較高地位置,像灰仔就喜歡在貓別墅頂守望,這樣能很好地巡視自己的領地。
三、「潔癖」背後的求生智慧
至於說為什麽偶爾舔一下毛呢?
這是貓咪等中小型肉食性動物的通用習性,也就是「潔癖」。
頻繁地梳理自己的毛發,能夠減少上面的汙穢滋生細菌真菌,減少異常味道的產生。
對於很多動物,氣味傳遞資訊的效率高於聽覺和視覺。
肉食性動物的糞便氣息相對濃郁,對於它們和其他生物而言依然是強烈的訊號。
也正因此,越是體型小、戰鬥力越弱的肉食性動物,越需要掩藏自己的氣味,這是一種生存本能。
這樣做,一是躲避比自己更強大的獵食者,二是防止自己的獵物聞到氣味後逃之夭夭,三是在自己身體狀況時被競爭者察覺。
同理,隨手埋掉自己的糞便也是出於這種目的。
別說貓咪了,花豹都要老實埋屎:
小結
各種被我們熟視無睹的動物行為,其實背後都有其漫長演化歷史中帶來的慣性。
家貓與我們人類共同生活了一萬年,這聽起來很長,但在生物演化中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緯度。
有些時候,我也羨慕家養的貓咪們可以放肆地展現天性,在衣食無憂地環境下自由地成長。
但反過來,當我發現唯有人類會去解讀其他生物並嘗試更好地相容其他生命時
做個人,也蠻好~
參考
- ^ Hartwell S W . Esophagostomy for feeding[J]. Clinics in Plastic Surgery, 1976, 3(3):459-460.
- ^ Campbell S S , Tobler I . Animal sleep: A review of sleep duration across phylogeny[J]. Neurosci Biobehav Rev, 1984, 8(3):269-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