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與老外房東同生活過、也幫忙帶過孩子的我,來回答下你的問題吧。我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在國外生活過又幫帶過孩子的回答者了。
一、老外也是人,總有特殊情況
前提先說明一下:10年前留西,與老外房東一起生活,一開始只有我、閨蜜、一俄羅斯女孩+房東同住一屋檐下,一年後變為我、閨蜜、房東、房東男友+一個娃一大家子的生活。
首先要說一下,有的老外能一個人帶,有的老外也不能帶。老外也是人,但都是普通人。能一個人帶,也是有客觀條件的。
就說我家的情況吧。老外房東普通小職員一枚,生了孩子後3個月產假,第4個月就上班了。孩子送入了社區的托兒所。所以小寶貝4個月就和媽媽分開了。我說分開了,那真是分開了,因為按照西班牙的生活習慣,晚上要近乎8點才開飯,房東每次都是吃完了晚飯快9點才回家。孩子是姥姥每天下午大約2-3點的時候接回來在家由老人和她4個妹妹輪流看護。
現在想來其實房東其實挺辛苦,每晚到家那麽晚,孩子基本都睡了。到家後第一時間餵奶,乳房腫的像個籃球一樣特別可怕。而且她還沒有吸奶器,神了!
陪娃是個體力活,幾個月下來,姥姥也自顧不暇了。雖然她就住在離我們不遠的隔壁小區,但她還有3個女兒要照顧。我房東是家裏老大,老二已經大了和男友住一起,老三老四在上大學但平時也住在家裏,老五才上初中,也算一大家子了。無奈之下,房東又把奶奶叫來負責每天接娃陪娃的工作。(為了把奶奶叫來幫忙,房東還和男友吵架了,估計是奶奶家太遠了,來去也不方便。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實在忙不開的時候,房東也會請我和閨蜜幫忙看孩子1-2小時。當然了,是免費的。因為房東和我們年紀相仿,就大幾歲而已。從懷孕到生產,甚至她抑郁和男友吵架等等一直都是我們一路看過來的。孩子平時換尿不濕餵奶我們都會搭把手,所以相處下來也和家人無差。
所以你看,老外帶孩子也不是絕對一個人就搞定的,需要幫忙的時候還是會喊上雙方的老媽!我房東家的這個就是一大堆人幫著養大的!
二、客觀環境不同
這個我就要多說幾點了,但只能大概說幾個框框。因為畢竟是快十年前的事了,那時候我是學生,對生孩子當媽的事完全無感,最多的只是幫忙和玩孩子。所以對於政策等等細節我肯定不會太留意,只能回憶個大概。我也只說我了解的。
1、 公共大環境
交通: 我們平時看老外(歐美老外,其余地方的不了解)自己帶孩子,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公共大環境相對較好。
舉幾個很細的例子:
A:出發時刻表
我們平時帶孩子出遠門要不是自己開車,就是打車,再不然地鐵….公交車嘛擠一下還是有風險的。因為密度大又擁擠,有時候想給你讓座都挪不開步子。但不管怎麽說,早晚高峰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你是看不到小嬰兒在公車上的,尤其一線城市。
但國外這一點不太一樣,如我了解的歐洲,公交火車地鐵都有 自己的時刻表 。每一趟幾點來都寫的很清楚。你打算什麽時候出去事先做好計劃,提前3分鐘下樓就可以,一般司機會等個1-2分鐘再離開。這樣一來,媽媽們不用擔心車能不能趕上,會不會耽誤了行程等等。
B:空間相對大
還有一點,再怎麽說是歐洲小國,人口和我們不能比,所以一輛車就算人再多,也 不會有我們那麽擠。還有一個重點!每輛公交車都劃分出專門停放嬰兒車的位置。是嬰兒車的位置哦,不是孕婦專座….所以車上有很大一塊空地夠你停推車專用! 沒人會跟你搶。這樣聽上去是不是比較便捷了?不用擔心推車需要折疊,或者需要買占位費不方便擠公交了吧。
C: 設計便利
這一點我要特別說明一下,也是我在國內沒有見過的。其他國家的公交車我沒仔細觀察過,但西班牙的公交車都會有一個 「機關」 。就是當遇到推車的人,或者坐輪椅行動不便人群時,司機會把車停下來,車輛微微傾斜,然後從上車的樓梯處會伸出來一塊板狀物!這樣描述可能不夠專業。但我也不知道怎麽解說,總之就是會伸出來一個板,形成一個斜坡,這樣一來你的推車可以直接推到公交車上而不是擡上去,等你上車了那個板再收回去,非常方便!有時候我們經常說設計很重要,真的是, 一個人性化的設計推廣能方便很多人!
這樣一來,僅僅是交通方便,就便利了非常多的媽媽和老人,讓他們出門帶孩子起碼不用擔心擁擠並節約了遠途開銷
2、 社區小環境
社區環境這個簡單說一下吧。歐洲大部份地區都是講「社區」的,也就是」Community」,一個社區就是一個配套完善的生態系。 在這個社區內,會有托兒所、健身區、小公園、小教堂、超市、醫院、圖書館等等。房東的孩子就是在社區幼稚園上的。離家非常近,走路大約15分鐘。托兒所一個班裏就5個寶寶(房東的娃當時只有4個月),4個老師照顧。這個是國內不能比的。至於好不好我不知道,沒有了解過,但寶寶去了之後流鼻涕感冒也是常有的事。社 區小環境、配套的完善,極大的豐富便利了媽媽們的生活,也增加了安全系數,為媽媽們獨內建娃創造了便利。同時,社區圖書館的設立與制度安排也是十分人性化的考量,像我當時只要拿居留給圖書管理員登記下,就可以一個月借走上限100本書的節奏。無押金!無押金!去了登記下就能上自習和看書。書的種類也很多,兒童到大學生的都有。 所以,即便是媽媽一個人帶孩子,周圍的一切相對都是有便利環境的,去哪裏都方便。歐洲的城市設計的規劃,比我們要做的科學。不會像我們這種一線超大規模城市,上班擠在一個區,下了班又回到另一個區留下一個空蕩蕩的產業園的情況。
3、 餵養知識系統相對完善
上面說了公共大環境以及社區小環境,再說一下我了解的餵養知識系統吧。其實我了解的餵養知識這一塊,是包給醫院的。怎麽解?我記得房東當時回到家後,就在冰箱上貼了一個大長條的東西。但那時候我沒有仔細看,只知道貼貼上面大概是講孩子幾個月餵輔食,幾個月出牙,幾個月要註意什麽等等此類的。現在想來房東當時講過,那個是醫院發的,孩子怎麽餵,每個月註意事項啥的她都貼了起來。這樣一來開冰箱她就能記得。嗯…人家這個貼貼設計的也很有心機!所以說,對於普通產婦來說,生完孩子醫生會告訴你基本的餵養、護理知識,這一點其實是比我們大部份城市要先進的,而且那時候是09年的事。我不能說這一點比所有醫院,但我內心知道應該是比的了我們國內99%的醫院做的要好。一線城市如北京,也是很好的私立醫院醫生才會給你上課,耐心的講解餵養技巧和註意事項的。話說我生孩子那一年,醫生都沒告訴我這些….所以這幾年各種科學育兒大V紛紛崛起,各種育兒公號層出不窮也是有道理的。沒辦法啊,因為我們都很盲目啊,沒人告訴我們,可不是學一點的就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先闖出一條路來了。不是盲目胳膊肘向外拐,但人家做的好的不得不承認啊。船頭朝西,大勢所趨吧。
4、 生活習慣
老外一個人帶孩子還要一個原因,是生活便利以及生活習慣問題。生活便利其實剛才大小環境裏已經講了,我這裏補充一點偏向家庭及個人的。
A: 不坐月子
老外不坐月子,這個是眾所周知的。我房東當年生完孩子第三天回到家餵完奶就拖地掃地了。11月,穿的也是裙子,很單薄。雖然憔悴點,但也不是完全爬不起來那種。這一點和我們的傳統是完全不同的。但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國內人在國外生活生產不坐月子也死不了的。因為每個地方的水土飲食不一樣。拿我之前一位在芬蘭的同事來說吧,她家老大在芬蘭生的,生完了護士給拿了涼酸奶、冰激淩叫她吃,還叫她洗澡,然後還專門給她2大桶水叫她清洗護理。(那個水應該是專用的,不是自來水),她也照做了,8年過去了也沒任何問題。後來回國後她在老家生了老二,就老老實實的做了月子。所以,入鄉隨俗吧。如果在國外生國外養,不坐月子就不坐月子了。因為你想坐醫生也不會同意的。
B:飲食習慣
老外的超市裏半成品、速凍食品是很多的。 青豆、玉米、魚片、豆類罐頭、披薩等等…還有孩子的果泥、蔬菜泥這類半成品、成品。基本買了就能吃,或者加工一下就可以給孩子餵了。非常的方便省時。如果是嬰兒,就直接用攪拌棒打成糊糊凍起來,分成塊給孩子吃。大一點的更簡單了,跟大人吃加工後的半成品就可以。其實事實證明凍起來的食品孩子吃了也是沒問題的。不存在營養流失的問題。這樣一來其實節省了很多做飯的時間。因為一切變的很簡單。沖奶就更容易了,直接涼水沖完了放微波爐加熱….老外不喝熱水,也沒有熱水壺。所以,比我們要簡單方便,沒有那麽多講究。
所以這樣一來,在吃的方便就能解決媽媽很大的問題!不需要花時間去想今天這個輔食怎麽才能更有營養,明天那個輔食裏有沒有卻什麽元素….至於很多人不願意買那種果泥蔬菜泥,老想著做新鮮的好…其實也是觀念問題。因為畢竟老外孩子就是那樣吃大的,食品安全方便做的也算可以。所以人家媽媽自己帶孩子相對比我們要省事。
還有的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商場或者樂園等等,母嬰類的設施做的也比我們完善,媽媽們出門有專門的哺乳區、母嬰室也是有的。洗手間也都有紙。。。這個很重要!而且相應的安全配套也做的比較好。所以偶爾你還能看到國外媽媽一拖三的情況也是有的。
5、信用體系
國外的信用體系相對建設的比較完善。所以你看到的用「身份證」免費簽手機或者簽電腦的事情很常見。同樣的,找個小時工不管學生或者社會人士,幫助看孩子也十分常見。不用我說電影裏你們都見過...所以。就算媽媽自己帶娃,萬一有事脫不開身, 也可以臨時找個保姆鐘點工來幫忙 。(當然,安全性也不是絕對的。)這種臨時鐘點工,放國內不太容易,你們都懂的。
所以回到題主的問題,國外只能說給媽媽們獨內建娃創造了更便捷的環境吧。條件不一樣沒法比較。國內也有國內的優勢和劣勢。細節處你們自己觀察對比和體會就好。
早前因為很巧合有這樣一段見證一個孩子出生、餵養、輔助陪玩的經歷,後期也成為了我獨內建娃一路成長的寶貴經驗。好多人一開始驚嘆我怎麽能自己帶娃,還帶的很順的樣子,拍嗝餵養換洗選物都不像新手媽媽,其實多要感謝這一段經歷。因為我大都是按照老外房東的餵養方式結合自己孩子特點照搬的。雖然那一段時間對於我一個學生來說簡直是噩夢,每晚睡不好被嬰兒吵醒,白天還要上課,但後期的收獲遠遠大於當初的痛苦~
PS:關於給新手媽媽的建議也可以具體參考我的一篇回答:裏面有很多中西結合的經驗~
我是 @文默默 ,愛鉆研的海龜媽媽,寫過不少育兒幹貨,也研究了不少自學方法。主攻兒童閱讀、兒童戶外運動。全網同名!歡迎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