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寶寶的安全感,有很多誤區:
把具體的一些行為選擇非要和安全感掛鉤,以此道德綁架媽媽們,仿佛媽媽為自己做點個人選擇就是自私不負責任……
比如不母乳、不親餵、斷奶早,就是不愛孩子,孩子和媽媽親子關系就疏遠
比如順產才是最好的(想起那天還有個噴子評論:無痛分娩就是自私,只有痛過生出來的孩子才會愛孩子)
孩子的親密感要建立在同床睡、24小時無時無刻的回應
全天要把孩子背身上,肌膚接觸才能給孩子安全感,以前土著都是用背巾把孩子裹身上
不能讓孩子哭,孩子哭,安全感就會缺失,孩子一哭必須立馬抱立馬餵奶!
等等等等,對,我就是指的是某本育兒書以及一些母乳教的言論。
我不否認,以上這些具體行為是不錯的親子關系建立的方式,但它們只是我們媽媽們可以做眾多的個人選擇中的一種而已,麻煩不要老用孩子的安全感來捆綁這些具體行為來恐嚇媽媽們好嗎?更不是你可以拿來站在道德高地顯示優越感的方式。
其實 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因素並不是形式上的安撫方式
而在於以下兩點:
真正能造成心理傷害的:
往往是 曠日持久的消極家庭氛圍和紊亂動蕩的生活環境
決非任何具體的行為形式
試想一下這樣的人:天天嘴上掛著「我愛你」,孩子哭了不管孩子是否餓了或者吃撐了只會用餵奶來解決,睡覺非要和孩子一起睡而不管自己是否打擾到孩子休息,24小時監控孩子不給孩子自己玩耍的時間和空間,只要孩子不哭就是好孩子,孩子一哭就證明自己不合格。
但是你問她:孩子為啥哭呀?孩子當下真正的需要的是什麽?你是怎麽計劃的?你的家庭氛圍如何?你和你老公的關系怎麽樣?你自己休息好了嗎?
她的回答是:「孩子只需要你給他全部的愛,不要讓他哭,他就會有安全感!作為媽媽就是要100%全天候迎合孩子」這樣的言論。
這不就是「用愛發電」的毒雞湯嗎?
把任何一種具體的行為形式(比如順產與否、母乳與否、餵奶與否、抱與不抱、同床與否等等)與安全感掛上鉤,卻不去引發你關註思考孩子當下真實想法、尊重孩子真實需求、理性冷靜思考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言論,都是恐嚇你的毒雞湯!
毒雞湯的邏輯套路無非如此:
你那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瓶餵、奶粉)會讓孩子安全感缺失!你必須這樣做(具體的行為方式,比如母乳親餵)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
不用去思考、不用去猶豫!相信你的第六感!把你全部的愛給孩子!忽略你個人的感受!你如果考慮你個人的感受,你就是一個自私、不合格的媽媽!
以這樣的言論站在道德高地上,對你和你的孩子進行綁架,透過恐嚇威脅,來阻止你思考,在這樣的言論下浸淫的媽媽,只會疲憊不堪,煩躁焦慮, 這種情況下你所給孩子的「愛」又值幾斤幾兩呢?
事實上, 你的孩子會感知到你的疲憊與焦慮,這種氛圍下的孩子才會真正的安全感缺失 。
孩子的安全感,就像手中握的沙子,你越想牢牢抓住,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因為你的不加思考與過多幹預才會產生更強的不穩定感。
當你冷靜下來,把你的孩子真正當作一個人一樣尊重,照顧好你自己,把關註點放在家庭氛圍、家庭關系管理上時,
當你可以給你的孩子一個長久的穩定舒適的生活環境時,當你能幫你孩子引導一套良好生活習慣時,當你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孩子愛,不如教會孩子如何正確去愛時,你的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真正的安全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
1.向孩子預報你和他即將做的事情,比如換尿布前,可以跟寶寶說:「現在媽媽要幫你換尿布了哦,媽媽會這樣……那樣…」告訴孩子你的動作,別以為孩子小聽不懂,其實他都懂的。
你試想一下,如果有人生硬的不提前告知你,突然一把抓住你,還用濕濕的毛巾擦你的屁股,給你快速的換上一塊尿布濕,你是什麽感受?
如果你去打針,護士先告知你「我準備要打針了可能有點疼」你比較有安全感
還是護士啥都不說直接紮你讓你驚恐?
所以,對寶寶的尊重、給寶寶穩定可預期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安全感
2.需要生活有節奏有安全感,盡快幫寶寶建立規律作息,讓他對一整天什麽時間吃奶什麽時間睡覺有預判,也是讓他感覺情緒穩定最重要的方法。同時也可以真正做到心裏有數,準確判斷孩子的需求,給出正確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回應。而不是混亂一團,孩子一哭就只知道抱起來餵奶…這樣不僅會使孩子的消化紊亂,也使媽媽根本無從知道孩子哭還有很多其他含義,還有很多其他需求
3.重視夫妻關系,重視家庭氛圍,不完全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作為家裏的新成員,你需要幫他融入。在一個家庭裏夫妻關系是所有關系之首。對於你的孩子來說,讓他知道「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更重要
育兒這件事,你的關註點可以放的高一點遠一點,抓大放小
大方向上把握好:比如孩子的作息、孩子的習慣、要教給孩子的基本價值觀和規則
小細節上放輕松,順其自然,糙一點養,相信孩子自身的力量:比如孩子玩下沙子會不會很臟,摸一下小貓會不會被咬,斷奶早了會不會身體不好,別家孩子都會走路了我娃站還站不穩咋辦等等
更多育兒經驗歡迎關註公眾號【一媽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