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和哭泣,不願意上學,背後的根本原因竟然和學校不相關~

2023-02-13親子

劉承洛記憶重組——

阿欣來中心時正在讀初中二年級,成績很好,在班裏名列前茅,但平時在家裏稍有不順心就大吵大鬧,而且總說自己交不到朋友,為此還會傷心流淚。來中心前的一個月,阿欣哭泣的次數開始增多,甚至有時會拒絕去上學。她的父母非常擔心,認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障礙,便帶著她來到了中心。

阿欣的母親是老師,學歷很高,平時生活非常有規律,不僅在工作中成績卓著受人尊敬,在家也是非常能幹。她把家裏收拾整理得幹凈整潔,經常變換花樣給父女倆做營養餐。阿欣的父親是會計,平時比較沈默,話不多,在家裏存在感不強。夫妻倆覺得孩子小學時還比較聽話,進入初中後,情緒波動非常大,一有不高興就會提高嗓門嚷嚷。一遇到挫折,比如考試成績有下滑,或者回來訴說交不到朋友,或者對學校一些規章制度不滿時,經常還會傷心流淚。

阿欣家就她一個孩子,她父母要孩子比較晚。現在他們兩人都近50歲,因為平時工作都忙,本來下班後可供交流休息的時間就不多,最近一年孩子情緒變化大,兩人幾乎搭進去所有的精力和時間,但對女兒似乎也沒有任何幫助,狀態越來越差,他們感覺身心俱疲。

初見阿欣,她是一個清爽白皙的女孩,只是神情有些憂郁,感受不到輕少年的靈動和朝氣。但隨著後面記憶重組心理幹預的進行,我逐漸發覺阿欣是一個寶藏女孩。她心靈手巧,手工、畫畫做得都非常好;知識面很廣闊且淵博,雖然年齡很小,看事物卻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在記憶重組心理幹預過程中,遇到她喜歡的話題,她可以從天到地、從古至今說個滔滔不絕。但當談到父母和朋友時,阿欣就只有寥寥幾句。她覺得自己就是一顆核桃,父母就是夾核桃的鉗子。從她出生,父母就把她放到了那個鉗子裏,箍緊她。總有一天,隨著父母的用力越來越大,她最後就像核桃被捏碎一樣——爆了。此外,她上初中以後,覺得交朋友很難,認為大家都戴著「面具」,不肯拿出真誠,所以她沒有機會交到真正貼心的朋友,覺得很孤單。

艾歷森認為,人要經歷八個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每個階段的演變都有其特定的成長任務。青春期的青少年不僅要面臨生理成熟帶來的本能沖動的高漲,同時也要面臨新的社會要求與自身人格尚不成熟間的沖突。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統一的認同感,如自己在其他人眼中的印象,以及在社會團體中所占的位置,這些人生命題,對一個剛剛告別「兒童」角色,還未擁有成熟經驗的青少年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青少年在這一發展階段中不斷出現的失控、挫敗、迷茫,以及隨之而來的情緒波動,都是必經歷程。

阿欣正處在這個階段性心理演變的歷程中。在阿欣後面的心理幹預過程中,我們了解到,阿欣的母親非常自律且用同樣標準要求家人。她對自己、對家人要求嚴格,尤其是對阿欣身體清潔、按時完成任務等方面,都有比較多的要求,並將這些要求合理化為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的必須條件。當阿欣沒有立即執行母親要求時,出現錯誤時,母親會感覺到焦慮,陷入災難化思維中,並用不斷的催促,甚至是評價、指責的方式讓阿欣盡快行動,從而降低自己焦慮。

而這種催促、嘮叨進一步激發了處於青春期的阿欣的情緒反應。阿欣表現為常采用非常激烈、高昂的語音語調進行回應。父親性格沈默寡言,遇到這樣的情況,常常無從下手去調節,既無法勸退、控制焦慮的妻子,也不知道如何去安慰情緒激動的女兒。

久而久之,阿欣自述形成了一種「有壓迫就要反抗」的反應模式,這種模式和對母親挑剔指責的認同疊加在一起,形成了病理性記憶,逐漸滲透到阿欣的人際關系中。當同學的表現沒有達到阿欣預期時,阿欣會挑剔、指責對方。當同學對阿欣提出批評,或者催促做某件事時,阿欣會用激烈的言語貶低對方。所以阿欣雖然學習成績良好,但在學校的同伴友誼持續時間很短,很快就會在爭執中結束。

我在潛意識下找到了很多病理性記憶事件,如阿欣小時候,媽媽每天都會檢查她的作業,從頭到尾品頭論足,有時還會對她今天的某些行為進行指責,甚至還會拿自己教過的優秀學生和阿欣進行對比。有一次阿欣媽媽在學校處理一些工作的回家已經比較晚了,阿欣和爸爸吃過晚飯,寫完作業後已經開始休息了。半睡半醒間,媽媽突然出現在她面前,拿著她今天的數學考卷,指責她這麽簡單的題為什麽還會做錯,讓她回答究竟是馬虎還是不會?阿欣迷迷糊糊的和媽媽說是馬虎才做錯的。媽媽把她從床上拉起來,讓她把這個題再重新做一遍。阿欣當時還沒回過神來,坐在書桌前對著題發呆了幾分鐘,惹得媽媽更加生氣。媽媽不斷重復,馬虎就是不會,別把馬虎當借口,高考馬虎差一分和不會差一分是一樣的,一樣考不上好的大學......類似的情形發生多了,阿欣看到媽媽的時候,總是感覺很害怕,心裏很焦慮,然後就出現了大聲的對抗或者是莫名的哭泣。

我幫助阿欣對這些病理性記憶進行高效化重組,阿欣的焦慮降低了很多。在阿欣的家庭指導中,逐漸呈現出上面這些親子互動背後的深層次心理動力。阿欣的父母也認識到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點,這樣有助於他們了解這一階段的孩子正常範圍內的情緒變化,有更包容的態度,而不是簡單評定為「脾氣不好」,或者直接定義為出現心理障礙。

阿欣的母親也要改變過去「兒童期」的控制式教養方式,逐漸學會管理自己的焦慮情緒,給阿欣創造發展的心理空間。父親要參與到家庭關系中,化解母親和女兒的纏結、矛盾的關系。後來,阿欣向我反饋,她說父母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媽媽,她不再像原來那樣簡單粗暴地指責了,她可以像朋友一樣和自己探討問題,允許自己說出自己的觀點,並學會了尊重。最重要的一點,她不在那麽執著於自己的學習成績了。

經過20多小時的記憶重組心理幹預後,阿欣的情緒波動基本可以控制了,並開始在學校中嘗試用包容的方式結交新的朋友。阿欣的媽媽看到女兒順利上學很開心也很感慨,她說自己本來以為「嚴師出高徒」,幫助孩子養成的嚴謹和自律的習慣,會增加孩子成功的籌碼。沒想到,卻事與願違!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阿欣媽媽的初心沒有太大問題,但教育講究張弛有度、因材施教,每個孩子都有她獨特的個體特征,通用性理論在套用時,一定要註意時間階段、方法、技巧和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