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一名母親意味著什麽?
近些年,關於女性與母職,我們似乎已經談論了很多,但又好像遠遠不夠。生育的過程仍然像個「黑匣子」,在這些女性被推入產房之前,手術室內的一切都是一個被包裹著的巨大秘密。而在孩子出生之後,與養育密切相關的話題也很少被直接觸及,最多停留在如何選擇奶粉與尿不濕等操作層面,這個過程中母親經歷的生理與心理上的變化都尚未得到足夠的談論。即便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也籠罩在這樣一種集體性的「恥感」之下。如何理解成為母親後的那種「異己感」?以及如果說育兒註定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那麽我們如何才能建立一個更理想的生養環境?
從這些問題出發,資深媒體人泓舟深入訪談了二十多位城市中的女性,寫成了一本與母職相關的一手訪談輯錄【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這本書將80後與90後母親面臨的普遍困境攤開,並借助社會學的視角,將母親們進退兩難的處境放在不斷變遷的社會大環境中進行分析。11月25日,新京報·書評周刊聯合世紀文景,邀請到該書作者泓舟、華東師範大學劉擎教授以及節目策劃人張暢,共同探討當代女性成為母親的困惑、思考與改變。
對談嘉賓 | 泓舟、劉擎、張暢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作者:泓舟,版本:世紀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
被忽視的身為母親的需求
「我痛,為什麽不可以止痛?」
在對談現場,泓舟談及寫這本書的初衷來自她生育孩子的真實經歷。她在一家主打無痛分娩的三甲醫院分娩,然而同時進產房的三個準媽媽中,卻只有她選擇了無痛分娩。其中一位母親擔心無痛針對胎兒不好,另一位母親則表示家裏人覺得這不是傳統的生產方式。她們給出的理由讓泓舟覺得困惑:「為什麽她們作為即將要躺上手術台的產婦,首先考慮的都不是自己?」
對此,張暢也表示曾有過相同的經歷。大約一年半以前,她曾在產房內提過無痛分娩的訴求,但當時醫生的說法是:「你這是浪費了你的條件。」婦產科醫生覺得相對於醫學上定義的「高齡產婦」而言,她的年齡相對較小,宮縮的節奏和宮頸的條件都很好,沒有必要上無痛。但讓張暢困惑的是:「為什麽我覺得痛,但不可以止痛?」
在醫學上,分娩疼痛是一種陣發性的疼痛,被歸類為十二級疼痛。而在這種疼痛之外,一個女性在進入產房之前,她可能對即將面對的一切都是一無所知的。張暢回憶起一年多前那次生產給她帶來的沖擊。在那之前,她總覺得產房裏的事情像是一個被包裹住的巨大秘密,一切知識都要從進入產房後才第一次被體驗。在經歷整個生產過程後,她發現產房中母親的需求被不斷延後。
張暢提到,第一次後撤發生在初進產房。產婦在產房上生產可能是以平躺的姿勢,但這個姿勢本身其實不利於孩子出生,而是利於醫生來操作手術。「產婦的第一需求已經不再重要,她是被放置在一個類似生產流水線上被操作,目的是確保成活率。」而隨著無痛分娩等技術的引入,第二次後撤也隨之產生。在選擇是否介入無痛分娩時,涉及家屬簽字和知情同意,家中如果有人認為「這是不好的」,可能就無法進行。「從這個場景看,產婦是沒有辦法替自己做決定的。」分娩結束後,在一個仍然倡導母乳餵養的話語體系下,產婦怎麽想仍然不是公眾關註的焦點。從這個層面而言,身為母親的需求又往後退了一步。
這些話題曾經是公共討論中被遮蔽的部份。劉擎坦言,這是他第一次公開參與討論與女性相關的話題。在劉擎看來,「這是一個有些困難的問題」,因為公眾話語中藏有一種「男性和女性無法感同身受」的集體情緒。但劉擎認為這背後涉及哲學中非常古老的問題,即「他人之心」,但即便如此,這不應該成為放棄理解的理由。「因為你只有去聆聽、去想象那樣一種感受和體驗,才可能有進一步的溝通。我仍然有一種淺薄的樂觀主義,覺得人類的溝通是可能的。」
對談截圖,左上為劉擎,左下為泓舟,右為張暢。
劉擎認為,在談論女性生育中的痛感時,這裏面至少存在兩個表達上的瓶頸。為什麽老一輩會回避使用無痛分娩,這是因為她們猜疑可能會對胎兒和母親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而這種猜疑本身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它需要觀念層面的持續普及。而且如今的生育環境也有所變化,老一輩可能會嗔怪年輕人嬌氣,「那時候醫療器材沒現在這麽好,孩子就是天大的事情」,她們可能世代都是如此。但這裏需要厘清的是,正如魯迅先生所講「從來如此便對嗎」。在劉擎看來,當我們越來越多談論這些話題時,這也意味著這一代女性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覺醒。
這也是泓舟在這本書中將目光首先對準中產女性的緣由。泓舟談到,盡管她並不太同意所謂「中產」這個概念,但如果要歸類一種共同畫像,她想看看受過良好教育、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且經濟狀況還不錯的這批女性會不會相對比較「清醒」?她們是否能夠從過往習得的知識中提取出一種對抗傳統的經驗。但泓舟發現,這在實際中也非常困難。她曾深入和周圍的女性朋友交流,發現聊天的話題集中在一些相對操作性的層面,但生育中的實質性困難很少被觸及。「一旦變成母親,女性陷入的恥感相當嚴重,她們會把很多事情忍在心裏。」
張暢認為,這揭示了當代母親所面臨的講述困境。盡管她們的家人或上一輩人有過相似的經歷,但女性之間的理解是受阻的。「你做了媽媽的那個時間段,對於很多已經經歷過的人來說,她覺得這不是個難題;而對於還沒有經歷過的人,她們可能也無法共情。那麽,你就永遠處在一個相對隔絕的時間段裏,找不到合適出口排解。」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內頁。
兩性之間偏移的意義座標系
長期以來,社會衡量男性與女性是否成功的標準不盡相同。泓舟提到三年前生病住院時的一次經歷。當時病房中一共有三位女性,閑來聊起家常時,其中一位50多歲的女性稱「辦入院前很忙」,「我要忙家裏的裝修,我兒子剛剛做了近視眼手術,我就是馬不停蹄地幫他,因為近視眼手術後的幾天裏,他不太能用眼,我就幫他洗衣做飯……」,只字未提自己的病痛。後來她被檢查出腫瘤,病情是三人中最嚴重的。而另一位母親是位「二胎媽媽」,她則不停談論兩個孩子。她們都將個人的需求放在排序的末位。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母親常常跟‘奉獻與犧牲’聯系,才不是‘自私’。但我們很少關註,母親的奉獻是否是她心甘情願的。」泓舟提到,在她采訪的「中產母親」中,她們實際承擔的不只是育兒,還要去處理各個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照顧家中不同人的情緒,這些都是「隱形的情感勞動」。只有平衡好這些勞動,才會被認為是個「好媽媽」。與此同時,這套文化標準將男性困在職場裏,看似他們獲得了很多特權,但實際上「家裏如果哪天買不起某一個房子,或者買不起某一輛車,或者孩子進不了一個好學校」,這個丈夫或者說爸爸也被認為是「不稱職」。
張暢則註意到,孩子出生後,母親普遍會陷入一種「異己感」。為了適應母親這個身份,女性必須首先接納自己和孩子之間存在關聯,由此才能投入一份「24小時無休」的育兒工作中。但一旦將關系內化後,女性「自己」的部份也在後退。正如英國作家美曹在【成為母親】提出的悖論:孩子在身邊時,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身邊時,她也做不了自己。
在劉擎看來,現在的母職對女性而言之所以「異己感」很強,主要是因為它實際上和承擔的壓力和難以緩解的心理焦慮捆在一起。「任何關系中都有權力的成分,但也會有超越權力的一面。無論是夫妻伴侶和親子關系,都有相互成就的一面,成就是說它成為你的靈感,成為你的資源,成為啟發你、鼓舞你的力量。在所有的關系中,包括我們私人生活和工作當中,上司和下屬,如果缺乏這種相互成就的鼓舞和激勵,那都是異己。」劉擎認為,只有讓母職對女性更為友好,才能幫助母親減輕甚至消除異己感。
透過實地采訪中產媽媽,泓舟發現,在超一線城市裏生小孩就像創業開一家公司,而且只許成功不許失敗。「80後、85後就是這樣按部就班地進入到了結婚生子的節奏裏,等到我們發現這一切很難的時候,這公司已經關不掉了,你必須得把這個公司繼續經營下去。甚至還有人跟你說,你開這個公司還不夠,你還得再開一家公司,二胎又來了,你會將這些壓力重重地加在自己身上。」
那麽,如何才能營造一個「育兒友好」的家庭與社會環境?
【我不想成為偉大的母親】書封。
「育兒友好」:將育兒責任
放在流動的關系中
泓舟認為,家庭中育兒責任的分配應當是可協商的。「我們今天談在家庭裏男女可以進行一個互相搭配,並不是說要從A到B讓男性退回家中,這是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泓舟倡導家庭中可以多一些「階段性措施」,「比如說在這幾年裏面你很適合向前沖,你就往前沖;在後面幾年裏面,我可以多一點陪伴,先把事業上稍微放一放」。但協商的前提是什麽?它應該至少是男性和女性都要認為這個事情是可協商的。
劉擎提出,英文中「parent」(撫養)這個詞並沒有性別之分。即便生產階段父親無法代替,但在之後育兒的許多環節中,父親完全可以參與分工。他笑稱自己十分擅長給孩子「換尿布」,「換尿布的秘訣在於吸引孩子的註意力,讓他以為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你的動作要很誇張,表情也要很誇張,同時動作要快,所以小時候我(給孩子)換尿布是比較多的。我也不知道我會,但是我就學會了。」
泓舟則提到,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也應當是流動的。一旦孩子跨過嬰幼兒階段,母親就會迎來與小孩的共同成長期。泓舟坦言,每天幾乎都會發生她想要工作,但她的孩子需要陪伴之間的「沖突」,母親需要承認這種「沖突」的存在,同時要意識到母親並不是要為孩子付出一切。當孩子的訴求你無法滿足時,母親需要嘗試和他溝通,需要他做出怎樣的配合。「你們也可以做一些交換。不管是母子關系,還是夫妻關系,這都是一個最佳狀態。大家始終是平等的。可能有時候我走在前面一點,有時候我走在左面一點,有時候我又走在右面一點。」
除了家庭小環境的改善外,社會層面也需要出台更多幫助家庭育兒的公共政策。其中,泓舟提到工作環境對整個育兒環境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多時候當我們在考慮說誰去陪伴或者誰承擔分工時,「你這個蛋糕都不成形,你怎麽去分它?」
掃描下方二維碼,收看回放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整理作者:申璐;編輯:張進;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本文含【時間的刻度:新京報年度好書20年】廣告。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定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新京報·書評周刊20年年度好書集結出版,【時間的刻度】重磅上市
點選「閱讀原文」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