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能力強,社會能力強的孩子 父母不用擔心怎麽選,選什麽都不會錯。就算錯了,他的糾錯能力極強,能馬上找到新賽道。」
最近,張雪峰直播時的 「四類孩子」言論 又又又被網友扒出來了!
根據不同類別的孩子,他給出的報考建議也完全不一樣:
學習能力強,社會能力一般——報壁壘高的專業;
學習能力一般,社會能力強——很難做科研人員,但橫向發展空間大;
學習能力一般,社會能力一般——要麽遵循家庭資源優勢,要麽守住底線:解決就業問題。
之前我們說過,決定一個孩子未來過得好不好,分數不是唯一的指標。
在學歷飛速貶值的今天,這個說法更為明顯。
與此同時,還有一項極為稀缺的能力,正在很多孩子身上應驗著。
有些孩子因為它過得更好,有些孩子因為缺少它而深陷泥潭。
那就是張雪峰說的: 社會化能力。
什麽是 「社會化能力」?
可以理解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自理能力等等。
比如前段時間大火的電視劇【小巷人家】裏面的 林棟哲 。他就是典型的 「社會化能力」十分不錯的小孩兒。
雖然他成績不好,時常惹禍,但能言善辯,頭腦靈活。
嘴甜 ——見到街坊四鄰的叔叔阿姨,總不忘主動熱情地打招呼。
遇見陌生人也不怵 ——去看書沒有錢付押金,他淡定的對書攤老板說:
「小孩子沒有錢付押金,但我經常來,咱們都認識了」。
他雖然年紀不大,卻十分有」銷售「意識。
還記得當時莊超英參加高考閱卷回來,跟大家分享一路遇見的趣事那場戲嗎?
只有林棟哲聽不進去,他只在意莊超英有沒有把牙膏皮帶回來, 因為一個牙膏皮拿到廢品收購站能賣兩分錢。
如果把閱卷老師們落下的牙膏皮都帶回來,他就能換錢買零食。
而且他的「心也很大」,這大概就是張雪峰講的糾錯力(也可以理解為受挫力)極強。
因為老愛跑去鄰居家看電視,被鄰居嫌棄,拿他「屁股大「開玩笑。
他沒有內耗,而是直接反擊:「你家有電視好稀奇,我讓我媽媽也給我買電視。」
雖然回家見到媽媽後吐出了自己內心的委屈, 但他完全沒有把錯誤怪罪在自己的身上。
而且林棟哲並沒有因此對鄰居長輩懷恨在心,還是該去就去,打照面了該喊就喊。
這樣的孩子就是有一套自己的邏輯,可能不擅長一板一眼的讀書。 但進入社會中可以很快的適應社會的一套規則和流程,跟各種人相處都能吃得開。
就像畢業後,學習成績不好的林棟哲可以找到外企的工作,而小時候學習成績甩他好幾倍的莊筱婷卻遲遲沒有定下來。
可能在大多數成年人的眼中,「社會化」這個詞其實 不太適合形容一個孩子。
在學生時期有爸爸媽媽護著,在校園內接觸的人際關系也並不復雜。
但有不少 缺乏「社會化能力」 的孩子,在獨立銜接進入社會後,因為 不適應 已經開始在互聯網上「求救」了!
有孩子對他人依韋特別強,處理事情 沒有自己的主心骨 。
有孩子給人的「距離感」很強,不知道如何與他人交往, 沒有好朋友。
還有孩子自己去商場買衣服,連如何跟別人搞價都不知道如何開口。
因為在父母的庇護下和校園生活的封閉中,即便匆匆進入社會,大多數孩子也只是成為了跟社會銜接不上的 「未長大版成年人」。
有位網友分享過,自己就是那種典型的被「缺乏社會化能力」的孩子。
他現在已經工作了,仍然不敢「主動社交」。
逢年過節的時候,很怕走親戚,如果在領導和長輩或者比自己強的人面前,不敢表露真實的自我。跟誰都是客氣疏離。
這種性格讓他錯過很多事業上升的機會, 只能在單位裏做個小透明。
人的本質是社會化動物,小時候是跟小朋友去分享一塊糖,大了以後懂得如何跟同學、隊友協同完成一件事。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功 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系。」
大多數父母、老師不會去專門告訴、引導孩子如何鍛煉社會化能力,因為不重要,但這項能力卻和 成年後的生活質素 息息相關。
寫到這兒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的分享。
當她發現自己的閨女不熱乎學習,但是 社會化能力 比較明顯時,就著重培養她的生存能力。
孩子在上初三時就讓她做鄰居家孩子的英語家教,鼓勵她參加學校創業社團,甚至出去帶她周末擺攤打工。
現在一年多過去了,孩子都會試著給自己招英語學生了。
她說: 「雖然孩子目前看來沒有學霸體質,但往實用性人才方向發展也不錯。」
培養孩子的「社會化能力」其實並不難,父母就是孩子社會化最好的老師。
與其拿孩子不擅長的地方跟別人死磕,不如根據孩子的特點去積極引導。
另外,父母為人處世的方式,對待生活的態度,其實都在 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的「社會能力」。
林棟哲之所以是個機靈的娃,也是因為他的父母也都是這樣的人。
「因材施教」這件事,就像陶行知曾經說過的那樣:
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僅此而已。
社會能力不僅是成年人的必須課,更是孩子們的必修課。
因為孩子也有自己的社交圈,他們更是社會的一份子。
隨著他們越長越大,如何與人松弛的相處,如何坦然面對人生的潮起潮落。
這些特質東西其實跟學習同等重要,甚至比前者更重要。
所以不要等他們獨自面對社會的那天,才想著為他們佩起防身之劍。
我們常說要培養孩子的底層能力。何為底層能力?
無論環境如何變遷,都能讓他們不敗於生活的能力。
社會化能力就是不可或缺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