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你養的孩子是否愛你,看這一點,一目了然

2023-12-21親子

編者按:

相信很多父母會註意到一個現象:

孩子越長大,跟父母反而越不親。

我們對此感到難過,卻不知道孩子什麽會這樣。

從心理學角度看,

孩子長大後是否愛你,多半源於:

他過去脆弱的時候,是否體驗到被支持;

他過去需要你的時候,是否體驗到被愛。

長大後才知道,

哭,是不會被嘲笑的

前幾天,跟幾位女性朋友聚餐。

妮子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一個經歷,令我印象頗深。

前不久,她和男友一起看【閃電俠】。

影片有一幕:

主人公巴瑞運用超能力穿越時空,走到多年前遇害去世的母親面前;

向她表達愛與思念,並依依不舍地跟她告別。

妮子被深深感動了,淚水奪眶而出。

但她不好意思在男友面前哭,於是悄悄轉過身,假裝用紙巾擤鼻涕。

當時男友看了妮子一眼,輕輕抱了她一下,沒有說什麽。

過了一會兒,妮子看到男友也在一旁拿紙巾拭眼淚。

嗯,他也哭了。

那一刻,妮子看著男友,腦海裏不由自主閃過許多回憶。

她想起小時候,她養的一只小鳥不小心掉進水缸淹死了。

她很難過,哭了好久。

當時媽媽很不耐煩:

「小鳥死了,再買一只就行了。」

「別再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後來,媽媽還把這個事情當成笑話講給別人聽……

被笑話多了以後,妮子開始為自己的眼淚感到羞恥:

「要是我能忍住不哭就好了。」

還有一次,媽媽外出務工。

妮子站在門口看著媽媽遠去的背影,眼淚忍不住湧了上來。

她立刻拿起紙筆給媽媽寫信,寫了整整兩頁對媽媽的不舍。

結果信寄出去了,但媽媽一直沒回。

後來妮子問媽媽為什麽不回信。

媽媽一臉不耐煩:「你整天只會哭哭啼啼,我有什麽好回的?」

那一刻,妮子感覺自己的心仿佛被潑了一盆冰水,刺涼刺涼的。

她想不明白:

自己明明很難過,也很真誠地向媽媽表達愛與不舍,

為什麽媽媽不僅沒有安慰,還要用冰冷的話語嫌棄她、嘲笑她?

但男友溫和的擁抱、同頻的情緒反應,讓妮子在那一刻體驗到:

原來,流淚並不可恥,哭泣也不一定會被嘲笑,

甚至還會有人願意陪著你一起哭,一起感受情緒的流淌。

不被允許哭的孩子,

很容易缺乏同理心

不少父母在育兒過程中,有一個傾向:

不容許孩子哭泣。

一旦孩子因為悲傷、難過或脆弱而忍不住流淚時,

家長就會采取忽視、訓斥、嘲笑、威脅等方式,制止孩子哭泣。

但對一個孩子而言,哭泣是一種很正常的表達情緒情感的方式。

當孩子不被允許哭泣——

就容易造成情感隔離,情緒混亂,變得缺乏 「同理心」

妮子給我分享另外一個經歷:

有一年奶奶去世,她回老家參加葬禮。

當時家裏人都在哭;

但妮子卻感覺很尷尬,渾身不自在,一滴眼淚也擠不出來。

為了緩解尷尬,她像沒事人一樣跟一群小孩嬉笑打鬧。

親戚們看在眼裏,戲謔妮子是「冷血動物」。

妮子聽到後,內心既羞恥又憤怒——

她知道自己此刻應該難過,但她就是哭不出來;

她內心其實更想回懟親戚,但她又不敢這樣做。

最後她只能壓抑憤怒,獨自坐在角落生悶氣,整個人難受極了。

妮子告訴我,

在她的生命中,類似這樣的體驗,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常態。

她跟人相處並不融洽,身邊人經常形容她「沒情感、怪脾氣」。

甚至跟男友的日常相處,她也常常會不由自主呈現這些狀態。

有一回,男友跟妮子分享他的一個傷心往事。

妮子聽著非常不耐受,忍不住打斷男友,並哈哈大笑起來。

當時男友回了她一句:「我現在很難過,你不應該笑。」

「那我應該怎麽做?」妮子反問道。

「你應該抱我一下。」男友回答道。

隨後,妮子順從地給了男友一個擁抱。

不過當時她並不知道,「嘲笑」和「擁抱」的區別到底是什麽。

直到這一次她被影片感動落淚,男友主動給她擁抱,一起落淚,

她才真切體驗到,人與人之間情緒情感自由流動的溫馨與美妙。

既有對自我情緒情感的看見,也有對他人情緒情感的看見——

這,是貫穿在妮子男友內心深處的「同理心」。

什麽樣的父母,

能養出有同理心的孩子?

分享一個我的經歷。

多年前,我在一個澳洲家庭換宿,裏面住著一對40多歲的夫婦和7歲的養女翠西。

翠西出生於一個暴力的家庭,從小遭受虐待,後來經相關部門協調,被送到寄養家庭。

由於遭受過心理創傷,翠西有時會情緒失控,攻擊他人。

有一天晚上,大夥圍著餐桌吃飯,當時翠西剛拔完牙,咀嚼有些不便。

後來大家聊到一件趣事,笑了起來。

翠西突然就情緒失控了——

「砰」地一聲把碗摔到地上,一邊痛哭一邊謾罵。

當時以我的角度看,這樣做不對,應該教育糾正。

但令我詫異的是,

翠西的養父母,既不生氣也不責備,而是:

安靜地坐在那裏,溫和地看著翠西,不做幹預。

後來在翠西持續的哭聲、謾罵聲中,我們逐漸理解了她:

她剛拔完牙,經受著肉體的疼痛,但大夥卻在談笑風聲。

在她的感受裏,這既是對她內在痛苦的無視,也是對她拔完牙後「滑稽模樣」的嘲笑。

從而勾起了她過往「一個人慘遭虐待,卻無人問津」的痛苦回憶。

也因此,她不由自主地情緒失控了。

知曉了緣由以後,養父母溫和地看著翠西,向她澄清:

「我們沒有嘲笑你,我們都很愛你。」

待翠西逐漸恢復平靜後,養母輕輕把手伸向她。

一開始,翠西本能地把身子扭過去,回避養母。

而養母則耐心等待著,沒有強制向前,也沒有轉身離開。

僵持了幾分鐘,翠西才慢慢轉過身,將小手放在養母手上,笑了。

第二天早上,翠西在餐桌的留言本上,歪歪扭扭地寫下了一行字:

「爸爸媽媽,我愛你們。」

然後,她就蹦著跳著上學去了。

發現了嗎?

讓一個孩子停止哭泣的最好方式,是允許他自由哭泣;

讓一個孩子學會愛人的最好方式,是先讓他體驗被愛。

在哭泣中釋放內在的恐懼與不安,在被愛中體驗情感聯結的溫馨,

當孩子感受到了安全,自然就會停止哭泣;

當孩子體驗到了被愛,自然就學會了愛人。

有同理心的孩子,

長大後會是什麽樣子?

一個有同理心的孩子——

他會愛自己,但不會自私;

他會愛別人,但不會討好。

前不久,跟朋友小麗聚餐。

我們居住在同一個城市,有共同的興趣愛好,過去經常約見聊天。

後來她交往了男朋友,把生活重點回歸婚姻家庭,與我漸行漸遠。

如今算下來,我們已經三年多未見了。

細聊之下得知,她這三年過得很不順——

婚後不久丈夫查出患有直腸癌,做手術花光了家裏所有積蓄;

受手術後遺癥影響,丈夫身體機能下降,無法正常全職工作;

同時性情也大變,經常情緒失控,甚至毫無理由地辱罵小麗。

小麗告訴我,

她這三年吃的苦,比她從小到大吃的苦還要多;

不是多一點點,而是多了十幾倍,甚至幾十倍。

盡管如此,她依然對丈夫不離不棄:

「我知道現在是他生命中最艱難的時刻,如果我離開,他可能就堅持不下去了。」

說到這,小麗的聲音有些哽咽,淚水開始在眼睛裏打轉。

「那你自己呢?」我問道。

「嗯,其實我也有同步關照我自己,雖然沒有離開,但也沒有死守著他。」小麗回答。

三年前,她應聘了同市一所高校的講師,成功被錄取了。

隨後她每周有一半時間住在學校,一半時間回家陪伴丈夫。

期間她始終堅持工作和學習,不斷提升自我,與外界接軌。

「我控制不了丈夫的病情,也改變不了他的性情,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照顧好我自己;

期間他即便有什麽三長兩短,我也不會自責,因為我已經盡力做到我能做的了。」

既有對丈夫的愛與守候,也有對自我的關照與保護——

這是貫穿在小麗內心深處的「同理心」,也是她與丈夫的關系能夠維持和諧的前提。

回顧這些年的心路歷程,小麗發現:

盡管面對丈夫時常令她感到沈重,但她似乎也從中探索出很多轉化情緒的技巧。

比如,她會經常觀看家裏一歲小侄子的影片。

「看著小家夥走路歪歪扭扭的樣子,既可愛又滑稽;

而看著他不斷摔倒又不斷爬起,我仿佛又有了力量。」

同時經過她三年多陪伴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丈夫的身體也逐漸好轉,情緒逐漸穩定。

寫在最後

被允許哭泣,是一個孩子最基本的情緒自由;

在哭泣中獲得父母愛的貫註,是一個孩子安全感的最初來源;

在被愛的體驗中學會去愛人,則是一個孩子同理心的構建過程。

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了安全,他就會停止哭泣;

當一個孩子體驗到了被愛,他就學會了愛人;

當一個孩子擁有了對自己、對他人的同理心,

他就會懂得在關系中構建「愛與被愛」的平衡,

從而把和諧、成長、自由、松弛等關系狀態一直延續下去。

最後,願我們的孩子都能——

在成長中擁有哭泣的自由,

在被愛的體驗中收獲愛的能力,

從中衍生出構建和諧親密關系的智慧。

願我們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能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