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我翻了翻我的焦慮箱,看到2022年2月記的這麽一條:柚子吃手的頻率越來越高了,晚上睡覺時尤其嚴重,這樣下去手指要吃變形了,還會影響到牙齒的美觀,要怎麽才能讓柚子戒掉吃手的習慣呢?
記錄的時間是孩子一歲半的時候,但讓我回想孩子是怎麽就不吃手了,也沒做任何的幹預,把這個讓我焦慮的事存放在焦慮箱後就放下不再想了,突然有一天發現孩子不吃手了。
題主對於孩子吃包子只吃餡不吃皮這個事情表現得有點過於焦慮了,因為焦慮你沒辦法關註當下,而是對這件事憂心忡忡。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大約85%我們擔心的事情從來沒有發生過;如果我們發生的事情真的發生了,79%的結果比我們想象的要好得多。 一歲多的孩子處於一個探索期,對什麽都好奇。他吃包子只吃餡不吃皮也是一個對食物的探索行為,如果您放輕松來看待這個事就不會過於糾結了。孩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階段都會有新的變化。
當然,若您站在大人的角度,習慣了做事要事俗化,要符合大眾的觀念。認為孩子吃包子只吃餡不吃皮這個行為必須要糾正。那我覺得引入遊戲這個方法是可行的。
【遊戲力】一書提到:幾乎所有的孩子天生都熱愛遊戲。
模仿遊戲: 大人在吃包子時可以每咬一口,臉上就表現出這個包子味道很好的樣子,要盡可能的誇張,並說:「哇,這個包子陷和皮一起吃好好吃哦,我剛吃出了西瓜味呢,你快來嘗嘗看,是不是有西瓜的味道呀。」孩子的模仿力和想象力是很強的,按照孩子的喜好來玩這個遊戲,如果您孩子不喜歡西瓜,那您就按孩子最喜歡的來。我家孩子就經常在吃飯時各種天馬行空的想法,「媽媽今天的飯是臭茄子味的,但是好好吃」,一整個讓人大無語。
尋寶遊戲 :可以在包包子的時候讓孩子參與進來,包子可以做得小一些。在包包子的過程中跟孩子說「餡寶寶藏進皮寶寶裏了哦,等會包子蒸熟我們一起玩尋寶遊戲吧。」
吃包子時間,媽媽說「寶貝,我們開始尋寶遊戲了哦,咬一口,看看能找到藏起來的豆沙餡寶寶嗎?」孩子開始吃後,繼續引導,「哇,你找到豆沙餡寶寶啦,太棒啦。你看這邊還有豆沙餡寶寶,再咬一口就能發現啦」。在遊戲中,不經意間包子皮和餡就一起吃進的肚子啦。
遊戲力對於大人來說有點費時間,但卻是親子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一種很有效的方式。
沒有嘗試透過遊戲來跟孩子交流的,真的強烈推薦這本遊戲力。
放輕松,一起大口吃包子吧。陪伴孩子一起探索美味的食物吧。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