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社會生產力,社會發展有關,古人壽命更短,需要女性更早進行生育,」
這一句說的是正確的。
而之所以現代人還是這樣,因為現代人脫離原始社會的時間還太短,提高生產力的歷史也太短。還來不及進行進一步前進演化來適應現代的生產力。人類在3000年前的平均壽命才只有30幾歲。而進行一次明顯的生物前進演化,至少需要十幾萬到幾十萬年的時間。所以確實,現代社會不需要人類女性那麽早生育,但是生物前進演化無法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就改變這一狀況。所以現代社會的人類的身體往往還是更適合原始社會。比如現在人吃的好了容易得糖尿病,就是人類目前的身體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高糖高碳水的飲食結構。
而你比較人類和昆蟲的繁殖,得出人類繁殖很差的結論。是你只看了繁殖的數量,沒有考慮繁殖的質素。並不一定生的多就是好,也不一定生的少就是好。讓族群能延續下去就是好的。
一般食物鏈低端的生物,容易前進演化出多生的特性,因為大部份幼體都會被吃掉,不多生就沒有辦法保證族群的繁衍。比如南極磷蝦,每年都會被各種動物吃掉3億噸,但仍然保持很大的數量,這就是多生的作用。
但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就容易前進演化出少生高質素的特性,因為食物鏈頂端的生物,幼崽存活率高,但是數量增長過快,會造出食物短缺問題,所以少生高質素,才是更加適合的方案。比如大象,也是要5,6年才生育一次,一次懷孕就要2年,每次也通常只生一胎。少生的優點是,幼崽更容易得到父母的照顧。而得到父母教育的傳承,比如鯨魚,熊,大象,人類,都有父母或者母親教導幼崽學習捕獵或者其他生存技巧的階段,如果幼崽數量太多,不僅僅會教授不過來,還會出現好容易教授好的幼崽掛了的情況,所以這些動物,更適合使用少生高質素的模式,來保證技術的傳承。
所以無論多生少生,都是生物在自己面臨的環境狀況決定的,並沒有優劣之分,只有適合和不適合。
而你問人類以後發展的更強大,會不會和昆蟲一樣越來越能生。這個問題實際和上面的問題不同,這已經不是一個生物前進演化的問題了。因為人類的性狀改變,科技的效果已經大於了生物的本身前進演化。生物的前進演化,是需要大自然給與一定的壓力的,也就是說,如果突變出好的基因,就可以迅速淘汰差的基因。但在人類的科技保障下,一個基因差的人,在科技加持下,仍然會是一個正常的甚至強大的人類個體,弱的基因並不會被淘汰掉。所以,未來人類到底生的多生的少,要看人類自己願意不願意,因為人類可以靠科技來改變,使得不適應環境的生物性狀仍然可以在科技的加持下適應環境。所以人類未來的生育狀況如何,已經不是一個生物前進演化的問題了,更多要看人類的社會性,社會驅使人類想多生育還是想少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