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自我」的定義不一樣,在不同年齡段的體會也不一樣。
所以我們說,生命之旅也是一趟自我發現之旅。
自我概念 (self-concept)是一個動態的心理結構,它引發、解釋、組織、傳遞、調節內心及人際的行為和活動。包括:關於你自己的記憶,關於你的特質、動機、價值以及能力的信念,你最想成為的 理想自我 ,你預期要扮演的 可能自我 ,對你自己的積極或消極評價(自尊);以及 關於別人怎麽看待你的信念 。(【心理學與生活】第16版,格裏格&津巴多,p.405)一定程度上,成為媽媽後,使我得以有機會重溫已經被遺忘的童年。這帶來了許多新奇有趣的發現,從這個意義上,對生命和生活的觀察都得以擴充套件,這是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楚的豐富體驗。一個女性成為母親,對於個人成長來說,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不僅是大家所說的責任、辛苦與幸福等。
孕育生命本身,讓我們開始思索生命的意義。
這是非常震憾的,也可能帶來迷思。對我個人來說,也是一次深入自己的內心,進行自我療愈的機會——這不是拿養育兒童做為滿足自我需要的工具,而是 養育孩子所帶來的對生命的觀察,結合我們已有的生命體驗,使我們展開了許多不一樣的視角和思考 。
成為母親,讓我產生了改變——其中一個改變是,讀起心理學書籍時,比如上面參照的關於「自我概念」這一段,不再覺得枯燥說理,不知所雲,而是能隨文字思索,常常為一些 精準 的描述和概括而深深嘆服。
我的自己一直都在,與是否成為母親無關 。
從知道孩子在腹中紮根的那一天起,我確實調整了生活節奏,改變了階段性的生活重心,甚至為了家庭團聚而變換了城市——這些不是什麽大問題,我仍然是我自己。
嬰兒出生後,會有一個與母親的共生期,這裏面有充盈的幸福和甜蜜。一個人變成兩個人,而小人兒完全依賴著大人。激素也好,對新生命的關愛也好,都讓這段時間過得安靜而充實,仿佛覺察不到時光的流逝,一切都圍繞著小嬰兒的生活節奏來——他醒了,他困了,他累了,他無聊了,他需要換尿布了……媽媽的個人時間就是與嬰兒共生的時間,走到哪裏都帶著孩子。
這個階段我也不太記得了。與皮姐夫回憶起來,記住的是愉快的那些——被滿足的孩子總是樂呵呵的,我們也就樂呵呵的。家庭生活上,除去必要的工作,一切也都照顧孩子的節奏來安排——帶上孩子去參與多個家庭的小聚會,偶爾外面用餐,周末去公園,大假期回鄉探親……
人生有許多切面,養育孩子也是我想做的一個自己 ——誠然在孩子幼小的頭幾年,我顧不了太多,因為照顧孩子而錯過不少眼皮下能抓住的機會。但我並沒有覺得遺憾, 因為對我自己來說,這個階段我最滿足的就是親自照顧我的孩子——還是來知乎後,我才發現大家對「生孩子」「誰帶孩子」「全職媽媽」等有諸多討論,老實說,整體來說,社區氛圍對由媽媽親自照顧孩子這一點上不算友好。從生物本能上來說,這其實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可我們覺得一個母親放下自己的工作去照顧嬰兒是很奇怪的—— 我們去看自然界,動物們沒有像我們這樣高度智能化、社會化、商業化(或可叫 被資本異化 ),小動物都是跟著媽媽的,母體在全心全意照顧幼崽的過程中,也逐漸修復產後的身體。這是多麽自然的一個過程,但在我們的現在,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 母親的本能被社會期待撕裂了,似乎對母親這個身份最為嚴酷的,還包括女性們自己 。
幸運的是,在我全身心投入照顧孩子的階段,我沒有受到外在資訊的打擾。我壓根沒想過別人的看法——記得那時總有人問「孩子的奶奶呢,為什麽不帶孩子」。我很自然地說,奶奶身體不好。我生孩子時已經36歲了,應該說是非常獨立了,沒有什麽依賴心理,所以回答問詢就是進行交流事實的對話,沒有任何情緒波瀾,我也不認為長輩有必定的義務來幫我們帶孩子。 我們的痛苦常常來自於自己的觀念,即,對事情的解釋 ——假如說我認為祖輩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但沒有幫或沒有可能幫忙,我就更可能會心理不平衡,或因別人的問詢勾起內心的敏感情緒。
我的自我中的一部份是散漫,這讓我一直保持著很強的鈍感,我反射弧比較長,缺點的另一面是我一旦下定決心做一件事,就會比較堅定。在決定親自照顧孩子頭三年這件事上,我也一樣:看到知乎很多噴全職媽媽的話題,我一般看的時候都是笑容滿面的,現在寫下這些字時笑得都有點繃不住了。我為什麽笑呢?參差多型乃幸福本源。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型的世界,一刀切的事,在許多事上是行不通的。生活就是一個動態尋找、組建、積極承擔責任的過程,婚戀生育也是,哪有非黑即白的事。職場媽媽,全職媽媽,都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的生活狀態。 成熟的個人和社會是更加寬容的:能夠尊重個體,包容多元 。我們這是在路上,不著急。
除母親身份之外,第一次感覺自己需要一些自我支配的時間,大約是在孩子6-8個月的時候,我急於恢復身材,每周由皮姐夫照顧孩子一兩個小時,我好去健身。這要算好孩子哺乳的時間,睡覺的時間,也要防止他醒來找不到媽媽而大哭。所幸非常順利,我們把時間定在每周六下午,一直堅持了近一年。但我的身材並沒有如期恢復,這可能是高齡生產的一個不利之處,或者說是我意誌力沒有集中在這件事上——身材恢復,七分吃三分練;另外,恢復有一個度,歲月逝去是一件自然的事,我並不打算苛刻自己,讓60歲的臉,仍像16歲。
隨著孩子的長大,我做的第二件事是恢復了自我閱讀——之前的閱讀都圍繞著養育孩子,漸漸開始恢復自己的興趣範圍。在孩子大約2.5歲+的時候,我開始(部份)恢復不需坐班的工作,以及寫知乎(到如今剛剛好兩年)。幾百個答案記錄了我在知乎上的所思所想,而對我個人來說,寫字帶來的是整理、提煉、反思,評論區常有高人現身討論,並能倒逼閱讀。
我並不是一個擅長活色生香生活的媽媽,廚藝偶爾發揮ok,通常很渣,最重要的我對吃的也不太重視,如何保障和搭配營養我倒是進行過鉆研(推薦【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但實際操作上真的不是太耐煩泡在廚房裏。興致來時也倒騰一下,平常都是簡單、快捷,每餐有一兩樣孩子喜歡的,就差不多了。營養這件事好辦,生活這件事要意趣,我喜歡那些熱愛生活的人,也會被帶動,但我的樂趣不全在此,全職的主要目標也不是為了竈台和家居。我帶孩子倒也不全是犧牲感:孩子玩我也在玩,孩子們可比固化的大人們有趣多了。
孩子現在4歲多,我並沒有恢復全職坐班工作,因為我覺得這 暫時 不是我最想要的。我不知道其他人如何規劃自己的人生,人們這麽描述全職媽媽不願/不能重返職場:
emm,都有道理。但是不全是這樣的,起碼對於我這樣會主動選擇吃苦頭的人來說,看到只是笑笑——找一份混日子或過得去的工作,難道不比我上下求索更輕松?最好玩的是,是不是我得向他人證明我是有能力工作的,或是自由職業比「有一份人們眼中的工作」更有意義(劃掉)掙得更多啊……但當我開始想要自我解釋和爭辯時,就大霧了:
開口便錯。我已經40歲了,我不知道我的生命長度有多久,我當然想創造價值,無論是對愛我、和我愛的人,還是對陌生的更多的人……就是寫一寫知乎,我也不斷讓自己追問初心,希望文字裏能夠流露出真誠。我們不要輕易說,與人相關的活動都是無意義的,像我認真寫下這個答案,對我個人沒有多少可折現的實際意義——但可能對某個無意看到的人有意義,那麽這個氧氣泡就產生了化合作用,就產生了意義。 我相信人與人之間真誠交流的意義,不想賦予交流太多的功利 。
對於我個人來說,我不想過自我欺騙的生活,那是真正的懶惰 。這個不足為外人道也,如果我們都不想背離自己,那麽進行高質素的閱讀吧,與深刻的思想和藝術對話;那麽認真地勞動吧,與創造和建設對話。享受主動的生命意義吧,包括給予另一個生命愛的影響力。
在這個生命階段,我 主動選擇 做了一些與自己、與他人、與新生命相關的事——成立一個小家庭、成為一名母親,我會積極承擔自己這部份責任,並永不放棄追尋和探尋自我。 我的生命是獨立的,獨立於丈夫,獨立於孩子,獨立於父母,關於我自我生命的工作,只能由我自己來完成,而我可以帶給他人影響力,我盡量選擇,益於自己、也利於他人 。
我們都只是在各自的路上,不要把人生看成一成不變的某種模式——你可能變換職業、變換生活的城市、改變熟悉的生活軌跡,我們不再是所有人都有一份從20歲幹到退休的工作,我們行進在變化中,順應變化,完成各自人生一段又一段的旅程。各位小夥伴,就是成為了媽媽,我們也勢必在不同的生活狀態下,基於自己的現實情況,做出能夠自我承擔的選擇和取舍: 如其恐懼,不如擁抱 。在與我們心靈相關的事情上,很多話語聽起來真的很像雞湯,但我還是想說:
如果自己在某方面很積極,那麽生活一定會換種方式回報。我們不要曲解了回報——在做人上,要懂得禮尚往來,但不要有太重的回報心;而尤其是在做父母上,不能以回報心來養育子女——但回報可能悄無聲息的來到,只是以某種方式。
各位成為媽媽後的朋友,我們或是普普通通,或是一路高歌,但 我們難道不是一直在做著自己嗎?不是一直做著自己想做的事嗎?不是一直在想自己下一步還想做什麽嗎 ?
不要停下,投入地去生活。
該休息時休息,持續不斷地增長你的力量,越做功越有力,越主動越敞亮。
@知乎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