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街頭看到這樣一個場景:
一位母親和孩子面對面坐著吃飯,母親一邊往孩子碗裏夾菜,一邊不停地說:
「上課不要開小差,知道嗎?」
「媽媽一直跟你說,下課不要跟同學打鬧,容易摔傷……」
孩子大概10歲左右的樣子,面無表情地吃著東西,眼神遊離。
我很理解這位母親的心情,可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感受到的不是愛,而是壓力,所以表現出來敷衍和無奈。
作家秦牧說:「一句千錘百煉、寓意深遠的話,就抵得許許多多不著邊際的閑言贅語。」
話不在於多,在於怎樣說。
想讓孩子願意聽,感受到自己是被深愛的,記得常對孩子說這四句話。
來源:視覺中國
「我理解你」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上初中的孩子喊媽媽下樓,陪自己散步。
邊散步,孩子邊向媽媽訴苦,說自己學習壓力很大。
媽媽聽後,脫口而出:
「初中知識沒有多難啊?人都說‘初中刷懶人,高中刷笨人’,你們現在不過是上課聽聽課,回家做做作業。」
孩子聽後有點委屈地說:「可是課程也太多了,每一門都要考試呢!」
媽媽仍不理解:
「大家學的都是一樣多的課程,為什麽別人都能受得了,你就受不了呢?」
孩子聽後,眼淚止不住地流了下來,不顧媽媽的呼喊,獨自跑回了家。從那以後,孩子一放學回家就關起門,再不肯跟媽媽多說一句話。
孩子突如其來的反應讓媽媽不知所措:
怎麽啦?說啥啦?不跟以前一樣的嗎?以前都好好的啊,這次為何反應會如此強烈?
媽媽沒搞清的是,以前孩子向她訴苦時,就已經是在向她求助了,可她卻沒能體會到孩子的不良情緒,以為孩子是在給自己不努力學習找借口。
再次傾訴無果的孩子,徹底對父母失望,因此,他寧願把自己關在屋裏,把苦悶憋在心裏,也不願再向父母吐露心聲。
有句話這樣說: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孩子身上,這不是愛。」
每個孩子的承壓能力不一樣,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和感同身受,而不能想當然地「自以為是」。
抱抱孩子,溫柔地對他說一句:
「摔了一跤,一定很疼吧!」
「這次沒考好,肯定很難受吧!」
「你上課睡著了,是不是昨晚沒休息好?」
「你們的課程確實很多,壓力確實很大,我理解你。」
相信孩子心裏會舒服許多,因為你是站在他的立場,與他共情,讓他的負面情緒得以宣泄釋放。
這種被理解的偏愛,給孩子以溫暖,讓孩子內心不孤單,擁有直面困難的勇氣。
更能讓孩子確信,家是隨時可以棲息的港灣,父母是自己永遠可以依靠、相信並且敞開心扉的人。
來源:視覺中國
「我相信你」
有位網友說,從小到大,父母一直都不相信自己。
小夥伴誣賴自己弄壞了他的玩具,父母寧願相信他人也不相信自己。
父母的錢丟了,他都說了自己沒拿,可父母還是像防「賊」一樣防著他。
看到成績好的同學家長站在講台上發言很風光,他告訴父母,自己要努力學習,讓他們也能驕傲地站在台上,父母直接來一句:「我們可不指望……」
……
父母的話像是一盆盆涼水,一次次澆得他「透心涼」,讓他產生自我懷疑,漸漸覺得自己很差勁。
心理學上有一種「暗示效應」,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間接方法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父母常對孩子說的「你不會」「你不行」,就是一種語言暗示,它會慢慢地誘導孩子相信、接受自己就是不行、不好,從而失去信心和能量。
「暗示」是一把雙刃劍,如果采用積極的心理暗示,則會產生良好甚至是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發明家愛迪生,剛入學三個月,就被老師斷定是「低能兒」而被趕出學校。
可愛迪生的媽媽堅信他不是「低能兒」,透過觀察兒子的言行舉止,她發現愛迪生不但不「低能」,還很有才華。
她告訴愛迪生:
「老師說,你是個天才,那個學校太小了,沒有更好的老師來教你,所以我親自來教你。」
小愛迪生信以為真,在媽媽的用心陪伴、細心引導下,做著各種各樣的實驗,閱讀大量書籍,他茁壯成長,最終成了赫赫有名的世界發明大王。
你相信孩子是什麽樣,他就會長成什麽樣。
是母親的信任與不放棄讓愛迪生從「低能兒」變成了「巫師」。
願意相信孩子的父母,給孩子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篤定「我是可以的」,孩子會變得更加自信和勇敢。
來源:視覺中國
「我支持你」
還記得國產動漫電影【哪咤之魔童降世】嗎?
魔丸轉世的哪咤從小就是個「小惡魔」,長大後本應成為「大惡魔」,可硬是在父母的引導與自己「不認命」的信念下,逆天改命,最終由惡變善,成為大英雄。
隨著影片的爆火,導演餃子的履歷也被「扒出」,大家驚奇地發現他居然是學醫出身,能擁有如此驕人的成績離不開父母的大力支持。
大三那年,父母支持他為了夢想,棄醫轉行學習動畫。畢業後他在一家小動畫廣告公司工作,僅過了一年多,他又裸辭了,閉關在家專註做個人動畫作品。
這時,父親已去世,母親已退休,家中積蓄不多,只有靠母親微薄的退休金過活,可母親仍毫無怨言,她與兒子一同省吃儉用,照顧著兒子的起居生活,她相信兒子的選擇,支持兒子的夢想。
餃子說,他很感謝父母,是父母的開明豁達、無私支持,使他能夠拋棄世俗的眼光毅然轉行、追逐夢想,更是母親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料,使他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動畫短片制作當中。
想起一句話:「孩子們的夢想和理想,需要父母無條件地支持與鼓勵,幫助他們勇敢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
支持孩子,讓他感覺自己很重要,沮喪失落時有父母托底,孤寂落寞時有父母相伴。
父母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擁抱的支持,都能讓他堅定信念。父母的支持是孩子的鎧甲,也是堅強的後盾,讓孩子一想起父母就擁有強大的力量。
來源:視覺中國
「無論如何,我都一樣愛你」
有個小男孩,用自己的壓歲錢偷偷買了個二手手機,晚上躲在被窩裏玩。
不出所料,他被父母發現了。
一番追問,男孩承認手機是自己買的。
父母訓斥道:「你就天天不讓人省點心,就不能幹點好事!」
由於第二天要上學,父母對男孩說:「早點睡,明天再說!」
早上孩子惴惴不安地吃完早飯,去了學校。
中午放學,父母左等右等不見孩子回家。
父母越等越著急,開始詢問老師同學,到處尋找,最後終於在地下車庫的角落裏找到了蜷縮的小男孩。
男孩眼裏滿含淚水地問:「你們真的來找我了嗎?你們還想要我嗎?」
男孩話語不禁讓人心疼,同時也讓人很疑惑,他為何會有如此的不安全感?
其實,這種不安全感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在父母不斷的「嫌棄」中逐漸產生的:
「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下次再考不好,你就不要回來了!」
「你怎麽就不能像某某那麽省心?」
……
父母以為這樣說可以激發孩子努力上進,殊不知會讓孩子陷入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被得爸媽愛的自我否定中。
所以,這次男孩解讀到的是:
你居然敢自己偷偷買手機,犯的錯也太大了,你太差勁了,我們不想要你了!
家長如果覺得孩子做得不對,我們不妨按照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所教的這樣說:
「爸爸媽媽很愛你,但事情不能這樣做,明白嗎?」
在指出孩子錯誤之時,先給孩子吃一顆定心丸:做錯事情我們要改正,但是,這都不影響「我愛你」。
讓孩子知道自己有人愛、值得愛,給孩子安全感,他才會敢於直面擔當。
來源:視覺中國
寫在最後
一位心理學家曾說:
「你要讓孩子知道你愛Ta,這個愛會像風箏的線一樣牽扯著Ta,當Ta走入絕境時,這根線就是Ta最後的牽掛,讓Ta不忍放棄,讓Ta擁有走出困境的力量。」
父母無法永遠陪在孩子身邊,但愛可以隨行。
孩子感受的「愛」越多,「愛」的風箏線就越結實。
記得常用這四句愛的表達,讓孩子自信陽光、內心富足、情緒穩定,擁有獨自迎接風雨的力量。
與你共勉。
作者:Lily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如需轉載請關註微信公眾號「讀者」(ID:duzheweixin)聯系我們,獲取授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