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是透過孩子的外在行為,理解孩子的內在心理需要,給予積極正確的回應。 回應的方式有多種,「滿足孩子」只是其中一種而已。
昨天傍晚,接我家大寶放學。回家路上經過快遞櫃,想起有個快遞沒取,就帶著她去拿。
取快遞時,要輸入取件碼。大寶很喜歡點選螢幕上的數碼,因為她個子不夠高,夠不到螢幕,所以之前都是我抱著她,一個數碼一個數碼教她按。
這次也不例外,她興奮地說:「我寄幾來按,我寄幾來按!」可是,我現在懷孕快五個月了,肚子很大,抱著她非常不方便。
我跟她說:「媽媽肚子裏有寶寶了,現在抱你不方便。這次媽媽自己按。」大寶「哇」地一聲大哭起來,並且,嘴裏還在不停地說:「我要按,我要按!」
這個時候,要滿足她嗎?
她提出需求,被拒絕,很不高興,所以哭了。「哭」,我們看得見聽得到的外在行為,表達的是孩子內心的心理需要:我的要求被拒絕了,我很難過,我很希望能被滿足。
孩子透過「哭」來表達情緒,希望透過「哭」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我理解她的行為和情緒,但並不代表我會滿足她。因為前些日子剛剛經歷了臥床保胎,懷雙胞胎的肚子格外大,我要保護肚子裏的孩子,保護自己。
大寶才3周2,她很難理解為什麽媽媽不能像以前那樣抱自己了,所以,她的哭裏也有委屈和失落。
我可以滿足的是對她情感的回應 。雖然蹲下來有點吃力,但我還是半蹲下來,擁抱著她:「媽媽抱抱你,媽媽現在可以這樣擁抱你。等弟弟妹妹出生了,媽媽就又可以抱你去按數碼了。」
擁抱一會兒之後,她平靜了一些,我親了親她的臉蛋,對她說:「媽媽愛你!永遠愛你!」
她揉揉眼睛,帶著哭腔說:「我還沒有哭完。」
「沒關系,那你可以繼續哭呀。只是今天風有點大,眼淚流出來,風一吹,臉會皴了,你停一停,到家了再繼續哭,好不好?」
「好!」她憋著嘴不再哭了。
兩分鐘後,我們到家了。一進門,她又繼續哭。我牽著她坐在沙發上,陪著她,哭了幾聲之後,她平靜下來,這個事兒就結束了。
理解孩子,透過行為看內在,滿足的是孩子內在的心理需要,給予孩子心理營養 :無條件接納、生命的至重、安全感、肯定認同贊美、認知、學習和模範。(參考林文采【心理營養】)
而 對於外在的要求,我們的回應可以有三種:即時滿足、延遲滿足、不滿足 。孩子在這樣的反復碰撞中,建立行為邊界,掌握行為分寸,學會等待,學會接受拒絕。
總結一句,理解孩子,理解的是孩子的內心,滿足的是孩子的內心心理需求;外在的要求,要不要滿足,要就事論事。
最後,給到孩子的感覺就是,以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事兒能不能幹有原則,但我這個人永遠是被愛的!
我是茗月,心理咨詢師,全職媽媽,育兒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長!歡迎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關註 @茗月育兒育己 ,一起攜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