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把關註點都在孩子身上,看似盡職盡責,實際上,對於孩子而言,並不一定是動力,反而可能是壓力, 這是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沒有邊界 。
就拿父母陪伴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來說,很多家長放棄自己的一些活動,天天陪著孩子寫作業,他們希望以此培養出孩子愛學習,規規矩矩寫作業的好習慣。而且很多家長覺得陪在孩子身邊,孩子會有安慰,會寫的更快更好。
可是結果卻事與願違。孩子拖拖拉拉,我們不斷大聲催促;孩子走神,我們吼著責罵。我們身心疲憊,孩子卻一點進步都沒有,還對學習越來越消極。
那麽,如何引導孩子自主寫作業?如何培養孩子自主的學習習慣?根本解決之道是, 成為有邊界感的媽媽。【有邊界感的媽媽,不用督促的孩子】 結合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常見的問題,分六個部份闡述了父母如何有邊界感地陪孩子寫作業。
培養孩子的學習內驅力、抗挫力、自控力和時間管理能力,最終目的是,不用父母陪,孩子也能自主、高效地學習。而且,讀過之後的父母會發現,當你在陪伴孩子寫作業過程中,學習好了邊界感,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你也會知道如何卻尋找邊界感,進而孩子越來越優秀,你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
當我們開始對孩子有所期待,內心裏有了我們的標準,再回頭看自己孩子的現實狀態,就往往會急進功利,失去耐心,甚至於被負面情緒所淹沒,進而想發脾氣,或者已經開始發脾氣。
很多父母說,我們也知道發脾氣不好,可是情緒來了,控制不住啊。實際上,每一次沖孩子發脾氣,都在傷害孩子自尊心,破壞孩子的學習感受,往往會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會更加厭學。
父母在陪孩子學習這件事上發脾氣,這也是缺乏邊界感的表現。 因為你將孩子的自己的責任背負到了自己身上,而自己又沒辦法承擔重任,所以才會逐步情緒失控。
所以,當孩子的學習、作業上出現問題,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傾聽和建議,引導孩子自己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去替孩子做。
具體到解決的方法,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三個角度。試著直接改變孩子;試著改變環境;試著改變自己。
我們要告訴自己,孩子有畏難情緒很正常,我們陪著孩子讓他把情緒表達出來就能好了。然後可以利用「我資訊」來和孩子溝通,改變孩子。
比如孩子寫作業總是哼哼唧唧,讓你煩躁。那麽你可以說,今天的作業有些難度吧,我聽你哼哼唧唧的,也讓我很煩躁,因為我今天也很累,沒辦法幫到你。這樣客觀的表達出情緒,能促進雙方的理解。接下來,我們再對孩子說,如果你繼續哼哼唧唧下去,我可能會控制不住情緒,要不,我們都冷靜一下,休息一會再寫吧。
父母和孩子都這樣商量著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同時也是互相尊重,這樣才更有建設性地解決問題。
【有邊界感的媽媽,不用督促的孩子】 可以幫孩子養成終生收益的學習習慣,也可以幫助我們父母學到更好的教育方法,值得父母們反復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