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我個人不太認同那些,把中國傳統文化當做解決當代社會問題的靈丹妙藥和把古人思想當做錦囊妙計去直接指導現實生活的做法。這些年市面上掀起了國學熱,出了很多重新解讀傳統文化經典的書,什麽【不讀韓非子怎麽當老板】【易經指導你炒股票】,【鬼谷子指導做買賣】,【王陽明的職場生存之道】,甚至讓還有部份人,讓小學生去讀【弟子規】。
這些所謂對傳統文化的解讀,個人認為是一種功利化和庸俗化的、簡單化的行為。帶著過於功利的目的,先入為主的去讀這些古代思想,很容易急功近利的把這些原本主旨宏闊的思想,看扁了、讀淺了,學歪了,丟了西瓜,撿了芝麻。
而且無論是是法家也好,儒家,道家也罷,王陽明、陸九淵,都是幾千年幾百年前創立的思想學說,今天的世界早已今非昔比,今日的中國也早已滄海桑田,天翻地覆。就像【濤聲依舊】裏唱的那樣,「那一張舊船票是能否登上今天的客船」是要打一個很大的問號的。這些古代的思想曾經輝煌過,曾經領先過,但是都已經是昨日黃花,雲煙過眼,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封建社會,或許能指導實踐。但是面對近代以來,工業革命之後的千年歷史大變局,再想靠這些思想富國強兵,安邦濟世,實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恐怕有刻舟求劍之嫌。而且歷史也已經雄辯的告訴我們,近代以來,無數仁人誌士也曾經想過靠復興傳統文化來引領中國走出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困境,但是事實證明,這是行不通的。這才有了五四運動,才有了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才有了普遍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所以,對於傳統文化,個人覺得應該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於外來文化也一樣,不要先抱著一種崇拜的態度,去跪著學習,而是要平視,既不俯視也不仰視。
而且個人也不太推薦,讀這些所謂對古代思想的現代化解讀,個人覺得了解學習古人的思想,還是應該讀原著,讀原文,如果文言文不是很好,也可以讀註釋本、文白對照本,但是不要讀這種個人解讀本。俗話說,別人嚼過的饃,沒有味道,別人解讀過的經典,有時候難免打上解讀者個人的烙印,如果解讀者個人素養不夠,還很可能被曲解。而且我也不贊成抱著實用的目的去讀經典,比如說,為了炒股票去讀易經,為了談戀愛去讀紅樓夢,為了職場鬥爭去讀三國,這就容易失去了求知的純粹快樂與「無目的合目的性」的水到渠成。
另外,厚古薄今,崇洋媚外,都是同樣需要警惕的,是黑是白,只有自己讀了,才知道,沒讀,就先崇拜,先跪下,就喪失了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奴性太強。
跪拜古人和跪拜洋人,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思想奴性的體現,我們的國歌唱的好,「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要想不做奴隸,首先要精神上站直了,別趴下,不要動不動就頂禮膜拜。
這也是我反對追星,飯圈的原因,追星和飯圈文化,很容易變成盲目崇拜和人身依附。
良性的社會要鼓勵質疑,包容爭論,這樣大眾才會避免人雲亦雲,隨波逐流,成為烏合之眾。不能預設禁區,不能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西學和傳統的中國文化都是這樣,不能因為孔子老子說的,就不能批評和質疑,同樣,也不能因為是古希臘古羅馬的就不證自明,不容置喙。
另外我認為讀書就好像吃飯一樣,營養要均衡,唯讀古書和唯讀洋書、黃書,暢銷書,都會導致營養不良,心智不全,會走向偏激和執拗。古今中外,要兼收並蓄。
—————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語,穢汙詞,市井氣,切戒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
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閑管。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
唯德學,唯才藝,不如人,當自礪。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
稍微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有理性分析能力的人,讀了【弟子規】原文都能看出問題,還用看什麽分析文章?
你好好是讀原文,一句一句的讀,你就能發現許多問題
比如,第二句就有問題,「說話多,不如少?」
這不是一棍子打死,武斷片面嗎,而且勿佞可以理解,為什麽要勿巧?也不告訴孩子為什麽?就一味的不讓多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