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我們常常說:「人心不狠,地位不穩。」
其實,在家庭裏也是如此,母親不心狠,那麽母子、母女關系就顛倒了。
任何事情,都是子女說了算,母親只能服從。
要是母親不服從,有的子女就暴跳如雷,揚起了巴掌,可以把母親教訓一番。
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一家人,每個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作為育兒主角的母親,一旦心軟了,孩子長大後就難以出色了。
01
母親容易妥協,孩子肆意妄為。
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母親育兒,和子女出色與否,是有因果關系的。很多母親意識到了這一點,但存在僥幸心理,等子女長大了,他們會慢慢改變的。
一句「他還是個孩子」,似乎是母親心軟無數次的理由。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規律,被牢牢抓住,讓母親不得不心軟。
等孩子長大之後,母親才發現,一切都改變不過來了,太晚了。
不忍心不給手機,只會讓孩子失控。
很多家庭裏,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會制定關於電子產品管理的規矩。
比方說,等孩子做完作業,可以玩手機十分鐘。
孩子呢,為了玩手機,快速完成作業。後來慢慢演變成「我先玩手機,一定完成作業」。再後來,孩子把玩手機,當成了理所當然,否則就威脅母親「不給手機,我就不做作業」。
暑假裏,母親一狠心,把手機從家裏拿走,去上班了。但是孩子因此哭鬧,或者哭訴一番。母親想一想,別人家的孩子不都這樣,就讓他看看手機吧。
拿到手機的孩子,自控力越來越糟糕。可以深更半夜都打遊戲,可以忘記吃飯,忘記作業,不想去上課。
就像教育學博士錢誌亮說的:「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沒有自控力,而是父母沒有堅持,難以狠下心來說不。」
不忍心作業太多,只會讓孩子厭學。
孩子到了初中,作業開始變多。
到了夜裏十一點,孩子的作業還是沒有寫完,於是母親懷疑作業太多。
母親反復嘮叨:「那麽多作業,不知道是什麽學校,也是不是和政策相違背。」一番嘮叨之後,孩子似乎找到了知己,開始抗拒作業。
通常,孩子作業寫到很晚,要麽是學業水平太差,導致速度很慢;要麽是很磨嘰,坐等到某個點,就可以睡覺。
習慣了逃避作業的孩子,成績肯定要往後掉。
不忍心被老師批評,只會讓孩子囂張。
總有一些母親,心疼孩子,然後對著老師咆哮,擺出潑婦的姿態。
孩子犯錯了,母親不認為孩子錯了,而是老師管教方法不對,或者老師評判有問題。
母親站在孩子這一面,反駁老師。那麽老師在孩子面前是沒有威嚴的。孩子以後上學,有恃無恐。孩子想「怕啥,老師都怕媽媽呢」。
不忍心被同伴欺負,只會讓孩子孤立。
「一個巴掌拍不響」,孩子和玩伴有沖突,肯定是雙方的錯,而母親卻護短,認為自家孩子對了,是別人家的孩子錯了。
母親長期護短,會讓別人的孩子反感,從而母親的孩子被孤立,以後要開啟社交局面是很難的。
不忍心讓子女幹體力活,只會讓孩子偷懶。
在農村,很多孩子要割稻子、插秧、挑水、放羊等。但是在城裏,孩子啥都不幹,做點家務活,都覺得不應該。
事實上,母親心軟的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的表現:不忍心看孩子跌倒;一直不讓孩子獨自去上學;要給孩子穿品牌衣服,怕孩子沒有面子;見不得孩子一個人睡,還得是母親陪著......母親就像守護神一樣地存在,卻渾然不知,其守護的是一個敗家子。
02
逼孩子成長,是母親最好的認知。
看過一句令人深思的話:「人生沒有寒暑假,人生不是學期制。」
學校會給孩子放假,但是孩子的成長,是每天都是進行時。
我們總是指望孩子長大了會怎樣,孩子自己會意識到什麽,無疑是自欺欺人。真的別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別丟掉了「嚴格」兩個字。
「嚴師出高徒」,這是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今天仍舊管用。
能夠培養出色孩子的母親,起碼會在兩個方面狠心。
無理的要求,懂得拒絕。
看一會手機,去遊戲廳玩兩個小時,索要某樣昂貴的玩具,傷害他人的舉動,拿錢去瀟灑......但凡違背社會道義,成長規矩的事情,母親應該學會拒絕。
一兩次拒絕,孩子會生氣;一次次拒絕,孩子會習慣,然後連索求的想法,都會及時遏制。
合理的要求,逼著完成。
古時候,不僅有孟母三遷,還有孟母看到孩子不學習,逃課,然後把正在織的布,都剪了。孟母說:「讀書就像織布,中途剪了,就前功盡棄,要重頭來了。」
讓孩子讀書,完成作業,聽老師的話,去學一門技能,這都是合理的要求,逼一把,孩子一定行。
03
有句話說得好:「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曾經拼命的自己。」
好的人生,都是先苦後甜的。因為吃過賺錢的苦,才知道勤儉節約;因為知道種地的苦,才珍惜糧食;因為知道父母不能幫助,才學會靠自己。
父母要愛孩子,但是愛的方法,不僅僅是點頭,還可以是搖頭。
時光不會倒流,別等孩子已經長大了,才發現錯了。
好母親,育兒,愛而不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註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