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親子

孩子做事總是猶豫不決怎麽辦?

2024-01-09親子

「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且接受那個擁有當下感受的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並在一旁觀察也可能是自信的表現。如果想讓遲疑不決的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就可以這樣說:「我在這裏陪著你,你慢慢來。」」

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害羞和猶豫並不是需要去解決的問題。實際上,我常常認為,對害羞和猶豫感到在意的與其說是孩子,倒不如說是父母。所以,我們介入其中往往只是想要緩解我們自己的不適,而不是去關心孩子遇到了什麽問題,需要哪些幫助。如果你就是這樣,那也不是說你不是好父母。實際上,你能夠去反思孩子的行為對你的影響,進而把你的需要跟孩子的需要分開,這一點恰恰證明你是好父母。

家裏有個害羞的孩子(例如不想去參加生日聚會,不想打籃球,不願跟來到家中的成年客人說話)常常令父母們頭痛不已,特別是對那些非常看重獨立和外向特質的父母來說。對於孩子膽小害羞,父母的一大擔憂是害怕孩子「永遠都會是這個樣子」,或者「永遠都無法融入群體當中」。但是,我們肯定也不想陷入自證預言的惡性迴圈,即父母對孩子害羞的擔憂反而讓孩子的問題變本加厲。這時,孩子會將父母的評判內化,感到自己不被理解,並且困在自己的情緒中無法自拔,而這又讓父母更加受不了。如此惡性迴圈下去,孩子的猶豫和焦慮只會更加嚴重。我們如何打破這個迴圈呢?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改變孩子,而是首先反思自己,把自己的內心理順。

成年人也會害羞。假設你和伴侶去參加一個雞尾酒會,你感到有些緊張,於是對伴侶說:「我想先跟你待一會兒,好嗎?」這時,你可能會得到兩種回應。第一種回應是你的伴侶看著你說:「不至於吧,這裏的人你都認識。」發現你仍舊在猶豫後,你的伴侶便沒好氣地說:「真是的,真讓人受不了。」第二種回應是你的伴侶看著你說:「你現在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我知道了。這沒什麽大不了的。我陪著你,等你準備好了再去聊,你自己看情況。」

想一想,這兩種回應各自給你的感覺如何?你的焦慮緩解了嗎?你立刻覺得自己信心十足了嗎?

現在,我們來分析第一種回應。如果當天晚些時候,你的伴侶說:「聽著,我那樣回應你是因為我不能總給你當拐杖。你必須學會獨自去面對!」你覺得他這麽說對你有什麽幫助嗎?還是說,你希望你的伴侶是這樣看待問題的,即滿足你的需要,了解你在那一緊張時刻的感受,或許能幫你按照你自己的方式來生活?你應該按照誰的方式來生活?你自己的方式還是伴侶的方式?那麽孩子呢?孩子應該按照我們的方式來生活,還是應該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來生活?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而且,雖然為害羞的孩子持續提供情感支持(孩子在不敢離開父母或不敢跟其他孩子玩時可能會需要這樣的支持)很可能會讓人疲憊(這種疲憊可能會讓我們對孩子的害羞行為做出消極的自動反應),但養育孩子也是培養耐心的過程。養育就是要尊重孩子本身和他們的需要,而不是關註我們自身和我們的需要。

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在過往的某個時候學到,自信就是加入而非等待,就是立即參與而非停下來評估形勢。我不確定為什麽這樣做就代表自信。諷刺的是,許多父母都告訴我,他們家中的十幾歲孩子似乎不會獨立思考,也不願與眾不同。我一直清晰地記得,有一天,我剛給一對家裏有個膽小的6歲孩子的父母做完咨詢,接著又為一對家裏有個缺乏主見的16歲孩子的父母做了咨詢。第一對父母告訴我:「切斯只是在一旁看著別的小朋友們玩,就算別的小朋友叫他去玩,他有時候也不去!他膽子太小了。我希望他能更自信些。」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那個16歲孩子的父母又對我說:「艾力斯只會去做他的朋友們正在做的事。好像他無法獨立思考,很容易受別人影響。我希望他能更自信些。」

那麽,什麽是自信呢?它與害羞或猶豫又有什麽關系?在我看來,自信就是知道自己的感受,並且接受那個擁有當下感受的自己。不確定自己是否想跟別的孩子一起玩並在一旁觀察也可能是自信的表現。如果想讓遲疑不決的孩子建立自信,父母就可以這樣說:「我在這裏陪著你,你慢慢來。」這句話傳達出的資訊是,孩子比我們更了解他自己的感受。這就像是在告訴孩子:「你現在可以做你自己。」自信不一定是立即加入其他孩子當中。如果孩子確實覺得自己準備好了,那麽他有可能是自信的。但如果他覺得自己這麽做是被迫的,那就跟自信八竿子打不著了。自信不是「準備好了」的狀態,而是不論準備好與否的那份對自己的接納。

育兒工具箱

■反思自己

孩子害羞這件事很容易讓許多父母著急,尤其是那些性格特別外向或是成長於看重參與和行動而非從旁觀望的家庭的父母。現在,想象一下,你家寶貝兒是唯一一個坐在父母腿上,看著別的小朋友四處撒歡兒的孩子。註意你的感覺。你有沒有把孩子推出去的沖動?這裏沒有對錯,我們只是在收集非常重要的資訊,所以你要提醒自己:「察覺自己的感受並不會讓我成為壞父母。不管有什麽樣的感受都是可以的,就像我跟孩子所說的那樣。如果我了解自己會因為什麽事情而激動,我就能更好地區分我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了。」如果你發覺,孩子的害羞、猶豫或黏人讓你煩惱,你就要提醒自己,孩子這種「不跟別的孩子一起玩」的意願很可能會成為你將來所看重的特質。努力把你對害羞的理解做一個180度的轉變,試著告訴自己:「我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什麽,知道怎麽做舒服,怎麽做不舒服,即使別人都跟他不一樣。他膽子真大,他真的很厲害,很自信!」

■接納和「等你準備好了再說」

如果你的孩子感到害羞或遲疑不決,你就要首先接納他的感受,而非試圖說服他擺脫那些感受。假設孩子的猶豫有充足的理由,即使你並不知曉那些理由。接納孩子心裏的感受能讓孩子感到更自在。這時,孩子的表現就可能會不一樣(大人也是如此)。

你可以對孩子說:「等你準備好了再……」這句話十分神奇。你這麽說能讓孩子知道你信任他,進而使他信任自己,而信任自己正是自信的本質。而且,這句話也暗示了情況會改變,也就是說,你的孩子終歸會適應的。我們希望孩子們明白,他們的感受只有他們自己最清楚,因為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做出好的決定。因此,如果你的孩子不想在街區聚會上與鄰居交談,你或許就可以這樣對孩子說:「看來你現在還不想過去。慢慢來,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說話。」或者,如果你的孩子不敢加入一個舞蹈主題的生日聚會,你或許就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以前從沒來過這裏,先觀察一番也是正常的。你可以先在我身邊待著,等你準備好了再過去。」

如果你的孩子永遠都準備不好,那該怎麽辦?這時你心裏可能在想:「我正是照你說的那樣去做的,但是不管參加什麽活動,我的孩子總是躲在我後面不出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方法你沒有用對。記住,總是待在邊上、不敢離開父母的孩子一定覺得非常緊張、焦慮和不適。這樣的孩子可能需要暫時徹底遠離人很多的社交場合。這麽做不是默許,也不是鼓勵害羞,或許只是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你或特許以采取另一些做法。例如化解害羞情緒,即給孩子講講你小時候總是黏著父母的故事。再如接種情緒疫苗,即提前跟孩子聊聊他在社交當中可能會產生的各種感受。再如提前準備,我將在下面的內容裏詳細介紹。

■提前做好物質上和心理上的準備

對容易感到害羞的孩子來說,如果你能提前幫他們為即將來臨的社交活動做些準備(包括物質上和心理上的準備),那麽他們的表現會好很多。例如,你可以在親戚聚會開始前跟孩子聊聊聚會的細節:「我們過一會兒會見到很多親戚。我們要去瑪莎姑姑家吃午飯,你會見到瑪莎姑姑和雷克斯姑父,還有他們的孩子皮珀和伊雲。然後,你還會見到菲奧娜姑姑和她剛出生不久的小寶寶賈斯帕。你的爺爺和奶奶可能也會順道過來。嗯……我們待在別人家裏……那裏有很多親戚……還有你那些有日子沒見的堂兄弟,那會是一種什麽感覺?你會不會覺得有點害羞,特別是有大人直接走過來跟你問東問西的話?」然後,看孩子會如何反應。這種讓孩子提前感受的做法非常有用。當你提到親戚的名字時,你就是在鼓勵孩子去感受他們,情緒調節的工作也就完成了一半。試著只讓孩子去感受,而不為他提供任何解決方案或應對策略,只要把細節說完就夠了。看看孩子接下來會如何表現。

■不要貼標簽

我們對孩子的評價往往會發生實際的作用。如果我們給孩子貼了標簽,例如「她很害羞」或者「他一直都不喜歡跟大人說話,特別內向」,我們就是在把他們封鎖在某種刻板的角色當中,讓他們的成長受到束縛。與其貼標簽,不如把孩子的行為往好處解釋,特別是在別人給他貼了標簽的時候。假如有親戚說:「阿伊莎,你為什麽這麽害羞?」那麽你就要深吸一口氣,插話說:「阿伊莎不是害羞,她是在想怎麽做才能讓自己最舒服,這個習慣特別好。等她準備好了,她的話匣子就會開啟了。」你或許還可以一邊說,一邊用手摸摸她的後背,讓她知道你是站在她這邊的。」

選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