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手指或指甲等「吃手」行為在小寶寶中很常見,1歲至2歲內的小孩處於口欲期,饑餓或需要安撫時常常喜歡吸吮手指,這是出生後正常的條件反射。
小寶寶透過吸吮手指可以探索周圍環境,滿足需求和好奇心,有利於促進生長發育。如果是5、6歲及以上兒童還有「吃手」的習慣,就要引起註意,排除缺鐵缺鋅等原因,就要考慮心理因素。
孩子「吃手」危害不少
首先,增加患病的風險。手指、指甲攜帶的病菌較多,孩子在咬手指或指甲時,病菌可透過口腔進入體內,增加患病風險。
其次,對牙齒、牙齦造成傷害。孩子長期咬手指或指甲,會傷害牙齒、牙齦,尤其當恒牙長出後,易導致牙齒排列不整齊或殘缺、脫落等,影響容貌。
再次,損傷指甲。咬手指或指甲可能導致指甲損傷,造成倒刺、指甲內生、甲溝炎等。
最後,誤食學習用品、玩具表面塗層或環境中的鉛等重金屬汙染物。學習用品、玩具表面塗層中如果含有鉛,或物品被環境中的鉛等重金屬汙染,可透過孩子咬手指或指甲進入體內,造成孩子血鉛升高甚至重金屬中毒。
孩子「吃手」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生理因素,例如因缺鐵、缺鋅等原因導致「異食癖」,孩子會表現出愛咬東西的特點,如指甲、紙張,甚至頭發、墻灰等。
其二是心理因素,醫學上將經常性、難以自控地咬指甲行為稱為「咬甲癖」,這是一種強迫行為。國外研究顯示,兒童咬甲癖發病率為52.9%。咬甲癖發病率從兒童期到青春期逐漸增加,青春期達到高峰,18歲後有所下降。
此外,焦慮、緊張、壓力、無聊等情緒都會導致孩子「吃手」。比如,面對家長的打罵懲罰或老師的批評時;學習負擔較重、父母期望過高,長期處於壓力中時;受關註不夠、缺乏安全感,處於緊張、自卑、敵對等情緒狀態時;在孤單寂寞、無聊時,孩子會不自覺「吃手」。
對癥糾正「吃手」行為
如果是生理因素導致的「吃手」,建議家長及時帶孩子就醫,由醫生判斷並處理。
日常生活裏可以給孩子適當多補充鐵、鋅兩種元素,如多吃瘦肉、豬肝、動物血、貝殼類海鮮等富含鐵和鋅的食物,以及多吃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以促進鐵吸收。
糾正孩子挑食、偏食或以零食為主的不良飲食習慣。如果處於快速生長發育期,可以給孩子適量增加鐵、鋅的營養補充劑。
如果是心理因素導致的「吃手」,首先要讓孩子意識到咬手指或指甲的危害,了解戒除的必要性,知道家長在幫助他,避免貿然幹預使孩子產生抵觸心理。
其次在幫助孩子時,觀察其咬手指或指甲發生的時間、地點、場景,以及孩子的精神狀態等,以判斷孩子「吃手」是由於哪種情緒激發的。如果孩子的眼睛無神、遊離、面無表情或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多半是他閑來無事感到無聊。這時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可以透過轉移註意力,如提供玩遊戲、做家務等機會,讓孩子忙碌起來,慢慢改變「吃手」習慣。
家長也可以透過改變教養方式或家庭氛圍,從根源上消除孩子的不良情緒。如適當調整對孩子的要求,不要過於追求完美,減輕孩子壓力。
平時多陪孩子玩耍、遊戲,增加交流,創造一個溫馨、輕松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家的溫暖。隨著孩子情緒的調整,「吃手」的不良習慣會逐漸得到改善。
作者:曲爽笑
文:曲爽笑(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師)圖:文匯報資料照片編輯:李晨琰責任編輯:唐聞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