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唐太宗是千古暴君——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實故事41

2023-03-22新聞

前言:歡迎挑錯,但不要空談和跑題,請具體說明,此文哪一句話錯誤。

第一節 魏征戳破他的臉面

前文戳穿了,「李世民是軍事天才、為唐朝打下江山」的謊言。唐太宗的粉絲們無法反駁,可能會轉移話題,說會不會打仗不重要,重要的是貞觀之治,利國利民。這個問題,他們同樣是被宣傳欺騙了。

就按照史書敢記錄的,唐太宗明擺著是一個千古暴君,貞觀之治是水深火熱。感謝唐朝的史官們。他們摸著自己的良心,面對李世民的屠刀,勇敢地記錄了華夏百姓,在一個暴君統治下的血淚,讓後人了解真相。但後來的歷史宣傳,卻故意裝著看不到,把他說成是千古聖君,把貞觀之治說成是幸福盛世。荒謬至極!

對李世民的統治,史書有大量的、好壞互相矛盾的記錄,那麽哪個是真的?

參見第3回的第一定律:李世民絕對不會在史書中,虛構自己的壞事。壞記錄,就肯定是真的。矛盾的一方是真的,那麽,矛盾的對方就肯定是假的。記錄唐太宗是聖君的,就肯定是假的。

在他篡位之前,他對民殘暴就有兩次表現。第一次,發生在公元620年,唐滅劉武周期間。【資治通鑒•唐紀四】:「秦王世民引軍自晉州還攻夏縣,壬午,屠之。」他自己是一個庸將,作戰不順,就屠城發泄。

第二次,發生在公元622年,他去征討河北劉黑闥,殘暴更嚴重,可說是喪心病狂。他把河北廣大軍民的妻子、兒女都抓起來、繩索綁著,結果激發廣大軍民,積極響應劉黑闥。劉黑闥壯大,又勾結突厥,攻占雁門。然後,突厥數十萬精銳騎兵深入中原。華夏危急。

是他的大哥,實行仁政,釋放了人質,安撫河北軍民,結果「百姓欣悅」,並且劉黑闥的部眾迅速散去。

現在來說說,李世民篡位後,是如何對民殘暴的。

貞觀初年,唐太宗因為自己的篡位很不得人心,屁股下的皇位如同一座火山,所以他還有所收斂,穩定統治。但到貞觀中期,皇位坐穩,馬上就暴行再現。貞觀十三年,魏征對此寫了【十漸不克終疏】給他。其中一句話非常形象:「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

你說的話很好聽,遠超上等的聖人,可實際做事不超過中等的君主。

請註意:不超過中等的君主,包括兩種可能:中等,下等。魏征是拿著唐太宗的飯碗,說話不得不婉轉一點。魏征實際表示的是:你是下等。

第二節 貞觀之治是水深火熱

到貞觀後期,李世民的暴行就更突出了。

中國經過隋末唐初的大戰亂,人口減少,經濟破壞。他卻搜刮財富,驅使百姓,不斷大興土木,包括:洛陽宮、仁壽宮、大明宮、飛山宮、襄城宮、翠微宮、玉華宮等宮殿;而且「備設太子宮、百司,苞山絡野,所費已巨億計」【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他為自己修建陵墓,昭陵,「是中國歷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引自【百度百科•昭陵】)。

【資治通鑒•唐紀十一】,貞觀十一年,侍禦史馬周上疏,以為:「……今之戶口不及隋之什一,而給役者兄去弟還,道路相繼。陛下雖加恩詔,使之裁損,然營繕不休,民安得息!故有司徒行文書,曾無事實……」

如今的戶口,不及隋朝的十分之一(這是誇張的說法,但肯定是比隋朝少得多),但百姓服勞役卻非常重,哥哥去、弟弟回,道路上連綿不斷。陛下雖然下了恩典,減少勞役,但不斷修建工程,人民怎麽能得到休息呢?所以有關部門只是空下檔,卻沒有減少勞役的事實。

唐太宗被給事中張玄素批評為:「財力不及隋世而土木之作甚於煬帝。」財力不如隋朝,但大修土木卻超過隋煬帝。你可以想像,中國百姓受了多大的苦!

他本人還多次四處巡遊,也是勞民傷財。他快死時,寫【帝範】規勸太子李治,其中就檢討自己「數有行幸,以亟勞人」。

【資治通鑒•唐紀十二】「(貞觀十五年正月)上將幸洛陽,命皇太子監國,留右仆射高士廉輔之。辛巳,行及溫湯。衛士崔卿、刁文懿憚於行役,冀上驚而止,乃夜射行宮,矢及寢庭者五;皆以大逆論。」

他巡幸洛陽。他的侍衛崔卿、刁文懿,忍受不了四處巡遊的辛苦,居然冒著誅三族的風險,向李世民的臥室放箭,希望驚嚇他,讓他停止巡遊。可見,他給百姓造成的負擔有多大。

史書類似的記載很多,不一一列舉。

百姓不堪沈重的負擔,就自殘肢體,躲避負擔,稱為福手、福足。那麽,李世民是否同情百姓、檢討自己、停止暴政呢?正相反:【資治通鑒•唐紀十二】:貞觀十六年,制:「自今有自傷殘者,據法加罪,仍從賦役。」

李世民沒有同情百姓、檢討自己、停止暴政,反而要治百姓的罪,還要繼續負擔稅收和勞役。

這簡直是禽獸!

第三節 戰爭的沈重負擔

除了大興土木外,他還不顧大臣們的勸阻,遠征西北的高昌,更增加了百姓的痛苦。為了拉壯丁去運送糧草,河西地區十室九空,幾個郡都一片蕭條,五年都沒有恢復。【舊唐書•列傳第三十】,褚遂良上奏:「陛下誅滅高昌,威加西域,收其鯨鯢,以為州縣。然則王師初發之歲,河西供役之年,飛芻挽粟,十室九空,數郡蕭然,五年不復。」

征高句麗,則更是慘不忍睹。參見【資治通鑒•唐紀十五】。唐太宗征高句麗,失敗。但他不甘心,決定再發三十萬大軍征高句麗。陸路不便,主要走水路,就要多造船。在隋末大亂中,唯獨劍南道沒有波及,百姓保持了隋朝的富庶,唐太宗就命令劍南道造船。劍南道包括四川西部、雲南北部。

這是一個非常糊塗的決策。不是富庶就能造船。如果國家需要造船,當然是找造船能力高的地區,富庶地區只要出錢即可。劍南道是少河的內陸,造船的能力,遠遠弱於沿海和長江中下遊。怎麽會命令劍南道來造船呢?

實際操作情況超過了雨果的【悲慘世界】。

「強偉等發民造船,役及山獠,雅、邛、眉三州獠反。壬寅,遣茂州都督張士貴、右衛將軍梁建方發隴右、峽中兵二萬餘人以擊之。蜀人苦造船之役,或乞輸直雇潭州人造船;上許之。州縣督迫嚴急,民至賣田宅、鬻子女不能供,谷價踴貴,劍外騷然。」

唐太宗的官員逼迫四川人民去造船,首先逼反了少數民族,就派大軍鎮壓。四川的漢族人民沒有造反,只是乞求:我們出錢,僱用潭州人(湖南長沙、嶽陽一帶)來造船。李世民允許。四川的官府嚴厲、急促地逼迫人民交錢,完全是一場大洗劫,四川人民賣田地和房子,賣兒女都供不起,谷價暴漲,四川動蕩。

看到這裏,我的眼淚流了下來。

第四節 和平時期人口卻下降

華夏百姓的血淚,可以從人口的增長情況得到總結。

唐太宗剛做皇帝時,有多少戶口?【新唐書•誌四十一】:「貞觀初,戶不及三百萬。」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不到三百萬戶,就算是290萬吧。

唐太宗統治的最後一年,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有多少戶呢?史書沒有記錄。但我們可以從唐高宗的記錄來推算。

【資治通鑒•唐紀十五】寫,丁醜,上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進戶多少?」履行奏:「去年進戶總一十五萬。」因問隋代及今日見戶,履行奏:「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即今戶三百八十萬。」

永徽三年七月,唐高宗李治,問戶部尚書高履行:「去年增加了多少戶?」 高履行回答:「去年增加了15萬戶。」李治又問隋代和現在的戶口。高履行回答:「隋朝開皇中期,又870萬戶;現在是380萬戶。」

這個對話是發生在七月,所以今年的戶口應該還沒有統計,說的是去年的戶口。去年是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增加了15萬戶,達到380萬戶。據此推算,永徽元年是365萬,貞觀二十三年是350萬。

但是,貞觀時期的戶口,有一個從外國來的增加專案。隋末大亂,很多中國人逃難至東突厥。唐滅東突厥後,他們又回國了。【舊唐書•本紀第二】:「是歲,戶部奏言:中國人自塞外來歸及突厥前後內附、開四夷為州縣者,男女一百二十余萬口。」

按照一戶有五口人來計算,這是25萬戶。350萬扣除這個外來數量,戶數只有325萬。

從貞觀元年—貞觀二十三年,經過22年,戶數從290萬變為325萬,增長了12%。20世紀八九十年代,搞極其嚴酷的計劃生育,大概就是這個增長速度。但唐朝是鼓勵生育的,如果沒有大戰亂,人口的自然增長,肯定比現在快。【舊唐書•玄宗本紀】寫了:唐玄宗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有786萬戶;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有962萬戶。正好也是過了22年,戶數增長了約22%。

咦——那貞觀時期,怎麽會增長這麽慢呢?

還不止如此。

我們知道一個常識。大戰亂中,許多人民逃散在荒野,或被豪強隱藏,稱為流民,沒有被官方統計。貞觀元年的290萬戶,只是官方的統計,還不是全部的戶口。

那麽,貞觀元年隱瞞的戶口有多少呢?

可以參考清朝初期的統計。看趙文林、謝淑君的【中國人口史 第十章】:

順治八年,韃虜占領了中國的大部份領土,和貞觀初期差不多。可它到順治十八年,僅僅過了十年,人丁數就增長了80%。扣掉生殖的10%,隱瞞的比例,大約70%。

參照這個比例,貞觀元年的隱瞞人口,大約是290萬戶×70%=203萬戶。

那麽,總戶口就是290萬戶+203萬戶=493萬戶。最後卻變為325萬戶,沒有增長,反而下降了34%。

看到這裏,你還相信唐太宗是千古聖君,貞觀之治是幸福盛世嗎?他對華夏百姓的殘暴,甚至超過了韃虜。

唐太宗不僅嗜血如命,而且好色如狂。他殺了四弟李元吉,居然有心情,霸占了四弟媳婦,楊妃。你拿自己試想一下,有沒有反胃的感覺?但他就幹得出來。

也許你會產生一個疑問。既然唐太宗比隋煬帝還殘暴,為什麽唐朝官民很少造反、沒有把他變為唐煬帝呢?

一國的官民是否造反,原因很復雜。帝王更殘暴,不一定官民就更多造反。

對比隋煬帝和唐太宗,有三個原因:

1、官民對痛苦的忍耐力不同。前者剛經歷了隋文帝時期的繁華,對痛苦生活的忍耐力更低。後者相反,這是歷史規律,大亂後,自然就人心思定,不是因為統治者更好。

2、隋煬帝對官員和百姓的監控比較寬松,官員和百姓造反,他反應十分遲鈍,例如,在611年,已經有山東王薄起義,但他居然沒有警惕,還在612年和613年親征遼東,給了楊玄感造反的機會。但唐太宗「以史為鑒」,自知罪大惡極,就監控十分嚴密,只要發現有造反的苗頭,立刻扼殺。

3、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是士族的反抗。隋文帝和隋煬帝急於廢除士族,所以激起士族們的仇視。士族就是,壟斷官位的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的力量很強大,如同公司的股東,和皇帝共同掌握國家。基層百姓的人數雖然多,但沒有組織能力,滅隋的主導力量,其實不是基層百姓,是這些大貴族,楊玄感、李密、李淵、蕭銑是代表人物。唐太宗「以史為鑒」,維護士族的利益,所以能夠穩定統治,鎮住基層百姓。

看到這,也許又有粉絲為唐太宗辯護:他殘虐國內百姓雖然不好,但他對外擴張領土,被外族尊為「天可汗」對外,是中國的光榮。我再欽佩一次!但是,他這個天可汗,真的是中國的光榮嗎?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