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審計署點名,稅務局少收稅費449億,國務院嚴令整改!訊號太強烈

2024-07-14新聞

稅收優惠政策、園區推播,更多資訊關註【糧餉社綜合財稅服務】了解!

近日,國家審計署釋出了一份引起社會廣泛關註的2023年全國審計報告,其中對稅務部門的批評尤為引人註目。

報告指出,由於征管不夠嚴格和制度漏洞,稅務部門在個人所得稅、消費稅、房產稅、增值稅等稅種的征收中存在嚴重問題,導致稅款流失總額高達449.42億元。

這一訊息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瞬間引爆了輿論場。

01

國務院發聲:該問責的嚴肅問責!

針對2023年度,審計署釋出【2023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具體指出的問題,見下列思維導圖:

7月5日,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對2023年度審計署查出的問題,要強化整改責任,全面整改到位,該追回資金的及時追回,該問責的嚴肅問責。

會議中還特別強調,要把審計署出具的整改意見,作為接下來工作的重點,督促整改落到實處。

我們都知道,整個財政收入的來源有80%左右都是來自稅收,所以,稅收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回顧近年來的審計報告,稅務部門的征管問題一直是關註的焦點。然而,今年的報告似乎有著不同尋常的意味。

從財政方面的審計建議來看,往年的報告多強調「加大花錢」,鼓勵積極的財政政策以推動經濟增長。而今年,報告則明確提出「加大收錢」,要求財政收入方面加大稅費征管力度,做到應收盡收、顆粒歸倉,鞏固好財政收入恢復性增長態勢。

這一轉變無疑傳遞出一個強烈的訊號:未來稅收征管將更加嚴格,企業合規經營將成為必然趨勢。

02

稅務局將有大動作?!

這4類行為別再有了!

也是在近期,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胡靜林在發表【高質素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稅務實踐】文章中提到,持續深化依法治稅、以數治稅、從嚴治稅;從重點稅種、重點地區、重點企業、重點事項等方面入手,精準監管,切實堵漏增收,把該收的稅費收上來,同時不收「過頭稅費」,營造良好的稅收環境。

這些操作,都同時傳遞了一個訊號:2024年下半年,稅務部門勢必會加大稅收征管力度!

對於企業來說,面對日益嚴格的稅收征管環境,合規經營變得尤為重要。合規經營不僅可以避免企業因稅務問題而引發的風險,還可以提升企業的形象和信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以後,企業這4類行為不要再有了,都是稅局稽查的重點:

1、虛開發票:只要開具的發票與實際經營業務不符,都屬於虛開發票範疇。

2、透過個人銀行卡隱匿收入:資金流是稅務局監管的重點,任何交易都會留下資金流痕跡。

3、利用「暫估」虛增成本:透過暫估成本費用來逃避納稅,是稅務局嚴查的重點。

企業缺少成本票時,可以合理利用稅收政策來降低稅負:

(1)設立個體戶

對於長期合作的個人,或是企業缺少成本發票的情況下,可以成立個體戶解決。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扶持個體工商戶。註冊個體戶可以享受核定征收政策,核定征收政策是由稅務機關根據個體工商戶的收入和經營情況,核定一個固定的稅額(一般個稅核定在0.5%-1.5%),個體工商戶只需要按照這個稅額進行繳納即可。綜合稅負只需要2%左右。

不過需註意,目前只有少部份地區註冊個體戶才能申請核定征收政策了,只有透過這些指定的區域去註冊,才可以享受到稅收優惠政策。需要具體園區資訊的可以聯系糧餉社獲取!

(2)園區返稅政策

有些企業產品本身毛利就高,可以透過地方稅收扶持政策解決高稅負問題。一些特定的行政區域為了吸引企業入駐,擴充本地稅收來源,促進本地經濟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稅收優惠政策。這些政策通常包括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的稅收優惠返還,返還比例可以高達70%-90%。

企業可以透過在這些優惠區域設立新公司或分公司、子公司等,透過業務分流,成立在園區的公司承接公司業務,正常申報納稅就可以享受地方的財政獎勵扶持。

4、老板強行從公司拿走利潤:

個人股東分紅需要繳納20%分紅個稅,違規操作將受到嚴厲打擊。

老板如果想從公賬上合理取錢,現在也可以結合稅收優惠政策方式來提取。

具體來說:

隨著國家對稅收政策的不斷調整,一些地區推出了稅收優惠政策,為企業提供了更加優惠的稅收環境,比如個體工商戶核定征收政策,綜合稅負可以控制在2%左右,稅收利潤可以隨時提現到法人賬戶。

所以,老板們可以考慮在這些地區設立個體工商戶戶,透過合理的業務布局和稅務規劃,實作稅負的降低。

老板們在提取公司利潤時,應當充分考慮稅務法規和政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不管是何種方法,不交稅是絕對不行的,盡可能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實作個人財富的增值和企業發展的雙贏。

糧餉社有針對公轉私的一整套成熟落地方案,幾年來不斷最佳化,實戰經驗豐富,擅長稅務頂層架構搭建,專攻企業及個人稅務最佳化,保障企業稅務無憂。

本文由【糧餉社綜合財稅服務】公眾號撰寫,本內容僅用於參考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更多稅收優惠政策、案例可移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