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中東爆發大戰不是天方夜譚,殺紅眼的以色列是關鍵變數

2024-10-04新聞

伊朗導彈報復攻擊以色列是否會成為中東大戰的起點?這是目前大家都想知道的問題,從理論上講,各方其實都不想打一場中東大戰,更不想卷入這場大戰,畢竟戰爭是亞奧死人的,更是對經濟實力的嚴重消耗。憑借猶太人天生的商業智慧,以色列的經濟發展一直如火如荼,但在加沙走廊清剿哈馬斯近1年,以色列的經濟正在承受一個很大的負擔。

加沙沖突打了1年多,以色列的財政壓力其實也不小

但局勢的發展正在迫使各方不得不介入沖突,以色列的做法特別幹脆,總是不計後果地升級局勢,即使美國也無法約束以色列的行動,事後還不得不需要給以色列「擦屁股」。而伊朗方面也不能經常吃以色列的悶虧,必須要作出反制,否則國內的民意無法交待,「抵抗軸心」老大的地位也難保!但導彈襲擊過後,以色列不想善罷甘休,放話一定要報復;如果以色列利用這一機會猛烈襲擊伊朗,後者又不得不展開反報復,如此周而復始的「復仇迴圈」很有可能會把中東拖入一場戰爭。

所以中東大戰看起來不符合各方利益,畢竟誰也不喜歡戰爭,縱然是以色列,一旦真的面對中東大戰,他的狹小國土能扛得下伊朗大量導彈的飽和攻擊嗎?但從現實情況分析,中東大戰可能性正在升級,那麽這場大戰會爆發嗎?

(一)伊朗再不出手,老大位置難保

香港【01報】在文章中也對此提出了一個疑問:伊朗的導彈夜襲會是中東大戰的起點嗎?

7月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遇刺後,伊朗的「誓言報復」一直未有蹤影。接著以色列引爆黎巴嫩大量尋呼機、對納斯魯拉在內的真主黨高層發起「斬首」行動,伊朗也始終保持克制姿態。不過9月30日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後,伊朗似乎終於「忍無可忍」,在10月1日對以色列本土發起了打擊,並稱此舉是對以色列擊殺哈尼亞、納斯魯拉、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準將阿巴斯·尼爾福魯山的報復行動。

據以色列國防軍統計,伊朗在兩波攻擊中發射約200枚導彈,發射場主要在大不裏士、卡尚與德黑蘭郊區。而這次美國雖也協助攔截部份伊朗導彈,卻是在攻擊發生前兩個小時左右,才公開示警「有攻擊的跡象」。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明確表示:「美國沒有收到伊朗政府關於這起攻擊的預先警告」,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更稱,「攻擊前未向美國發出預先警告」。

這次伊朗導彈攻擊以色列只給後者留了幾個小時的時間,這已經說明了伊朗的態度

香港【01報】認為:這次的襲擊凸顯了伊朗報復的「意外性」與「威懾感」;但以色列也誓言要讓伊朗付出代價。中東目前的局勢復雜,各方都在竭力要避免爆發大戰,但現在局勢正出現大變化。

香港【01報】的這篇文章首先分析了為何這次伊朗會突然對以色列展開報復襲擊:伊朗報復以色列有自己的戰略考量,最直接的原因當然是對以色列北伐黎巴嫩、打擊真主黨。眾所周知,伊朗與以色列的長期緊張既有宗教、民族與意識形態的根源,也源於兩國在中東的地緣對峙。經過數十年的地區經營,伊朗透過逐步透過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加沙哈馬斯、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也門「胡塞武裝」等,將影響力延伸到了以色列邊境和地中海,形成名為「抵抗軸心」多層次的什葉派力量對以色列的地緣包圍框架。

而這次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無疑是在擊殺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後,再一步動搖伊朗的地緣戰略利益。畢竟真主黨作為伊朗在黎巴嫩的重要代理人,不僅擁有強大的武裝力量,更是協調敘利亞、黎巴嫩、加沙等其他抵抗軸心的重要板塊。以色列入侵黎南雖容易陷入軍事泥淖,卻也必然削弱真主黨的軍事實力,從而間接弱化伊朗在黎巴嫩的影響力。

從這個脈絡來看,伊朗這次的導彈攻勢可以視作對於真主黨的「隔空支持」,畢竟德黑蘭眼下似乎無意派兵黎巴嫩、助戰真主黨,但透過這波導彈打擊,伊朗還是有機會建立威懾,並向以色列乃至美國傳遞以下訊號:伊朗擁有大量的導彈,其技術水平足以對以色列的基礎設施和軍事目標構成威脅,而且正因為以色列吃定了伊朗不敢升級,所以伊朗更要動手,來展現任何針對自己或盟友的行動都將遭到強硬回擊,同時表明:伊朗不是僅會透過代理人參與同以色列戰爭,自己還會直接介入。

當然,伊朗的最終目的並不是真要決戰以色列和美國,否則就不會僅僅發射200枚導彈,還讓以色列與美國攔截了大部份,最終也沒有造成大量死傷與損害。在伊朗的盤算內,或許是認為這種動作有機會迫使以色列重新考量:是否要繼續推進在黎巴嫩的地面戰。不過以色列會如何理解這次伊朗的導彈攻擊恐怕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這次伊朗對以色列發動打擊最直接的原因是以色列進攻黎巴嫩,如果再不回應不行了

其次是對於整個「抵抗軸心」的士氣提升。借這次的導彈攻擊、展現對於真主黨的隔空支持,伊朗可以證明自己在盟友遭受攻擊時,並不是完全作壁上觀、無事一身輕,而是無懼局勢升級也要挺身而出,不會讓真主黨孤立無援、成為棄子。

其實從納斯魯拉被擊殺開始,德黑蘭心中清楚,伊朗在黎巴嫩的影響力就無可避免要遭到打擊。這次伊朗這次對於以色列的導彈襲擊,也有維系自己在黎巴嫩國內什葉派力量中威望的考量,目的就是避免某些真主黨幹部因為埋怨伊朗「怕事」、「不敢介入」,而降低對德黑蘭的忠誠度,導致真主黨還未被以軍徹底殲滅,伊朗就已喪失代理人的尷尬局面。

同樣的道理,真主黨作為伊朗「抵抗軸心」的重要板塊,德黑蘭不派兵助戰已經引發不少埋怨,如果對以色列進攻真主黨完全沒有任何反應,這恐怕會讓敘利亞、伊拉克民兵乃至胡塞武裝心寒:自己為伊朗賣命究竟有何意義。從這個角度來看,伊朗此舉當然有鞏固「抵抗軸心」戰略聯盟的具體考量。此外,從1979年伊斯蘭革命以來,伊朗便一直是中東的「反美」「反以」的代表,這些政治話語又跟什葉派的烈士敘事相結合,成為伊朗「輸出革命」對外路線的論述基礎,伊朗此次的導彈襲擊,也有在長遠意義上穩定國家論述的用意。

最後就是對於內部強硬派、保守派勢力與民意的回應。在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反美」、「反以」就成了伊朗的國家象征,也是構成政權合法性的部份基礎。而在這個結構之上,伊朗政壇的強硬派與保守派,往往會以捍衛伊斯蘭革命成果、抵抗外部壓力為立場,爭取相關民意的支持,進而鞏固自身權力,同時延續與改革派不同的發展路線。

從這個視角來看,伊朗對以色列發射導彈就不僅是對外的戰略行動,更是對於內部民意的政治回應。但對以色列發射導彈畢竟還是相當高風險的一手,否則伊朗也不會考慮再三後才勉強進行。而這一動作或許也表明,強硬派與保守派最終還是在這個議題上壓制了出身改革派的伊朗新總統,及其背後的魯哈尼、哈塔米集團。後者希望能夠降低局勢的緊張度,為恢覆核協定提供良好氛圍。

如果從核協定的角度出發,伊朗或許還在面對一個無奈的現實:就算伊朗這次隱忍不報復,在現在美伊關系依舊對峙的大環境下,核協定到底有多少復蘇可能?如果美國總統大選最後由杜林普勝出,美國對伊朗的極限施壓恐怕只會更強,那麽伊朗如今的「顧全大局」究竟意義何在?

其實伊朗國內的鬥爭很激烈,改革派想恢復伊核協定,保守派則持另一態度

從2023年新一輪以巴沖突爆發以來,伊朗一直面臨一個致命的靈魂拷問:究竟是要加碼投入、還是降低對「抵抗軸心」的經營?而這背後的對立,就是面對以色列與美國時,選擇維持威懾還是降低大戰風險。而只要加沙戰火一日不停,為此動員「抵抗軸心」的伊朗就必須在這個靈魂拷問中反復打轉。現在美國、伊朗、以色列三方正處於「極限拉扯」、持續難解甚至惡化的僵局,這段極盡拉扯的危險盡頭恐怕就是伊朗直接動手,攻擊以色列。而從目前發展來看,伊朗似乎也是選擇了這條路。

(二)中東大戰不是虛言,關鍵變數是以色列

盡管伊朗報復攻擊以色列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威懾,不是真要決戰以色列與美軍,在目前以色列已經殺紅了眼、美國又被猶太資本脅持的背景下,中東局勢依舊正在走向大戰的危險邊緣。中東大戰是否會爆發的關鍵就在於以色列,後者是連美國都無法徹底壓制的最失控變數。

回顧歷史,以色列對於任何針對本國領土的軍事行動,往往傾向作出迅速且強烈的回應,差別只在於「強烈」的程度。雖說在美國的長期軍援下,以色列擁有各式防禦系統,能有效攔截來自伊朗及其代理人的導彈威脅,但這並不意味著以色列只會安於防守,而是剛好相反:以色列長年的戰略文化都是強調以壓倒性武力回應威脅、打擊威脅源頭,以達震懾目的。

因此這次伊朗的導彈襲擊,還是會有極高的概率會引發以色列的軍事報復,只是報復的範圍與力度無法確定。以色列的選擇面有很多,不過最危險的行動則是打擊伊朗本土的軍事器材、乃至核設施,甚至對伊朗軍政高層進行「斬首」行動。如果以色列直接對伊朗本土進行打擊,哪怕是小規模的打擊,恐怕都會引發伊朗的再報復,屆時局勢難料。

從美國內心來講,他是真不想在中東耗費大精力,但問題美國宛如廢物般被以色列一路挾持至今,先是勸阻以軍不要進攻加沙未果,又無法阻止以色列在既定的三階段停火框架上不斷新增門檻與條件,也不能停下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的鐵蹄,而是只能口頭表態反對後,再亦步亦趨,協助善後、開脫、護航。

拜登不想卷入中東,但攤上以色列沒辦法,只能認栽

因此如果這次以色列選擇繼續升高態勢、強悍回擊伊朗,美國恐怕還是只能重演類似劇本,那就是嘴上呼籲克制,身體的反應卻相當誠實:繼續提供軍援、購買以色列債券,並且把戰爭爆發的責任全部歸咎於伊朗,同時增兵中東,來威懾伊朗與其他可能參與方。

從目前的局勢來看,最可能的戰爭觸發場景就是以色列對伊朗這波導彈襲擊展開強力反擊。相關行動可能有以下兩種方式。

其一,直接空襲伊朗軍事設施。以色列擁有高超的空軍實力,可以對伊朗境內的核設施、導彈發射基地以及軍事指揮中心進行精確打擊。這樣的行動不僅是對伊朗的直接反擊,也能削弱伊朗的戰略威脅,尤其是在伊朗的彈道導彈技術和核開發對以色列構成長期威脅的背景下。

其二,對伊朗的盟友進行打擊,也就是既對黎巴嫩真主黨進行地面攻勢,又同時攻擊伊拉克與敘利亞境內的親伊朗民兵,以及葉門的胡塞武裝。

而在重建威懾的考量下,以色列的強力打擊可能迫使伊朗做出更大規模的軍事反應,方式可能包括以下兩個層面。

第一,持續的導彈攻擊。伊朗可能在以色列強悍打擊後,選擇進一步擴大對以色列本土的導彈襲擊,目標可能從軍事基地擴大到民用設施,尤其釘選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等重要大城;第二,升高對「抵抗軸心」的動員,除了真主黨可能對以色列發射大量火箭外,伊拉克、敘利亞、也門胡塞武裝也可能一起對以色列本土進行打擊,即便以色列的防空體系相當完備,如果一次面臨多方向的飽和式襲擊,還是會有漏網之魚。

這輪伊朗導彈襲擊過後,中東爆發大戰的可能性在上升

而如此一來二往,就可能導致以色列與伊朗的互相襲擊,讓沖突迅速演變為涉及多國的中東大戰,而已經被以色列綁架的美國可能也不得不下場參與。

整體來說,這輪以巴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讓中東局勢來到極度危險的大戰邊緣。一旦全面戰爭爆發,其結果將不僅是伊朗系武裝等勢力範圍的消長,更可能會改變域內、域外大國的地緣布局與利益,並對全球經濟與能源安全造成沖擊。而這背後關鍵其實還是伊朗、以色列、美國安全困境的持續升溫,如果這種緊張態勢無從緩解,那麽這段「極限拉扯」的下一個危險境地就是一場新的中東大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