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10月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網絡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周宗權、柳必恒等人基於多模式固態量子儲存和量子門隱形傳送協定,在合肥市區實作了跨越7公裏的非局域量子門,並演示了分布式的多伊奇-喬薩演算法及量子相位估計演算法。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研究團隊基於量子門隱形傳送協定,來建立兩個量子節點之間的非局域量子門。兩個量子節點之間的直線距離為7公裏,分別位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東校區和合肥市大蜀山東側。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實驗結果表明,中國科大節點的光子與大蜀山節點的光子之間完成了兩位元非局域量子門操作,其中受控非門的保真度達88.7%。固態量子記憶體的纏結儲存時間達到80.3μs,相比前人工作提升近2倍,並且纏結儲存的時間模式數達1097個,使得非局域量子門的生成速率獲得了線性的提升。基於非局域量子門,研究團隊進一步在這兩個遠端節點間演示了兩位元的多伊奇-喬薩演算法以及量子相位估計演算法,成功實作了量子演算法的遠端分布式執行。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研究首次在城市距離上實作分布式光量子計算的演示,展示了基於量子儲存和通訊光纜構建分布式量子計算網絡的可行性,為規模化量子計算的實作提供了新思路。
科技日報記者 吳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