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這場立春儀式,還原了消逝百年的習俗

2024-02-05新聞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生之計在於勤。」2月4日,在徐匯區黃道婆紀念公園裏,一場充滿童趣的「立春園遊會」為2024甲辰龍年春節拉開了序幕。寫宜春帖、剪春燕、唱春詞、打春、咬春、奉春茗、祝春辭……12組親子家庭在民俗學家帶領下舉行了一場完整的「立春儀式」。

貼宜春

「這是近百年來上海第一次舉行這樣完整的立春儀式。」 華東師範大學博士生導師田兆元教授表示,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對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意義非凡,自周代始就已經出現立春祭祀迎春的傳統。如今在黃道婆公園復原這一習俗意義非凡。

咬春

寫宜春、剪春燕

在黃道婆紀念館的長桌上,小朋友與爸爸媽媽一同書寫古老的「宜春」帖作為新春開筆之禮,寄寓著聰敏好學之意;同時又以剪春燕、掛春幡的儀式以示護生祈吉。

剪彩貼「宜春」字以「飾春」的習俗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荊楚歲時記】曰: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以戴之,貼「宜春」二字。

親子家庭寫宜春

「立春貼宜春,是非常古老的習俗。所謂宜春,是指舊時剪彩為燕,貼宜春二字,以示迎春,取適應春天之意,也是春天安好之意。剪彩為燕貼宜春是立春習俗的核心意象之一,是迎春祝福最吉祥的語段。」田兆元提及,立春歷史悠久,寫宜春的習俗也流傳約2000年,但隨著民國改歷,這一習俗驟然消歇,令人感嘆。

早在幾年前,田兆元就呼籲恢復立春貼「宜春」的習俗,從一開始在學生圈內傳播,到民俗學圈內同仁書寫,再到將這一習俗帶到海外……立春時節,「宜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眾生活之中。

剪春燕

剪好的燕子

「立春剪燕貼宜春,是中華審美文化、吉祥文化的傳承。透過恢復重建立春的符號系統,帶給中國人文化自信,構建美的祝福與美的生活,正是對中國二十四節氣非遺傳承保護的優秀踐行方式。」田兆元說。

立春園遊會中,有趣的「鞭春牛」遊戲環節源自西周已興的「土牛送寒氣」的古儀,旨在勸勤勸耕。在傳統耕織社會中,歷來是自官方到民間最為重要的儀式。如今難覓耕牛,主辦方將這一習俗修改以符合城市語境。以庭院裏,孩子們圍繞張貼有春牛的彩燈擊打,五色糖果拋灑而下,熱鬧非凡。

鞭耕牛

在唱春環節,12名春童吟誦了「立春」主題的古詩詞,並雙手為父母奉上春茗,以示孝親人倫之禮。在精心布置的春宴上,孩子們認識了五辛盤,品嘗春餅「咬春」以達防春困、避疫病、強體魄、迎祥納吉之效。

唱春

黃母首次進入立春儀式

今年立春時間為2月4日16:26,司儀迎春祝詞帶領眾人唱和田兆元書寫的【先棉祭春文】:「黃母道婆,天下衣裳。機杼劄劄,催生城邦。民族復興,華夏重光。有迎燕翔,宜春宜昌……」在最具儀式感的時刻裏,孩子們在紀念公園的棉田裏播撒下了粒粒希望的種子,寓示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立春儀式通常有播種谷物的環節。在黃道婆紀念公園舉辦的這場立春儀式,播種的作物改成了棉籽,以紀念衣被天下的黃母。

播種棉籽

黃道婆對上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元朝時期,黃道婆從海南崖州帶回當地先進的棉紡織技術,在烏泥涇(今徐匯區華涇鎮)傳授技藝。棉紡織業的發展帶來了經濟繁榮,松江府由此成立。民間有「先有松江府,後有上海灘」的說法。

田兆元將這段歷史寫入了【先棉祭春文】,在他看來,在上海舉行的立春儀式上,紀念黃母是自然而然的。「傳統上,立春祭祀青帝和句芒,青帝代表春天,句芒是中國古代民間神話中的木神、春神、東方之神,主管樹木的發芽生長。我們把黃道婆放在其中,和兩位神靈一起,共同作為春天的代表。黃道婆以芊芊素手織就春光,帶來了城市的繁榮發展,在上海這座城市,她當得起‘春天使者’的稱號。」

田兆元寫宜春

恢復立春儀式依舊有意義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立春’,在時序上正處於春節節日活動密集的時段,與整個春節儀式並軌互借,但又保留了獨特的勸耕、勸勤、惜時、立誌、祈福、禳災等諸多功能,成為生命、更新與希望的象征。」此次立春園遊會策劃人,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非遺理論與套用創新基地負責人方雲博士認為,立春禮對於兒童來說,特別具有樹立正確的時間觀、生命觀與勞動觀念的核心價值觀意義。

方雲還表示,黃道婆紀念館公園舉辦此次立春儀式具有特殊意義。作為一名傑出的女性科學家,民族交融的文化使者,非遺時代的大國工匠,黃道婆所表征的「先棉」精神,具有驅動時代進步的不竭動力。她所造就的璀璨棉紡織文化,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構上具有特殊的貢獻,更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中發揮出斐然的效用。

此次園遊會由徐匯區華涇鎮人民政府主辦,由黃道婆紀念公園承辦,由上海工藝美術學院非遺理論與套用基地、華東師範大學非遺傳承與套用中心協辦。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