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日前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期間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強調「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於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引領高質素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既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又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體現了我們黨對歷史發展規律和當今國際競爭形勢的深刻把握,展現了我們黨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的信心和決心。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科技創新主導的生產力,離不開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驅動。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世界經濟中心總是隨著科技創新中心的轉移而轉移。本世紀以來,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各主要國家紛紛把科技創新作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戰場。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面對前所未有的國際競爭和強國建設的艱巨重任,迫切需要培育和發展符合高質素發展要求的新質生產力,加快推動中國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中國科技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非凡成就。「嫦娥」登月、「北鬥」組網、「墨子」升空,「C919」商飛,「愛達·魔都號」試航,「奮鬥者」號深潛……從深空到「深海」,從國產到「國創」,一大批國之重器競相湧現,一系列創新成果紛至沓來,中國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提升邁進,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破解中國關鍵領域的「卡脖子」困境、實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質素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加強科技「源頭」供給,著眼於前瞻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研發,構建以國家級實驗室為引領,跨領域、跨地區集智攻堅的科技創新體系,強化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統籌協調,加快形成有組織的科技創新攻堅體系,不斷提升科技創新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加強首位產業、頭部產業、支柱產業、重點產業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和未來產業集群,不斷提升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立足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主攻方向,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引才用才機制,推動人才國際交流合作,精準引育一批戰略領軍人才和「高精尖缺」創新人才,為培育新質生產力註入強有力的人才動能。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新的歷史征程上,要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不斷增強沖擊科技高峰的「誌氣」、比拼世界強國的「骨氣」、解決發展難題的「底氣」,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努力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全域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加快推動創新技術的發明、擴散和產業化套用,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根本變革,為經濟發展註入源源不絕的澎湃動能。(作者:任嵩)
來源: 人民論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