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首屆劉熙載文學評論獎在江蘇泰州頒出:陳曉明、孫郁獲得「著作獎」,孟繁華、南帆、張清華、季進、黃發有、陳思和獲得「論文獎」,周衛彬獲得「本土評論家獎」。
泰州劉熙載文學評論獎是以中國近代文學家、理論家劉熙載命名的國內首個單獨設立的文學評論獎項,由江蘇省作協、泰州市委宣傳部聯合設立,每兩年評選一次,旨在獎勵中國當代文學評論優秀成果,推動中國當代文學事業的發展。獎項設定評論著作2部,論文6篇,特別獎1名。
李敬澤 全文照片: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在頒獎現場,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想到了南朝文學理論家劉勰,他的著作【文心雕龍】也誕生於江蘇。「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劉熙載和劉勰的觀點並非一致,但總體而言,劉熙載透過極其敏銳,極其富於感性的批評實踐,傳承並豐富了【文心雕龍】所揭示的道體。從劉勰到劉熙載,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這是一條江河,一條山脈,感受到我們偉大傳統對文學的認識和闡釋是多麽有力地塑造著文化,塑造著中國人感受世界、感受自我的方式。」
在李敬澤看來,此次劉熙載文學評論獎的頒出,既包含著我們對於偉大文脈的回顧,更包含著一百多年來一代代文學理論家始終滿懷真誠的誌業:從文學的觀念和感受力出發,為我們的民族,為文化的創新性發展,為現代化的前途開啟新的境界,提供新的視野,鍛造新的方法。
陳曉明
孫郁
「劉熙載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那種敢於下論斷的見識、氣魄和擔當。他對我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潛移默化。」陳曉明坦言,他把劉熙載文學評論獎看作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項榮譽。「在文學面臨如此多機遇與挑戰的今天,獨此一家的劉熙載文學評論獎在文學界亮起了一盞明燈,給予文學理論工作者很多的溫暖。」
孫郁表示,中國古代文論雖然有一些短板,但它的悠長也是西方文論無法代替的。「海德格爾說東方的文論有一種通透和包容,這種通透和包容正是我們批評界應當發揚的傳統。所以對我來說,要活到老,學到老。向傳統致敬,向我們偉大的藝術家和批評家致敬。」
孟繁華
南帆
張清華
再過14天,陳思和就整70歲了。「這個獎應該是我在崗位上最後的一個意外驚喜和禮物。」
他分享道,他在大四那年讀到了劉熙載的【藝概】,從此一直記得那句「詩品出於人品」。「工作四十年來,我對自己的目標是希望寫出一流的批評文章,同時也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我一直以此為目標努力著。今天我看到了很多年輕的青年批評家,他們也來到了現場,我希望把這點體會分享給大家。」
季進
黃發有
陳思和
江蘇省作協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常務副主席鄭焱表示,透過泰州劉熙載文學評論獎一屆又一屆的傳承,將湧現出一批批活力充沛、素質過硬、德才兼備的新時代文藝批評力量。
這一天,中國作協副主席、江蘇省作協主席畢飛宇,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江蘇省作協副主席丁捷,南京大學資深教授丁帆,南京大學教授張光芒,南京師範大學教授何平以及青年評論家叢治辰、傅逸塵、李墨波、吳佳燕、張定浩、黃德海、項靜、何同彬、韓松剛、沈杏培等共同見證了獎項的頒出。
首屆泰州劉熙載文學評論獎評委會秘書長、蘇州大學教授王堯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江蘇作為文學大省的一個特點是批評與創作並重,此次獨立設定全國首個文學評論獎正體現了這樣的特點。「它以文論家劉熙命名,旨在強調當代文學與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強調中國文論的創造性轉換,鼓勵深度介入當代文學創作前沿的文學批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學批評話語體系,推動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學創作的繁榮發展。」
首屆劉熙載文學評論獎 活動現場
【附】首屆泰州劉熙載文學評論獎授獎詞
一、著作獎
陳曉明:【無法終結的現代性】
在世界文學的宏闊視野中,細致梳理中國當代文學囿於現代性而內含的矛盾境況,認真觀照並深刻揭示當代中國文學尋求自身道路的精神狀態。其對當代文學與世界文學共通性和差異性的辨析,對中國文學傳統經驗與現代主義之間互動關系的發掘,兼具文學史家的歷史眼光和文學批評家的藝術敏銳,體現出鮮明的理論自覺性和批評主體性。其致力於中國式現代化視域下的文學理論建構,與當代中國文學、與時代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展現出一個大批評家的問題意識和一個理論家的創新能力。
孫郁:【革命時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閑錄】
聚焦汪曾祺所憑依的文學傳統和文化資源,以他的人生軌跡為經,以他的人際交往為緯,以點帶面,寫出一群人在大時代行程中的風貌、挫折、余緒。以美文氣質的學術文筆,剖析時代的橫截面,勾勒出中國現當代文學傳統之「另一種」。敘述開合自如,平易近人;考辨細膩周全,典雅莊重。以智性、自省的姿態,鋪陳文學史傳統的思想脈絡,觸類旁通,氣象生動,彰顯一代學人持重守靜的治學風範。
二、論文獎
孟繁華:【當下中國文學的一個新方向——從石一楓的小說創作看當下文學的新變】
以深入、獨特的研究視角,剖析石一楓小說創作的觀念轉變,借此揭示當下中國文學在「問題性」與「道德感」等層面生成的新變化與新趨勢。文章立足當代文學的當下性與現實性,以「問題小說」的理論脈絡為軸,重新厘定石一楓小說的意義價值。觀察視角細致敏銳,學術判斷客觀精準;文本細讀體貼入微,理論分析鞭辟入裏。本文樹立了以作家個體創作看取當代文學整體變化趨向的範例,拓展了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的新向度。
南帆:【文學的鄉村:雙重主題、知識分子及其敘事焦慮】
以理論之光、理性之思深入研究當代文學的鄉村書寫,以知識分子筆下的鄉村問題和癥結,揭櫫其鄉村書寫的觀念內容和思想面孔,探討知識分子面對鄉村主題時的敘事焦慮。文章見解獨到,論證嚴密,以紮實的研究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深入挖掘知識分子面對鄉村問題時產生的焦慮感與無力感,竭力呈現鄉村書寫所蘊藏的豐富的社會學、歷史學、政治經濟學內涵,為重新理解「文學的鄉村」和「鄉村的文學」提供了新視角、新方法、新思路。
張清華:【實驗與選擇,變奏與互動——百年新詩的六個問題】
深入探究百年新詩發展變革中的六個重要問題,深刻揭示百年新詩內部變革的動力機制,材料實證嚴謹,史家見解頻出。清晰明了的問題意識、開門見山的形式架構、質樸理性的美學分析,為百年新詩發展歷程的譜系學考察,奠定了穩定堅實的論證基礎。從具體可感的文學經驗到普遍智慧的理論闡釋,完整呈現詩歌創作中實驗與選擇、變奏與互動的動態發展關系,對新詩的創作與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季進:【視差之見: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的歷史描述與理論反思】
圍繞「視差之見」這一核心概念,透過歷史描述與理論反思,揭示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歷史背景、理論框架、文化內涵的中外差異,展現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歷程與前沿動態。文章論述詳細嚴密,辨析明了清晰,展現出作者作為資深比較文學研究者的資訊優勢與視野優勢。其為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賦形塑身、推陳出新的思考與實踐,對推動海外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發展、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與借鑒意義。
黃發有:【論文學期刊與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的互動關系】
以文學期刊與中國當代文學思潮之聯系為切入,以期刊、媒介為視角、方法,開啟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新向度。透過對大量文學作品、研究文獻的分析,揭示兩者之間互動的歷史背景、理論框架和文化內涵,深入解剖文學期刊向文學創作傳導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力量的擴散狀態與復雜關聯,生動還原文學思潮與文學期刊幽微復雜的互動關系。文章研究視角新穎獨特,考辨分析入情入理,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拓展新思路、新方法,提供了豐富的研究經驗與闊大的理論空間。
陳思和:【<天香>與上海書寫】
熟練運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上海的「現代性」起勢為線索,在大體量的歷史背景下,富於說服力地呈現【天香】的上海書寫及其蘊含的獨特性。在「以小見大」的投射性分析中,以譜系學的眼光梳理、厘定海派文學書寫的歷史縱橫、文化意涵,以及其意欲呈現的「上海懷舊」,具體而微地重構了上海之於王安憶的文學意義。論文視野開闊,史論結合,深見史家功力。行文流暢自如,風格至簡。
三、本土評論家獎
周衛彬【通往鏡中之路——易康中短篇小說散論】
以細膩詳實的文本細讀,建構屬於個人性的文學感受和價值判斷。研究視野始終聚焦本土文學創作現場,以真實可感的文學經驗,躬身入局,勤懇爬梳,條分縷析地展陳本土作家作品的地方性、現實性和當下性,力避感性分析的偏私,發掘、彰顯其獨到的審美省思,於細處見出大氣象。文章論述紮實可靠,辨析準確周全。行文曉暢,視野開闊,不乏銳氣與新意,又兼具學理性和全域觀,展現出當下本土批評家的獨特風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