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李鼎鑫:中國發展好了,全球安全、世界和平的機會就更大一些

2024-01-21新聞
2024年1月1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承辦,中國人民大學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協辦的「第十屆(2024年·春季)宏觀形勢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鼎鑫受邀出席「2024年宏觀形勢展望」主題演講環節並做主題演講,以下為演講全文:
李鼎鑫:
這一節的討論是對未來國際安全形勢的進行預測。預測不討好,戰略研究者都不喜歡預測,但都避免不了要預測,否則戰略研究的價值就打了很大折扣。我先投擲基本看法並簡單論述。
我認為,2024年全球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不確定性將繼續深化並擴散,是否會從「破窗」發展到「破局」,或者相反,能否會「企穩向好」,取決於世界上的大國能否有「大的樣子」,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在這方面中國已經向世界不斷地展示了「中國決心」,提供了「中國方案」,實施了「中國行動」。
一周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劉建超率中共代表團對美國進行了為期12天的存取,再一次明確宣示了,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在關乎人類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做出的應有表率。
他在美國對外關系協會演講時表示,中國的戰略目標很宏偉,也很樸素,就是讓14億中國人民過上更好的生活,中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從未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或沖突,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中國是現行國際秩序的建立者、受益者、維護者,不尋求改變現行國際秩序,更不會另起爐竈,再搞一套所謂新秩序。
1月9日,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在美國對外關系協會發表演講。
中方的宣示擲地有聲,也是當前全球沖突戰亂此起彼伏的動蕩世界中難得的亮點,但也需要其他國家特別是全球性大國的呼應和相向而行,否則很難改變業已形成的全球安全形勢惡化的趨勢。
從地緣角度來看,這一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在亞歐大陸,未來一段時間,地緣政治對抗形勢可能更趨激烈復雜,同時其他大陸板塊地緣沖突陰燃點、摩擦點增多,形成主體大陸板塊多處開花,其他小板塊遙相呼應並形成共振,進而導致全球範圍內地緣震蕩升級的危險。具體有這麽4個判斷:
第一,美英搞護航聯盟,聯手打擊胡賽武裝,客觀上導致以哈沖突外溢並將繼續外溢,剛剛爆發的伊朗與巴基斯坦矛盾,以及約旦打擊敘利亞,如管控不及時不得當,可能成為中東重回大規模戰亂時期的誘因之一,雖然相關大國表示不希望地區沖突加劇,但他們「抱薪取火」的行為客觀上加劇了中東地區和世界的緊張局勢,這種操作不僅有可能誘發中東再次大亂,而更可能是直接成為其導火索。
第二,烏克蘭危機進入膠著狀態,交戰雙方進入拉鋸戰階段,反映了美歐對烏援助已顯露疲態,美歐國內民意相較之前大比例支持烏克蘭,均已發生立場後退的情況,更重要的是硬力量下降,相關國家國計民生受到延宕700多天的戰事影響,援烏武器和物資能力均已不同程度下降,而俄羅斯實施準戰時經濟,其經濟反而受到軍工訂單大振幅增加的帶動,實作了3.5%的GDP增長,使其有可能至少在中短期內,也可以更具體一點,繼續維持2-3年的「特別軍事行動」。所以,俄羅斯在沒有達到其設定的「去納粹化、去軍事化」目標之前,不會放棄攻勢。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俄羅斯實作這一目標具有較大難度,因為「去納粹化、去軍事化」意味著烏克蘭在外交和軍事方面將實行「中立化」政策立場,但烏克蘭事實上已經被納入北約體系,不過是沒有履行相關程式和書面認定而已,烏克蘭的戰略思想、技戰術手段、軍隊建制、指揮系統、武器系統、後勤保障已幾乎完全「北約化」,特別是在實戰方面,打造了無人機作戰等一批智能時代新型戰爭案例,積累了一些現代局部戰爭經驗,也已成為北約體系中最能戰的部隊之一,解除這樣一支擁有北約體系裝備軍事力量的武裝,短期內實作有難度。
因此,未來1-2年,俄將以緩慢但堅定的態勢推進戰線向西、向南擴充套件,逐步取得黑海北岸戰略優勢,與此同時,戰事外溢到烏克蘭周邊相關國家的可能性也在增大。2022年初,我預判俄羅斯將對北約在烏克蘭對其步步進逼采取反擊行動,進而爭取擴大在黑海地區的戰略存在,現在看來這些判斷還是立得住。
俄烏沖突
第三,在中國大周邊地區,特別是東部方向,由於外部力量長期深度介入,未來北韓半島、台海、南海局勢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加。在其他方向上,緬甸近來政府軍與民地武爆發沖突,中方推動各方坐下來談判,推動現地局勢緩和。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沖突以阿發動閃擊戰收復「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地區」結束,但是雙方尚未簽署和平協定,能否實作長期和平還有待觀察。
第四,其他大陸板塊部份國家間矛盾沖突屢屢爆發,勢必影響地區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也將對中國的海外利益保護工作帶來更大挑戰。在非洲,薩勒赫地區的馬里、布基納法索、尼日爾相繼爆發政變,俄法在該地區競爭博弈激烈;蘇丹內亂演變為內戰,對非洲之角和紅海地區將造成負面影響;埃塞俄比亞政府軍與提格雷地方武裝沖突形成拉鋸態勢等。
在拉丁美洲,委內瑞拉與圭亞那圍繞埃塞奎博地區爆發沖突。這些遠離主要地緣政治對抗板塊,傳媒關註度不高、看起來影響不大的陰燃點、摩擦點,一方面不能排除未來形成星火燎原之勢,最主要和現實的,如果任其擴大而不加管控,將對全球安全願景構成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
做出上述4個初步判斷,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
相關國家特別是一些大國,國內政治極化嚴重、經濟發展乏力、社會矛盾凸顯,國家發展從整體上遇到了瓶頸,在缺乏創新的發展模式情況下,不思改革、諉過他人,跳不出老的路徑依賴,即透過「軍事、金融、科技、文化」霸權,刻意制造大國競爭博弈,炮製小院高墻、脫鉤斷供,大搞打壓制裁、長臂管轄,插手別國事務,收割別國財富,最後繁榮自己。這是全球安全問題持續惡化的首要因素。
美國2022年透過「芯片法案」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3年多,導致人類生命安全、世界經濟發展遭受重大打擊,過去一年,經濟緩慢復蘇,但復蘇行程還不穩定,世界經濟整體上仍處於深度調整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3年10月釋出的報告指出,全球 GDP增速從2022年的 3.5% 放緩至 2023年的3%,到2024年將降至2.9%。
一方面,地緣政治風險是造成這種動蕩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經濟「政治化」「安全化」勢頭更加明顯經濟與地緣政治競爭呈現出更加密切的關聯趨勢,大國在推動經濟互聯互通時更加優先考慮地緣政治、盟友或是誌同道合的夥伴。經濟全球化呈現區域化、地區化特征,出現從離岸制造、全球制造到回岸制造、友岸制造的苗頭,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發展帶來復雜影響。這是造成全球安全問題的另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此外,部份中等強國或先發制人,追求「另類崛起」,或合縱連橫、報團取暖,期望借大國間競爭博弈之機,一方面推動解決自身內外部問題,另一方面追求在格局變化過程中爭取更好地位,贏得未來國家間競爭先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老的地緣政治問題激化,同時又滋生了新的問題。
最後,盡管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機制成功擴容,全球南方蔚然成型,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整體發展水平、話語權和影響力等方面距離已開發國家依然有差距,這也客觀上制約了發展中國家對解決全球安全問題的行動力。
綜上所述,在亞歐大陸西端,已初步形成一條北自巴倫支海,經黑海、地中海、紅海,直到阿拉伯海的「地緣政治震蕩線」;在亞歐大陸東部,也形成了北起白令海,經日本海、東海、南海,直到馬六甲海峽的「不穩定弧」,即「一線一弧」。「一線一弧」疊加其他大陸板塊的陰燃點、摩擦點將對我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外部環境和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造成不利影響。
加沙被炸毀的建築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不斷復雜深入演進的世界安全困境,我們怎麽辦?習近平主席早就高瞻遠矚地給出了答案,就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全球層面,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大力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繼續堅定穩妥地推動高質素共建「一帶一路」;國內層面,幹好自己的事,全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能幹一些就多幹一些」。
有一種說法「大國無內政」,我理解就是大國之所以為大,就是因為其一舉一動都對其他國家和世界產生不可忽視的重大影響,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關乎人類命運、世界和平、發展、繁榮,世界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都在註視著中國,中國發展好了,全球安全、世界和平的機會就更大一些,剛才前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參照了阿拉伯一句諺語「求知哪怕遠在中國」,但他做了小改動,我覺得很契合當下局勢,「求和平哪怕遠在中國」。
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國將始終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創和平、安全、繁榮、進步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