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正確思想和政策,而且要有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歷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並針對經濟工作的新情況作出完善。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這體現了對「穩」和「進」、「立」和「破」辯證關系的深刻把握,為做好2024年經濟工作提供了科學遵循。
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要求
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是做好當前經濟工作的重要要求。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要把握好經濟工作總基調,切實增強經濟發展動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持續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實作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路徑。中國經濟發展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新動能不斷積蓄,新產業發展壯大,是一個爬坡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地要結合要素稟賦結構、比較優勢特征和產業發展基礎,充分考慮新舊動能轉換的速度和節奏,既要防止舊動能結束過慢、擠占新動能發展空間而導致經濟發展行程緩慢,又要防止舊動能結束過快、新動能不能及時接續而造成負面影響。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統籌協調、有序推動新動能發展和落後產能結束,在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動能全面壯大之前,資源型產業等傳統動能不能過快結束。實作經濟增長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持續擴大釋放內需新潛能,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必須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在經濟平穩執行中實作高質素發展。
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的必然選擇。當前,房地產、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重點領域風險相互關聯,成為影響中國經濟金融系統穩定執行的重要風險源。統籌化解風險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以房地產市場的「穩」來支撐和推動房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化解的「進」,以建立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進」來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穩」。化解地方債務風險,要在「穩」的前提下,加快推進重點地區風險出清和中高風險平台處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要盡快建立健全市場化、法治化、規範化的全流程幹預處置機制,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紮實穩妥化解風險,避免風險集中暴露和交叉感染、引發更大範圍的系統性風險。
穩定社會預期的現實要求。眼下,中國社會預期依然偏弱,企業存在不願投、不敢投現象,居民消費意願不夠強,成為制約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問題。預期的形成是經營主體接受外部資訊不斷調整先驗判斷的學習過程,也是自我實作的正反饋過程。為改善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就需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以重大改革和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進」來穩增長、促發展,增強各方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趨勢的信心和底氣,激發民營企業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增強外資企業在華發展信心,提升居民能消費、願消費、敢消費的信心和能力,從根本上扭轉社會預期偏弱的局面,形成「社會預期改善—經濟回升向好—信心動力增強」的良性迴圈,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把握辯證關系是關鍵所在
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把握好「穩」和「進」、「立」和「破」的辯證關系,是當前做好經濟工作的關鍵所在。
把握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以「穩」為基礎推動「進」,以「進」為動力實作「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這闡明了「穩」和「進」的辯證關系。穩是大局和基礎、進是方向和動力。只有把握「穩」的關鍵點,找準「進」的切入口,處理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著力夯實「穩」的基礎、持續增強「進」的動能,才能推動經濟實作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當前中國經濟回升向好仍然是恢復性的,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要處理好「穩」和「進」的關系,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謀求「進」,穩住宏觀經濟大局,穩住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穩住能源等初級產品供給,在經濟回升向好、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上,為「進」創造良好環境。與此同時,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素、增效益上積極進取,透過最佳化經濟結構、提升發展質素、推進重大改革等方面的「進」,不斷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把握好「立」和「破」的先後順序,該「立」的要積極主動地「立」起來,在「立」的基礎上堅決地「破」。「立」和「破」是辯證統一的,在「破」與「立」中前進是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但在邏輯順序上有「先破後立」和「先立後破」兩種工作方法。強調「先立後破」,該「立」的積極主動「立」起來、該「破」的在「立」的基礎上堅決「破」,可以更好兼顧當前和長遠,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立」字當頭、「先立後破」,也是更好實作「穩」和「進」的重要方法,這對仍處於經濟恢復關鍵階段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舊動能結束必須建立在新動能成長壯大之後。無論是化解風險、調整政策還是推動改革開放,都要把握好時度效,堅持先立後破,不能脫離實際、急於求成,影響社會預期。
明確需推動的重點工作
在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規律性認識的基礎上,我們要找準工作重點,繼續夯實「穩」的基礎、更多激發「進」的動能,先立後破,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範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推動經濟回升向好。
一是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謹慎出台收縮性、抑制性舉措,發揮好宏觀政策空間大的優勢,營造寬松適度的政策環境。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提質增效,用好增發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政策工具,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適度增加財政支出規模,更好發揮拉動內需、促進經濟迴圈的作用;落實結構性減稅降費政策,增強政策精準性和針對性,加強對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支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精準有效,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數碼經濟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要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強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環保等政策協調配合,把非經濟性政策納入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評估,強化政策統籌協調,確保協同發力、增強合力,避免出現合成謬誤、分解謬誤。
二是推動新舊動能有序轉換。要將科技創新和產業高質素發展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戰場。一方面,大力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套用推廣,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數碼經濟,布局一批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動能。另一方面,廣泛套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逐步淘汰落後產能。同時,要做好安全發展這篇大文章,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素發展行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三是推動消費與投資良性迴圈。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發揮好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迴圈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適應消費升級趨勢,培育壯大新型消費,積極培育智能家居、文娛旅遊、體育賽事、國貨「潮品」等新的消費增長點,提振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家電等大宗消費,推動消費從疫後恢復轉向持續擴大。以消費擴大方向確定投資的重點領域,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最佳化投資結構和擴大投資空間。同時,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最佳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在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挖掘內需潛能。
四是積極主動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和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要穩定房地產市場,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穩妥處置房企風險,實施好「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建立「人、房、地、錢」要素聯動的新機制。加大存量隱性債務化解力度,堅決防止新增隱性債務,健全化債長效機制,有效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完善金融風險防範、預警和處置機制,加快金融穩定保障基金建設,有序推進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統籌風險化解與穩定發展的關系,債務風險高的地區要邊化債邊發展,在債務化解過程中找到新的發展路徑;債務風險較低的地區要在高質素發展上能快則快,特別是經濟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為穩定全國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五是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力度推進市場化改革、擴大高水平開放,提振社會信心、強化社會預期。聚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素市場化配置和財稅金融體制等重點領域,包括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等,謀劃全面深化改革重大舉措,為推動高質素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註入穩定預期和強大動力。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持續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提升貿易投資合作質素和水平,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郭春麗)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