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晚,由王家衛執導,秦雯編劇,胡歌、馬伊琍、唐嫣、辛芷蕾、鄭愷等演員主演的電視劇【繁花】終於開播。該劇分普通話版和上海話版兩個版本,引發觀眾熱議。數據顯示,央視八套開播僅10分鐘收視率就破了2,微博熱搜榜上相關話題詞也占了7個。上海文藝出版社方面透露,隨著電視劇的開播,已經加印10萬冊小說【繁花】。
「王家衛情感度量衡,是最近三十年最流行的愛情語法,但這種語法在電視劇層面,長期停留在修辭,沒有踏入形式。【繁花】的開播,將是電視劇的一次版本升級。」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毛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繁花】完全可以在電影院看,不是因為【繁花】像電影,而是劇場版電視劇的新出發,就像以前影像中的上海話,常常市民氣,「但你看【繁花】中的馬伊琍,她講著一口糯米上海話從背景裏走出來,人成為語言的形式。而語言,也成了劇中最大最美的物質形象,就像小說【繁花】中,那些帶著上海話痕跡的表述,成了【繁花】的文體。」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27日晚上一口氣看完了前四集,直言「好看」。「是王家衛又非王家衛。一部電視劇拍成王氏港片,色彩、用光、布景、道具與【花樣年華】相似,非常考究,近乎完美主義。」許紀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自己印象最深的是爺叔與阿寶去和平飯店那一幕。
與此同時,他認為王家衛又一改原先的碎片化、蒙太奇的夢幻風格。搖身一變為善於玩懸念、講故事的老手。「這條故事線在原作中只是若隱若現,如今被王家衛發掘出來。我看的是滬語版,當今的上海男女演員幾乎傾巢出動,連papi醬都找來了。只因只有他們能講上海閑話。各路明星之間的飆戲令人過癮。」
在許紀霖看來,前四集裏最出彩的莫過於馬伊琍和遊本昌。「馬伊琍的本色出演,將上海灘小女人演得風情萬種、滿屋生輝,她的上海話最為地道、接地氣。連 ‘紮台型’之類都隨口而出。老戲骨遊本昌碾壓群雄,以教科書般的現身說法,告訴小鮮肉們,什麽才叫藝術表演。」
「四集看罷,似乎與原作若即若離,似是而非,是的,電視劇【繁花】,不姓金,而是姓王,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王家衛。」
「電視劇【繁花】對原著的改編程度還是很大的,但前四集看下來,所有的改編都在合理的範圍內。」同濟大學教授湯惟傑27日晚上把第一集的普通話版和上海話版都看了一遍,後面三集看的是上海話版,「我感覺有相當多吸引我的地方,肯定是要看下去的。」
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電視劇【繁花】並不一定是對1990年代上海的紀錄片似反映,多多少少在視覺上有誇張的成分,甚至有浮華那樣一種基調,「影視也是色相的藝術,所以在視覺上誇張了這一面,我覺得也可以接受。不少朋友說電視劇【繁花】有點像【大亨小傳】,那樣一種繁華透著浮華的基調,貼合的是1990年代開始滋長起來的對全球化、對上海、對未來的想象圖景。」
他還註意到,電視劇【繁花】用到了不少偏走喜劇路線的演員,比如papi醬、範湉湉,而職業演員在處理角色的過程中也會讓自己語言和動作振幅比日常生活加重一點。「這點也可以理解,因為在1990年代的經濟大潮中,趕上這波的中國民眾都很興奮,有種全民精神上的欣快癥,當年有那個味道。」
湯惟傑對於第一集裏阿寶拜師爺叔那段印象很深,盡管這一段並不存在於原著小說裏。「王家衛導演強化了爺叔——這個阿寶生意路上的領路人。你甚至可以把它看成是成長小說中的一個重要段落,想到中國古代的張良和橋上老人,想到 ‘張良受書’這樣一個傳奇。因此劇中爺叔先讓阿寶去借錢,然後買股票先學會輸,賺錢後如約在海關大樓下面等,這些都蠻有意思的。」
「在某種意義上,1990年代中國經濟的起飛,是因為市場經濟和商業形態重新回到我們的生活。它的基礎是什麽?為什麽上海最適合這樣一種經濟形態?上海在1990年代經濟大潮裏和其他城市的區別是什麽?這裏面就有很多故事。」
湯惟傑說,劇中有個橋段,爺叔告訴阿寶一個男人有三個錢包,一個是自己實際有多少錢,一個是能從別人那裏排程多少錢,也就是信用,第三是別人眼中你有多少錢,也就是價值。「在這個意義上,你可以講阿寶是一個成長小說的敘事主人公,某種意義上,暗合了1990年代重新生長起來的上海形象,或者說上海的自我想象。」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