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光明論壇」築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2024-11-18新聞
本文轉自【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論壇】
作者:陳雲雲(南京資訊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人才興則民族興,人才強則國家強。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選賢任能,高瞻遠矚謀劃人才事業布局,就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指出,湖北科教人才優勢突出、科技創新能力較強,要在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上開拓進取。在給中國海洋大學全體師生的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完善學科設定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努力培養更多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秀海洋人才,為建設教育強國、海洋強國作出更大貢獻。當前,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深入貫徹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把人才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廣開才路、用心育才、大膽用才,築牢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根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續拓寬引才渠道,豐富人才資源供給,充實壯大人才隊伍。大膽選用並廣泛吸納各方面優秀人才,堅持唯才是舉、引育並舉,會聚多元化人才資源並為我所用。在陜西,用人單位、孵化企業、政府部門等多單位組成秦創原人才大市場,聚集人才服務、人才交流、人才展示、人才創新支持等功能,為人才就業創業提供全鏈條全周期服務。在這裏,從職業院校學生就業服務到優秀外籍人才招聘服務,從知識產權一站式服務點到人才創新創業供應商展位,各種舉措應有盡有。其中,秦創原綜合服務中心整合連結省市區三級20多項業務,為各類人才提供「一站式」「免申即享」服務,讓人才政策的兌現落實更加快速便捷。
持續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培育適配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高校作為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支撐力量,需要主動構建與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相契合的專業結構體系和人才培養機制,聚焦科技前沿領域及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對學科專業進行科學合理的布局,適時進行動態調整。積極構建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間人才交流協作橋梁,深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相互貫通、產業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科技與教育的緊密結合,最佳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探索構建由社會多元力量共同參與、高度協同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近日,安徽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聯合印發【安徽省數碼經濟人才培育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力爭用4年時間培育數碼經濟專業技術人才30萬人以上,數碼技能人才20萬人以上,推動「安徽制造」向「安徽智造」轉變。其中包括:到2027年,支持企業和職業院校聯合建設5個左右省級數碼高技能人才專項實訓基地,培育10個左右由數碼技能領軍人才領辦的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以創新思路培養優勢學科,提高人才培養質素,高校重任在肩,也大有可為。
加快構建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要實作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需要構建靈活、卓越且高效的用人體系,深入挖掘並行揮人才的優點與專長,揚長避短,確保將關鍵資源投放於最關鍵之處。只有人才辨識精準、任用得當,使崗位與人才高度契合、人才潛能與崗位需求充分對接,才能讓人才價值得到充分發揮、創造潛能得到盡情釋放。營造有利於人才發展的良好生態,還需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暢通職業晉升路徑,切實解決好人才安居、教育、醫療等「關鍵小事」和急難愁盼問題,讓其可以潛心攻關、安心創造。比如,在深圳,為解決困擾灣區人才的住房問題,前海管理局與寶安區政府聯合推出專項政策,以智能機器人產業細分賽道為試點,面向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等相關從業人員,實施「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三個一」工程,滿足不同群體住房需求,讓人才留得下、站得住、落下腳。不斷創新人才要素保障機制,定能更好釋放人才活力,為推動新質生產力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光明日報】(2024年11月18日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