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世界的2023年,風一更,雪一更。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格局卻在加速震蕩,地區沖突多點爆發,人道危機持續惡化,糧食、能源、災害、生態等傳統與非傳統安全風險陡起壁立,交錯疊加。分裂、對立、迷茫、徘徊、焦慮的表征突出,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的心態普遍,變亂交織的世界面臨新的抉擇。
然而,在這一年的驚濤拍岸中,關於人類前途與命運的思考,前所未有地迫切且炙熱。從開普敦、約翰內斯堡,到杭州、北京、上海,再到舊金山,集思廣益,察納雅言,共識的曙光照亮發展、安全、文明道路,推動大國關系的轉機,推動全球南方的覺醒,推動全球治理的改善。
揆時度勢,動靜等觀。「我們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世界負責的態度,攜手應對各種全球性風險和挑戰,為子孫後代創造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美好未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就如何應對風起雲湧的變化,指出前進的方向和路徑,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響應和支持。
沈屙新疾 地緣安全狀況頻繁出現
2023年,全球多處「火藥桶」被引爆,沖突此起彼伏,對立氣氛彌漫。制裁、霸權、幹涉、雙標隨處可見,弱肉強食、零和遊戲、贏者通吃的舊思維、舊秩序投下陰影。舊怨新仇難解難分,多重危機糅合升級。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年度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地區沖突和地方沖突多達183處,創近三十年之最,「全球動蕩,和平艱難」。
這一年,烏克蘭危機延宕難解。
各方在疲態中「耗」入第二個年頭。沖突雙方拉鋸消耗,歐洲耗資金、耗決策、耗民意。只有美國在坐收漁利,美政府不斷遊說國會軍援烏克蘭、拖垮俄羅斯;其他北約國家深陷「家法幫規」、愁苦盤算得失;烏克蘭在耗竭中反復催討西方援助,不斷觀望美國政壇政治極化升級;俄羅斯則逐漸適應戰事常態,擺出耐力戰的架勢。其間,華格納事件給俄烏沖突增添了更多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據聯合國統計,俄烏沖突升級21個月以來,平民死傷已經過萬。但西方國家不會輕易放棄拉線木偶的遊戲,只要仍有利可圖,就會繼續收割悲劇的票房。俄烏沖突拖延化趨勢依然明顯。
11月25日,烏克蘭紅十字會救援人員在基輔市一棟遭空襲的居民樓實施清理和救助工作。新華社發(羅曼·佩圖什科夫攝)
這一年,巴以問題突發強震。
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9月30日揚言,美國讓「中東比過去20年更平靜」。僅7天後,新一輪巴以沖突地火噴發。哈馬斯對以色列發起「阿克薩洪水」行動,傷亡慘重,以色列隨即對加沙走廊上萬個目標實施打擊,造成超過2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5萬余人受傷,人道主義危機深重。這輪沖突重擊中東地緣政治,宣告美國中東政策的徹底失敗。圍繞巴以、俄烏兩場沖突,美國指責俄羅斯、偏袒以色列的說辭自相矛盾,力援烏克蘭、冷視巴勒斯坦的態度對比鮮明。安理會決議草案數次流產,美國維護自身霸權的政策一覽無遺。黎巴嫩、伊朗、敘利亞等地反彈情緒加速催化,也門胡塞武裝在紅海針對涉以目標直接展開行動。巴以沖突擴大化、復混成的險情浪高風急。
11月19日,在加沙走廊南部城市拉法,人們領取救濟食物。新華社發(裏澤克·阿杜賈瓦德攝)
這一年,多重危機烽煙四起。
全球範圍內,敘利亞、利比亞、也門內戰尚未平息,蘇丹內部又爆發激烈戰鬥,迄今已持續數月,已導致上萬人死亡,700多萬人流離失所。在亞歐,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圍繞納卡地區歸屬陳兵對峙;在拉美,委內瑞拉和圭亞那就埃塞奎博地區爭端緊張戒備;在北韓半島,美國戰略核潛艇抵達南韓,美韓擴大聯合軍演規模,北韓開展首顆軍事偵察衛星發射活動,半島局勢升溫;在東南亞,緬北地方武裝沖突持續數月;非洲的「政變流行病」蔓延,尼日爾、加蓬先後發生政變,幾內亞比紹發生未遂政變。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一度表示要出兵幹預尼日爾局勢,招致馬里和布基納法索強烈反彈,地區局勢緊張。
屋漏逢雨 全球經濟復蘇困難重重
2023年,地緣政治、大國競爭、地區沖突、自然災害、氣候變遷等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和沖擊越發明顯,去全球化思潮、貿易保護主義、能源政治化、糧荒饑荒等因素對增長形成多重牽制,貿易碎片化、供應鏈分散化等趨勢突出。全球經濟亟待整體最佳化和辨證論治。
這一年,全球經濟增長乏力。
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預估,今年全球經濟增長僅2.9%。美聯儲自去年以來連續加息,強推美元回流,再次「收割」世界,但也造成矽谷銀行等多家銀行相繼倒閉,既反映無節制量化寬松積聚風險的前因,又暴露瘋狂加息引爆風險的後果。受累於日元貶值和長期慢增長效應,日本被國際機構預測其第三大經濟體地位恐落在德國之後,而德國自身也陷入衰退。歐盟委員會預測,今年德國、匈牙利、捷克、瑞典等多國將出現1個百分點以內的經濟下滑。與歐盟陷入停滯相比,亞洲仍繼續貢獻全球經濟增長的大部份,中國經濟保持回升向好、長期向好趨勢。聯合國【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別將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調高至5.3%和5.4%,預測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仍將達三分之一。
11月1日,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在華盛頓出席記者會。新華社發(雅連攝)
這一年,貿易分裂特征顯現。
今年全球貿易在地緣政治緊張和保護主義擡頭作用下表現遠低於預期,貿易失衡,摩擦頻發,一些國家的制裁大棒和內向政策破壞貿易自由化與多樣化,僵化全球價值鏈韌性。世界貿易組織預測,今年全球貨物貿易量同比增幅僅0.8%。聯合國貿發會議研究發現,貿易夥伴多樣性程度降低,貿易分裂趨勢明顯,「雙邊貿易正在向著優先與共享政治價值觀的國家開展貿易的方向變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今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170多次提及「碎片化」一詞,警告「地緣政治分裂」正在給產業鏈供應鏈造成重大損失,「各國分裂成只在彼此之間開展貿易的集團……可能會讓全球全年本地生產總值減少7%」。
2月8日,在土耳其哈塔伊的一處地震廢墟,當地居民等待親人的訊息。新華社記者沙達提攝
這一年,天災加劇人禍叢生。
今年全球地震頻仍,伊朗、土耳其、阿富汗、摩洛哥、中國甘肅等地遭受強震。其中,土耳其南部7.7級地震造成超過5萬人死亡。今年還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接踵而至的熱浪、暴雨、洪水、山火等氣象災害讓世界經濟雪上加霜。意大利、突尼西亞和摩洛哥分別報告出現48.2攝氏度、49攝氏度和50.4攝氏度的極端高溫;孟加拉國、美國、中國、印度尼西亞、尼日利亞、肯雅等國遭遇暴雨災害;颶風在利比亞引發潰壩和洪水,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加拿大野火持續近半年,過火面積超18萬平方公裏;美國夏威夷毛伊島野火導致至少99人死亡……面對環境劇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疾呼:「全球暖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圍繞這些迫在眉睫的氣候議題,【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達成「阿聯酋共識」。
動態制衡 多極秩序加速整合發展
2023年,圍繞地區沖突、軍備競賽、人道災難、難民危機、金融霸淩、貿易壁壘、逆全球化、氣候談判、核汙水排放、人工智能監管等話題的大分歧、大爭論、大僵局屢見不鮮,東方與西方、南方與北方頻繁交鋒較量,國際格局再平衡趨勢明顯,世界進入思辨、重組、整合的新階段。
這一年,多極秩序在演進。
在今年聯大一般性辯論開幕講話中,古特雷斯表示,只有多極世界才能「為國際關系的公正和平衡帶來新機遇」,只有多邊立場才能凝聚「共同的責任、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前進道路」。當前,東西競爭,南北分歧,無一不在表明,單極秩序無法處理一眾全球性問題,單極霸權無法再透過戰爭和貨幣控制世界。這一年,逆全球化理論的市場縮水,「去風險」等話術陰謀不斷暴露。西方主導的排他性俱樂部熱度明顯下降,更具包容性的合作朋友圈越來越受歡迎。
這一年,「全球南方」在覺醒。
今年是「全球南方」更為自信、走向成熟的一年。伊朗加入上海合作組織;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等國加入金磚國家機制;非盟成為二十國集團永久成員;「77國集團和中國」哈瓦那峰會發出「全球南方」加強團結合作的聲音。在非洲,法國駐軍黯然撤出尼日爾,非洲多地掀起反殖民宗主勢力的浪潮;在南美,巴西總統盧拉呼籲把解決饑餓、貧困和不平等作為巴西擔任二十國集團輪值主席國期間的工作目標;在加勒比地區,巴巴多斯代表易受氣候變遷影響的國家向已開發國家喊話……「全球南方」正從模糊的學術概念走向清晰的多邊行為體,呼籲制定新規則、建立新秩序,以更加公平、和諧的方式反映國際關系。
這是8月22日在南非約翰內斯堡拍攝的金磚國家工商論壇現場。新華社記者李亞輝攝
這一年,國際關系在校準。
今年全球外交活躍,國際關系多維調整,部份雙邊關系校正,歷史性互動高光不斷。伊朗總統存取沙特,俄羅斯總統存取中東,敘利亞總統赴杭州出席亞運會開幕式,中日韓外長會時隔四年再度舉行,東盟和海灣阿拉伯國家舉行罕見峰會……其間,中國成為全球事務的置頂關註。西班牙、法國、澳洲等西方國家領導人先後訪華,同中國共同確定雙邊關系發展方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兩度赴華,向外界表明,「脫鉤斷鏈」行不通。中美之間,美國國務卿、財政部長、商務部長、總統氣候問題特使、加州州長以及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等都到訪中國。11月,習近平主席飛越太平洋,開啟舊金山之旅。中美元首舊金山會晤舉世矚目、成果豐碩、意涵深遠,為中美關系增添穩定性,為亞太合作帶來新動力,為國際和地區格局註入正能量。
智者求同 時代潮頭奔湧澎湃向前
2023年,在世界的風雲變幻中,中國一如既往,以信相交,以利相融,以誼相親,以誠相待,運籌大國關系,高舉多邊主義旗幟,擘畫共同未來,主持公平正義,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在全球各地點燃合作之燈,照亮進步之路,為大變局壓艙,為十字路指南,為全球治理豐富廣闊時代內涵。
倡導多邊,以天下利為利。
美國【時代】周刊評價今年罕見地把「年度人物」給了一位美國女星,稱「世界充滿黑暗、只有娛樂打動世人」。殊不知,點一盞燈,才會感知光明;胸懷天下,方能體會感動。在尼日利亞,拉各斯輕軌藍線上奔跑著進步的歡聲笑語;在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上疾馳著自豪的國家榮譽;在克羅地亞,佩列沙茨大橋連線起百年的心願;在巴基斯坦,卡洛特水電站輸送著光明與安全;在柬埔寨,金港高速忙碌地搬運著殷實和繁榮……以天下之利為利,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迎來十周年,20多位外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國際組織負責人,以及來自151個國家、41個國際組織的各界人士萬余人齊聚北京,談合作、商方案、繪藍圖,形成458項成果和972億美元的商業合作協定。借助共建「一帶一路」以及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國-東盟博覽會、廣交會、進博會、鏈博會等平台……中國搭建起全球合作的大多邊生態,以自身發展促進共同福祉,為全球發展註入澎湃動力。
12月12日,乘務人員在印度尼西亞耶加逹的哈利姆車站月台歡迎乘坐雅萬高鐵的乘客。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主持正義,以無厚入有間。
在中方多次斡旋下,伊朗和沙特在北京「冰釋前嫌」,於4月正式恢復外交關系,為打破中東僵局開辟新路,為解決矛盾紛爭提供樣板。面對接二連三的國際熱點,中國始終致力於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積極推動北韓半島、巴勒斯坦、伊朗核、敘利亞、阿富汗等國際地區問題的政治解決。在烏克蘭問題上,中方積極勸和促談,先後提出「四個應該」「四個共同」「三點思考」並釋出立場檔。就巴以問題,中方同安理會成員合力推動透過了旨在加沙走廊實行緊急人道主義暫停、建立人道主義走廊的第2712號決議。11月,阿拉伯、伊斯蘭國家外長聯合代表團將中國作為國際斡旋的第一站,表明對中國的高度信任。「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面對國際關系中眾多「關節」,不謀求一己私利,不劃分勢力範圍,不參與地緣爭奪,是中國「大之底氣」;秉持公平公允,倡導政治對話,堅守公平正義,是中國立信於世界的「無厚之器」。
著眼未來,以天下觀天下。
這一年,諸般景象,無一不在反映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同樣這一年,世界目光聚焦中國、觀察中國、研究中國、思考中國,越來越多的國家理解、響應、參與三大全球倡議以及十年來不斷豐富內涵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非、中阿、中拉、中國-太平洋島國等命運共同體建設蹄疾步穩;中國-東盟、瀾滄江-湄公河國家命運共同體、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等周邊命運共同體落地生根;中國同老撾、柬埔寨、緬甸、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蒙古國、古巴、南非、越南等雙邊命運共同體深入人心;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海洋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地球生命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回響熱烈……唯應待明月,千裏與君同。
2023年4月21日,在越南河內大學孔子學院,越南大學生展示漢字書法作品。新華社記者胡佳麗攝
「歷史一再證明,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12月在越南【人民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再次展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廣闊視閾與深見遠慮:以天下觀天下,思為利於無窮。
這是在百年大變局中識變應變求變的時代定力,更是在風起雲湧中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的歷史定力。
2023年的世界,風雲多變幻,明月照大江。
-END-
策劃:倪四義
監制:馮俊揚 尚軍 韓墨
統籌:齊紫劍 閆珺巖
主筆:淩朔
影片記者:杜白羽
編導:馮珂 辛睿
攝像:馬月
剪輯:辛睿 賈金明 陳恩琪(實習生)
編輯:刁澤 程大雨 王玉玨 杜逾舸 魯豫 徐力宇 邵傑 周良 何夢舒 梁毅 陳波 侯莉萍 丁瑩 劉秀玲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