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最後一天,城市繁忙如常。路上的你我各懷心事,或充滿希望,或懷抱遺憾,悲欣交集,五味雜陳。這一年都將過去。
澎湃新聞與上海市虹口區融媒體中心共同打造的【世界會客廳】節目已走過三年。2023年,曾一度暫停的流動復歸日常。 國際旅行恢復後你去了哪些地方?旅途中有哪些難忘的經歷?全球化深刻影響了幾代人。參與其中的你有什麽關於流動的故事?
這一年,我們重新思考「連線」的價值。
在「脫鉤」「斷鏈」「逆全球化」等質疑聲中,2022年,世界貿易額占GDP的份額依然升至74%(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
圖片來源:世界銀行數據
如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施展所言:「在當下,很大程度上,由國家所主導的政治空間與由企業主導的經濟空間已不再重合。」全球化依然在大規模進行,大量商品橫跨多個國家完成生產和組裝——「全球化以更加縱深的方式推進。」
2023年也是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五周年。上海、南京、杭州、安徽四大都市圈在產業發展、科技創新方面各顯神通。科創飛地建設、G60科創走廊建設......創新舉措和成果不斷湧現,區域互聯依然在深化推進。
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的龍頭,上海依然在更深度地連通世界。2022年,上海港貨櫃吞吐量突破4730萬TEU(標準箱),連續第13年蟬聯全球第一。得天獨厚的上海港是全球航運網絡的重要樞紐。
這一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更加模糊。
【韋氏詞典】將「真實(authentic)」評為2023年的年度詞匯,以回應飛速發展的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幻覺。2022年11月,ChatGPT橫空出世,並在今年攪動世界。當一個懂編程、會寫作、能繪圖,且做得都比人快的AI出現在你面前,你會焦慮嗎?狂飆突進的AI帶來興奮,也帶來隱憂。
如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教授胡捷在演講中提到,「這一技術的突破切實地影響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類文明的底層邏輯」。我們需要多元而良性的討論,需要與世界保持融合溝通。
手機成為「人造器官」,每天你有多長時間泡在社交媒體上?當我們可以遮蔽一切意見相左者,我們的世界是否變得狹窄?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海龍所說,我們陷入了連線的悖論。「一方面我們的社交圈在膨脹,另一方面我們卻感到孤獨。」眾聲喧嘩,我們是否還有傾聽的能力?是否還能包容與我們不同的他者?
與你走過的這三年,【世界會客廳The Paper Show】曾有一句初心,「見他者,知世界」。感謝三年來的各位講者。借由他們的發問與回答,我們看見更大的世界。
當遠方的硝煙還未止息,當異常天氣和氣候災害變得頻繁,當粗糲的現實壓在肩頭,當蕪雜的思緒纏繞瑣碎的生活......這是千頭萬緒的一年,我們過得並不容易。
張新穎教授在【沈從文的後半生】一書的末尾寫道:「強大的潮流在力量耗盡之後消退了,而弱小的個人從歷史中站立起來,走到今天和將來。」
而在八十年前,沈從文在【長河】的題記中寫:「驟然而來的風雨,說不定會把許多人的高尚理想卷掃摧殘,弄得無蹤無跡。然而一個人對於人類前途的熱忱,和工作的虔敬態度,是應當永遠存在,且必然能給後來者以極大鼓勵的。」勤勉而熾熱的生命之音回響。
在時間的長河中,2023年的最後一天,我們期待與你握手,向著未來的真實與虛幻,喜悅與憂慮。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