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周報 作者:阿力米熱
河南的城市規模,越來越大了。
近日,據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新聞釋出會訊息,鄭州邁入特大城市行列,洛陽、開封、新鄉被確定為大城市。
一般而言,城市能階的劃分取決於人口規模。按照標準,城區常住人口在500萬-1000萬就被視為特大城市,在300萬以上的歸為I型大城市,100萬以上的為II型大城市,其余為中小城市。
實際上,早在2020年,鄭州就已經達到了特大城市所需的門檻。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彼時,鄭州城區常住人口數量為534萬人。至於洛陽、開封、新鄉,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城區人口統計數據。
不過,隨著河南城市能階提升訊息的公布,就意味著,人們口中的河南大城市正在變成「鄭汴洛新」。
那麽,城市變「大」了,有什麽好處?
這不單單只是為城市地位提高,更涉及土地、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的配置,乃至國家戰略的傾斜。
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
成為特大城市,鄭州靠的是什麽?
直接來看,城市能階的提升取決於人口的大量集聚。而這背後,其實是產業和資源的聚集帶動了經濟快速增長,以及交通樞紐地位的不斷強化。
作為河南的省會,過去十多年間,鄭州一直是人口增長排名靠前的城市。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2010-2020年,鄭州常住人口增長了397.4萬,僅次於深圳、廣州、成都和西安,位居全國第五。之後的2021年、2022年,鄭州人口增量分別達到12.2萬、8.6萬,均排在全國前十。
到了2023年,鄭州常住人口總量達到1300.8萬人,較上年增長18萬人,這一增量一舉反超西安,成為「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
對於鄭州人口規模的快速擴張,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與產業聚集效應吸引人口遷移緊密相關。
丁長發分析稱,隨著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綜合成本的擡升,不少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而中西部地區沿江、沿河的地區憑借豐富的土地、勞動力、水資源等占據優勢。
以電子資訊工業為例,2010年,鄭州成功吸引了富士康北遷並建立了手機生產基地,自此,鄭州迅速成為電子資訊工業的中心。其電子資訊工業的規模,也從2010年的不足200億元,飆長至2023年的超過5000億元。
「產業的聚集發展不僅提升經濟發展,還催生了眾多就業機會。疊加鄭州是全國的交通樞紐,生活成本相對長三角地區較低,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優勢,吸引了眾多返鄉就業人群,以及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丁長發說道。
城市街道上人群。 圖源:圖蟲創意
由此可見,人口聚集能力助力鄭州晉升為特大城市。那麽,成為特大城市,究竟有什麽用?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葉堂林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城市能階的提升會吸引更多的投資促進經濟的發展,在教育資源、醫療服務等公共資源配置以及國家戰略的分配上,都會有所傾斜。
以修建地鐵為例,葉堂林認為,隨著城市級別的提升,能獲批的地鐵條數、規格等也會有所增加。
根據規定,申報地鐵建設需要滿足3個條件:地方財政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在300億元以上,GDP達到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
一般而言,市區人口的範圍大於城區。照上述標準,鄭州均滿足申報地鐵建設的條件。
此外,是否為特大城市,還關系到都市圈的建設資格。根據2019年公布的【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都市圈的定義,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
依照此規定,2023年10月鄭州都市圈晉級「國家隊」,成為全國第10個獲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的都市圈。這也意味著,鄭州都市圈內的建設、城市規劃和管理都會有相應的變化。
然而,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和人口的集聚,建設與管理往往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這些矛盾亦成為困擾都市發展的「大城市病」。對此,葉堂林認為,這無疑對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地改善城市的規劃、建設和交通理念,以適應居民以及特大城市發展的需求。
增強集聚效應
除了鄭州以外,提高城市能階的還有洛陽、開封和新鄉,現在的它們均為大城市。從區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三個城市都屬於中原城市群的核心成員,並有著各自顯著的經濟地位。
具體來看,洛陽是河南的副中心,其經濟總量已超過5000億元,在河南省排名第二,僅次於省會鄭州。此外,洛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強大的工業基礎,是老工業基地之一,並擁有多個國家級科研院所,具備顯著的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
新鄉地處黃河北岸,得益於多條鐵路線在此交匯及自身具備一定的科研、交通和工業優勢,在高端制造、新能源、生物醫藥等科研領域有著巨大潛力。而開封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雖經濟總量相對較弱,但由於其地理位置靠近鄭州,被視為帶動地區發展的重要城市。
從地理位置觀察可以發現,洛陽、開封、新鄉分別處於鄭州的西面、東面和北面,共同構成了河南「十字型」鐵路公路網絡的核心地帶。
這意味著,交通的優勢,促進了該地區人流、物流、資金流等關鍵發展要素的集中與迅速流動。
正在高速行駛的高鐵列車。 圖源:圖蟲創意
與此同時,隨著這些城市的能階提升,也意味著,區域間輻射帶動能力亦將隨之增強。
河海大學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奇洪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很多省份普遍存在一城獨大的現象,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的資源確實有虹吸效應,第二位城市與首位城市差距很大。而城市能階的提升,也將解決過去單一城市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從而實作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
針對於此,實施都市圈戰略就是其中一個關鍵舉措。「當前,中國城市發展已進入都市圈時代,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河南的目標就是透過增強鄭州及周邊城市的發展能力,推動鄭州都市圈的建設,進而提升整個地區的經濟總量和競爭力。」劉奇洪說道。
在葉堂林看來,鄭州與周邊城市緊密連線後,很多產業可以從鄭州市中心遷出,放到郊區或周邊縣市生產。這樣的話,可以使整個都市圈各個部份的分工定位更加準確合理,形成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不過,河南需要面對的並不只是均衡發展,作為工業大省,河南還處於工業轉換的重要關口。
河南省工業和資訊化廳相關負責人也曾指出,河南還處在工業化中後期,主要產業多處於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低端,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水平一般。
伴隨著都市圈的建設以及城市能階的提升,劉奇洪認為,這將增強資源要素的集聚效應,加速科技、產業和人才的集中,有助於為河南的工業轉型提供必要的技術和人才支持。
「例如,一些城市透過建設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和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推動了制造業的高端化和智能化發展。同時,也有助於集聚更多的科研機構和高技術企業,並吸引人才流入,從而推動核心技術的突破和套用,形成協同創新的生態環境。」劉奇洪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