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素發展的若幹意見】,要求提升健康保險服務保障水平。發展商業長期護理保險。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逐漸老化,養老問題愈發成為社會的焦點。特別是面對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建立健全長期護理保險(以下簡稱「長護險」)制度顯得尤為重要。
從2016年第一批試點開展以來,經過8年的探索與實踐,長護險目前發展如何?還面臨怎樣的困境?近日,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政策推動提質擴面
山東是中國老齡人口總量最大且老齡化行程較快的省份。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山東省常住人口1.01億人;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2391萬人,占比23.62%。隨著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失能老年人的長期護理需求也日益增加。
「對許多家庭而言,失能老年人的護理不僅是巨大的經濟壓力,也帶來了沈重的事務性負擔和心理壓力。尤其是面對‘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情況,如何為失能老年人提供適當的照護,成為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中國人壽壽險山東省分公司副總經理張美表示,這是全世界都面臨的難題。
第五次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失能老年人約3500萬,占全體老年人的11.6%,老年人患病率是總人口平均水平的4倍,帶病生存時間8年多。據測算,到2035年,中國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600萬,到2050年達到5800萬左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發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政策機制。加快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改善對孤寡、殘障失能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服務,加快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長期護理保險,是為年老、疾病或傷殘導致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人員,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及與之密切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或資金保障的一項社會保險制度。」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精算科技實驗室主任陳輝表示,長期護理保險作為長期護理風險的主要應對策略,可以對長期護理服務產生的護理費用支出提供經濟保障,有助於緩解失能、失智風險帶來的經濟壓力。
【2023年全國醫療保障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49個試點城市參加長期護理保險人數共18330.87萬人,享受待遇人數134.29萬人。2023年,基金收入243.63億元,基金支出118.56億元。長期護理保險定點服務機構8080家,護理服務人員30.28萬人。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撰文表示,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8年來,試點城市制度框架建設和政策體系搭建的工作已經基本完成,重度失能老人護理需求問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同時培育了醫療與養老機構結合新動能,帶動社會資本加快投入醫養照護產業,擴充套件了就業渠道。
此外,朱銘來認為,經過多年探索發展,全國各試點地區在護理服務標準、搭建多方參與和高效優質執行機制等管理執行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試點城市凝聚了豐富的制度試點經驗,逐步形成了試點城市自身的特色,如「南通模式」「青島模式」「成都模式」等。這些城市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當地迅速發展,與當地的經濟、社會、文化相融合,部份城市的長期護理產業已經成為當地的經濟新增長點。
政企合作保障民生
在長護險探索中,山東省無疑是全國的先行者和典型代表。近年來,山東省作為國家長護險重點聯系省份壓茬推進試點擴面工作,截至目前覆蓋了超5173萬人,並建立實施了異地居住失能人員的長護險待遇支付機制,走在了全國前列。
相關數據顯示,山東長護險平均報銷比例達到80%左右,累計有40萬人享受到長護險待遇,基金支出109億元,在確保失能人員「接受到服務、住得起機構」同時,也減輕了失能人員家庭經濟壓力和事務性負擔。
以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為例,長護險承辦服務機構中國人壽臨沂分公司配合當地醫保部門推進居民長護險試點工作,探索出「沭心長護」品牌工程。在這一過程中,臨沭縣政府成立了包括醫保局、民政局、財政局等多部門聯合的領導小組,以確保長護險政策的順利實施。長護險的評估與執行過程,采用「兩審兩評三公示」程式,透過嚴格的評估體系,確保只有真正需要護理的失能老人才能享受到長護險的保障。
為解決護理服務過程中的監管難題,中國人壽臨沂分公司依托智能監管平台開展數碼化監管,透過手機客戶端上傳護理服務過程、清單及評價記錄,有效提高了護理服務的透明度,保證了長護險的服務質素。
「這個是對老百姓好的政策!」家住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曹莊鎮朱村的王濟英老人向記者講述著她家的故事。王濟英的丈夫王濟生於2016年10月患腦出血住院治療。出院後的王濟生言語不清、一側肢體偏癱、小便失禁等生活無法自理,要長期臥床休養,更需要專業的醫療照護。
就在王濟英犯愁的時候,長護險承辦服務機構中國人壽臨沂分公司組織專家上門對王濟生的病情進行了評估。經評估,王濟生屬於重度失能,符合享受長護險待遇的條件。居民長護險定點服務醫護機構曹莊鎮衛生院根據王濟生的具體情況,制定了詳細的上門服務計劃,指派醫護團隊每周定期上門服務。醫護團隊透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每周向王濟生的家人進行照護指導,包括指導家屬更換臥位、翻身等基本護理操作。
在王濟生家采訪時,記者遇上了臨沭縣曹莊鎮中心衛生院的醫生毛廣超和護士趙丹妮。據毛廣超介紹,他任職的中心衛生院共有10多組醫護隊為符合長護險待遇的老人上門進行醫療指導和服務,每組人員配置是一名醫生和一名護士;每周上門一次,每次上門大約進行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的醫療照護。據了解,在曹莊鎮有80多位像王濟生老人一樣的失能老人需要專業醫療照護。
「醫療人員的配置還是比較緊張,我們也盡最大的努力照顧好每一位患者。」毛廣超說:「其實每次上門服務我們也對照顧患者的家屬進行心理上的疏導,患者家屬承擔了絕大部份照顧患者的重任,他們的心理疏導很重要,但往往也很容易被忽視。」
張美也表示,長護險的試點推廣不僅僅是提升了失能老人的生活質素,同時也為失能老人家屬提供情感上和精神上的撫慰。
積極應對多元需求
盡管長護險在各地的推行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隨著老齡化加劇,其覆蓋面擴大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專家普遍認為,長護險在中國的全面鋪開面臨幾大挑戰:資金籌措難度、服務質素提升、護理員隊伍建設等。
在資金籌措方面,目前中國長護險主要依靠醫保基金和財政補助,這種方式在全國範圍內的可持續性存在疑問。臨沭縣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科科長王巖巖表示,長護險的籌資模式的確還有待探索,臨沭縣目前采用的是「政府為主,社會資金為補充」的籌資模式,在財政支持之外,透過慈善捐助等多元渠道為長護險籌集資金,這種多元化的籌資方式可為其他地區提供借鑒。
也有專家建議,在長護險基金管理上引入類似於養老保險的投資營運模式,透過市場化投資提高基金收益。同時,「也可以借鑒國際上透過長短期債券組合、REITs等融資工具的做法,增加長護險基金的流動性和抗風險能力。」陳輝表示。
此外,護理人員和護理服務的質素提升也是長護險的重要議題。相關調查顯示,中國當前持證的養老護理員僅50萬,而潛在的護理員需求量超過1000萬,醫護人員短缺也是亟需破解的難題。
據濟寧市醫療保障局待遇保障科科長紀誌強介紹,濟寧市支持符合條件的護理服務機構、醫養結合機構以及具備醫養結合條件的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申請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定點範圍。截至目前,該市擁有長護定點護理機構290家,相關護理服務從業人員達1.5萬人。
據了解,為提升護理服務質素,濟寧市建立健全評估人員規範化培訓機制,積極培育發展專業、規範、獨立的失能等級評估機構。「透過系統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和服務能力,確保失能人員獲得高質素的護理服務,進一步提升了失能人員的生活質素。」紀誌強表示。
陳輝也認為,人口老齡化不僅增加了老年人的護理需求,同時也為社會帶來了新的就業機會。透過長護險的推廣,可以培訓和吸納更多護理員,特別是農村轉移勞動力,從而促進就業與穩定。中國的長期護理保險進入穩步推進階段,護理員的技能培訓、服務標準化建設將成為未來長護險發展中的核心要素。
在中國快速老齡化的背景下,長護險作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份,正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政府支持和保險公司專業服務能力的提升,長護險有望在全國範圍內更廣泛地鋪開,為千家萬戶的老年人帶來實實在在的福祉。多位受采訪者建議,未來,長護險還需要在籌資模式、服務質素和護理隊伍建設方面持續探索和完善,以更好地應對中國老齡化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