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穿越回古代幾個簡單的實用技能整理,詳細版本

2024-01-12新聞

假如你能回到古代,你會有一番作為嗎?能降維打擊嗎?我胡思亂想了一下,就整理一下一些知識點,我們需要些什麽必要的知識點。嘿嘿,一覺醒來我回到了古代,於是我就在腦海裏捋捋。先說說物理、化學類的:俗話說的好,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我們就來掰扯掰扯,物理,化學能給我們帶來啥。我們先來看看,一般的穿越者都用物理化學做點啥。

1. 水泥

這個技能還是能夠容易實作的

要制作水泥,我們首先要找到水泥的三個最主要原料: 石灰石、黏土和鐵礦
第一步把石灰石和黏土一起磨成生料。

第二步把生料煆燒至部份或全部熔融,這個產物叫做熟料。

第三步就是把熟料和鐵粉或者是鐵礦渣一起碾磨混合。

這樣水泥就成了,城墻建房造路必不可少,拿去用在古代堅不可摧

2.火藥

一硝二黃三木炭,一斤十六兩比例是16:2:3
黑火藥的最佳比例是74%火硝、11.5%硫、13.5%木炭比例大致是15:2:3
至於一硫二硝三木炭是分子系數比,不是質素比例

另外可以加白糖,白糖為何能夠制造火藥,顧名思義就是能使火花火焰劇烈燃燒的藥劑,火藥加白糖那就是大伊萬,最為廣泛的火藥當屬黑火藥,按照一份硝酸鉀,兩份硫磺,三份木炭的比例便能夠輕松合成黑火藥 得出六份的固體成分,可以生成四份的高溫高壓氣體,比例為三比二。火藥的能耐正是在於這高溫高壓的氣體,它可以橫掃周圍的一切事物。

火藥的威力已經夠大了,此時如果再加上一定量的白砂糖,那麽它的威力將會得到數倍乃至十十數倍的提升。白砂糖是易燃物質,遇到高溫會急速脫水並且燃燒。白糖燃燒當然需要氧化劑和高溫。火藥中的硝酸鉀自然是它最好的氧化劑。火藥燃燒的熱量又提供了高溫的條件。根據白砂糖與硝酸鉀反應的方程式式得知,29份固體材料,最終生成了60份的高溫高壓氣體,比例差不多為1比2,這可比火藥單獨燃燒高效得多,因此白糖可以說是火藥的威力放大器

中國傳統火藥的基本成分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硫磺也可以用雄黃代替,木炭也可以用油脂、瀝青代替。而火藥的發明,關鍵是在對硝石(又名焰硝)的辨識、效能的了解以及其加工、提純工藝的進步。中國利用硝石是很早的,初時寫作「消石」,在戰國時已用做醫藥。其化學組成是硝酸鉀。自然界中的硝石往往是土壤中含氮有機物質在細菌作用下分解、氧化成硝酸後與土壤中的鉀素化合而成的。所以每當秋高氣爽的季節,它通常呈皮殼狀或鹽花狀析出來,覆蓋在地面、墻腳,這就是所謂的地霜。特別是在豬圈、馬廄、廁所附近的墻角尤多。硝民掃取這種含硝的土塊,置於桶內,加水浸泡。經過濾後,將濾液熬煮或曬幹,就得到硝石結晶。此外,在某些巖石表面、洞穴或鹽沼地帶偶爾也會找到它。東漢時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上所記載的、「能化七十二種石」的「樸消」,根據它的「化石」性質,大概就是硝石。

3.制冰

中國古人發明了硝石制冰的技術,唐朝末期,人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出硝石。它是一種白色味苦的晶體,是礦產,喜歡呆在低溫的墻腳下,顏色如霜,因此又被人稱為「墻霜」。

人們在無意中發現硝石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水溫降低,甚至結冰。於是很快有人利用硝石的這種特性,在夏季制作冰飲料,將糖和一點香料溶在水中,然後將水放入罐內;取一個大盤,在盤內盛上水,將罐置於盤水內,不斷地在盤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嘗一口,又涼又甜,直冰到肚子裏。之後逐漸出現了做買賣的人,他們把糖加到冰裏吸引顧客。到了宋代,市場上冷食的花樣就多起來了,商人們還在裏面加上水果或果汁。元代的商人甚至在冰中加上果漿和牛奶,這和現代的冰淇淋已是十分相似了。

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熱,溫度降低,所以小盆裏的水就會結成冰。在一個大盆裏倒一些水,再放入一個小盆,小盆裏也倒一盆水,然後在大盆裏倒入硝石,小盆裏的水就會結成冰。硝石溶入水後可以用降溫結晶法或蒸發結晶發將硝石再提出來重復使用

原理上是可以實作的,穿越到古代都基本上有硝石制冰,難道硝石溶於水真的可以制出冰塊?由於硝石又稱焰硝、鉀硝石等,主要成分是硝酸鉀。無色、白色或灰色結晶狀,有玻璃光澤。硝石溶於水會吸收大量的熱能,用這一個物理特性,可以使周圍溫度降低,理論上是可以制出冰塊的。但是又考慮一下,硝石溶於水吸熱的同時,周圍的空氣中的熱能也會不斷的傳遞過來,硝石溶於水吸熱是跟不上周圍空氣熱傳遞的速度,要使水達到零度結冰基本是不可能,除非外界環境已經達到結冰的條件。要知道古代是不可能具備隔絕制造一定的空間用於硝石制冰的條件,需要反復制作實操才行。
4. 制白糖

在古代制糖方法

制糖工藝經歷了千年的發展,不同時期、不過國家和地區的制糖方法都各有特色,概括來說,可分為這幾個步驟。

1 壓榨

砍來了新鮮的甘蔗或者甜菜,剝葉、砍尖、去掉壞的部份,榨就完事了。因為古代殺菌保鮮能力有限,一般都要講究「快砍、快榨、快煮」,用最快的速度把甘蔗汁送進鍋裏。

2 熬制與澄清

榨出來的甘蔗原汁裏含有大量雜質。對於固態渣滓,要大火熬制,使雜質隨氣泡浮出,產生氣泡後轉小火,手工將泡沫撇去,雜質除得差不多了,再猛火使水分蒸發,即將出鍋時又轉為小火攪拌。單純的熬制並不能讓糖結晶,只會讓糖變成麥芽糖狀粘稠

此時的糖未經澄清,雜質過多,沒有統一的熔點,結果就是會形成這麽一大塊黏糊糊的膠質物。要讓糖澄清結晶,需加入堿性物質,中和糖液中的遊離酸,促進某些非糖物質的分解與沈澱。唐朝前後,中國從印度學來了使用草木灰制糖的技術,後來也用石灰乳,有些地區用貝殼粉,都是利用了相似的原理。

石灰法,以及進一步的碳酸法,已經可以使糖初步脫色。是一種傳承到現代的原糖脫色法。

3 成型

將熬好的糖進行攪拌,促其起晶,然後放入容器或模具中冷卻成型,最後就是研磨成精糖

紅糖脫色與黃泥水淋糖法

在現代制糖工藝中,原糖可以用有機脫色劑、氧化脫色、吸附脫色等多種方法,配合離心分蜜機(前面在紅糖的定義裏提到過的「分蜜」工序),就可以去除絕大部份雜質,制出白糖。而在古代則要使用「石灰法」去除雜質的原糖,用 吸附 的方式進一步脫色,得到雪白的蔗糖。用什麽吸附呢? 膠泥 就是非常好的材料。我考證的起點:「黃泥水淋糖法」終於要出現了。

先來看看 【天工開物·甘嗜】 的記載:

(糖汁)尚黃黑色,將桶盛貯,凝成黑沙。然後以瓦溜②置缸上。共溜上寬下尖,底有一小孔,將草塞住,傾桶中黑沙於內。待黑沙結定,然後去孔中塞草,用黃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內,溜內盡成白霜。最上一層厚五寸許,潔白異常,名曰西洋糖,下者稍黃褐。

把漏鬥(瓦溜)的出口處堵上草,放在缸上,把富含雜質的黑色砂糖放入漏鬥中。等糖「結定」後,去掉漏鬥口處的草,用黃泥水淋下,糖中的雜質就都流進了缸裏,漏鬥內的黑糖也都變成了「白霜」一樣的糖。

怎麽聽怎麽不對勁吧?有現代的活性炭、等離子交換樹脂來做吸附劑,還要動用離心機才能分離的雜質,明代用泥漿「淋下」就行嗎?

同樣是封泥,封得越久,糖色越白。另外,如今海南依然存在的制糖土法中,依然存在著與記載相似的工藝。海南土法制糖所用的軋蔗石絞、三鍋煎糖工藝、石灰(貝殼粉)澄清法都與【天工開物】大有相似之處,唯獨在最後的脫色環節不同:

在海南土法中,制糖師傅將糖漏(與「瓦溜」相似的漏鬥)用草封口,放入土中,將糖漿到入,再用泥封死。一天後糖漿冷卻,將糖漏取出,去掉漏鬥下面的封草,將竹篾從下方插入糖漿形成導管,會有「糖仔」帶著雜質慢慢留出。一個月後「糖仔」滴幹,糖漏內壁則會有結晶糖,最上方靠近封泥的最白。

透過橫向與縱向對比,可見「封泥法」比「淋糖法」可信度更高,宋應星很可能將制糖時滴漏雜質的過程當成了「沖淋」,值得我們這些閑的沒事就愛刨根問題的考據黨留心。

最後吐個槽 :古法原糖脫色所需的時間長達一月至數月,穿越者想憑它大殺四方,一定會等得很頭疼吧。

5.制精鹽

首先要搞到原材料,這個很簡單,海水和石灰石,海水只要是靠海都有,石灰石更是山上都是。古代制鹽的方法,主要分為曬鹽法、煮鹵法和鉆井法三種。

一、曬鹽法

曬鹽法是制鹽的最原始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太陽和風的熱力和蒸發力量,將海水、湖水等含鹽水面,在淺水區中曬幹,使鹽結晶析出,再用竹、木棒搗碎成鹽。

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制鹽過程簡單,易於操作,成本低廉。但它的制鹽效率較低,且需要等待天氣晴朗的日子進行制鹽,制鹽周期長,鹽的純度較低。

二、煮鹵法

煮鹵法是透過加熱海水或地下鹹水,使其中的水分蒸發,最終留下含有鹽分的殘余物質,然後將殘余物質收集起來制成鹽。

這種方法是制鹽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最為普遍的方法之一。煮鹵法的制鹽效率較高,制鹽周期短,鹽的純度也比曬鹽法高。但是,由於需要耗費大量燃料,成本較高。

三、鉆井法

鉆井法是利用地下含鹽水層的鹽分,透過鉆井將水泵上來,然後用蒸發器進行蒸發,最終留下鹽分。

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制鹽效率高,且鹽的純度也很高。但是,它的器材投資比較大,制鹽成本較高,同時也會對地下水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古代制鹽的方法雖然各不相同,但都是為了獲取鹽分而存在。它們的發明,不僅滿足了人們對食品中鹽分的需求,同時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曬鹽法、煮鹵法和鉆井法三種都有什麽特點?

1.曬鹽法

曬鹽法是古代制鹽的一種常見方法,其特點是利用太陽能將海水中的水分蒸發掉,使得海水中的鹽分濃縮並結晶成鹽。曬鹽法主要分為自然曬鹽法和人工曬鹽法兩種。

自然曬鹽法是指將海水倒在平坦的鹽田上,由太陽自然曬幹蒸發而成鹽。人工曬鹽法是指將海水倒在淺池中,利用人工曬鹽,使其蒸發成鹽。曬鹽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但是生產效率較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2.煮鹵法

煮鹵法是指將海水加熱,使其中的水分蒸發掉,使鹽分濃縮並結晶成鹽的方法。煮鹵法通常使用鍋爐或者平底鍋,將海水加熱至一定溫度,使水分蒸發掉後,剩余的鹽分結晶成鹽。與曬鹽法相比,煮鹵法生產效率更高,但是需要更多的能源投入,成本更高。

3.鉆井法

鉆井法是指利用鉆井器材,在地下深處開采鹽礦的方法。這種方法通常適用於內陸地區,且只適用於含鹽量較高的鹽礦。

鉆井法是一種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效率高,但是需要高昂的器材和能源投入。

總的來說,曬鹽法和煮鹵法是古代常見的制鹽方法,簡單易行,成本低廉,但是生產效率相對較低。鉆井法則是現代化的鹽礦開采方式,效率高,但是需要高昂的器材和能源投入。

那種方法出來的鹽質素好?

不同制鹽方法出來的鹽質素因地域、氣候、水質等因素而有所不同,沒有一定的定論。但從一些歷史記錄和現代實踐來看,曬鹽法制鹽出來的鹽質素相對較高。

因為曬鹽法需要充足的陽光和風力,鹽池中的海水可以在光照下蒸發,讓雜質沈澱,同時風力可以吹走表面的雜物,使得制出的鹽較為純凈。

煮鹵法和鉆井法制鹽的質素相對較低,因為它們的制鹽過程中會加入其他材料。煮鹵法需要用木炭火煮鹵,使得鹽分析出,但是由於木炭火的溫度和灰塵等雜質的影響,鹽質素相對較低。

鉆井法需要將深井中的水抽上來,然後用沸騰的方式分離鹽分,但是這種方法會將井底的雜質一起抽上來,所以鹽質素相對較差。

總之,不同的制鹽方法都有其特點和適用場合,鹽質素的好壞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制鹽的過程、原材料的質素以及周邊環境的影響等等。

提純精鹽方法

我們把粗鹽融到水裏,然後拿石灰石,用炭火或者石油加熱,讓他變成生石灰,接著加水,讓他變成石灰乳,然後把飽和的石灰乳溶液加到粗鹽溶解的水裏,就會出現雜質,然後過濾一下。這個時候也還可以通入二氧化碳,當然沒有二氧化碳也可以直接晾在空氣裏,過一段時間又會出現雜質,再過濾一次。

最後再蒸餾,就會得到沒有苦澀味道的精鹽了。

第一次加石灰乳溶液時為了出去鎂離子,第二次加二氧化碳,是為了除去鈣離子。放在空氣中是為了讓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進入溶液。

原理其實就是提純,主要就是利用各種雜質的飽和度不同進行結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煮,鍋壁上結晶的就是鹽,鍋底剩下的都是富鹽水。多煮幾次,就跟純凈了。曬鹽一個道理,用大木鏟把池子裏結晶鹽從富鹽水裏推出來,不如煮的純凈,要換池子反復結晶。這樣,我們就可以得到質素高價格又不貴的精鹽了!

6.抗生素

青黴素、紅黴素、四環素之類的抗生素估計沒啥戲,不過倒是有一種抗生素也許真的可以制造出來,那也只能是大蒜素

過程也很簡單,拿大蒜搗碎,靜置一小時,在用高濃度酒精(最好是無水乙醇,可以用石灰除去烈酒裏的水分制取,沒有的話烈酒也能湊合著用)浸泡萃取,可以制得大蒜素的低濃度酒精溶液,絕對比在各種黴菌培養液裏提取那少的可憐的青黴素什麽的靠譜的多(在青黴菌經過現代工業輻射選種前,產量絕對是個令人絕望的數碼,更何況就這點產量以古代的提取工藝十有八九提取不出來,況且黴菌培養液裏還有一大堆對人體有害的物質,不經提純就使用絕對屬於活膩了,而大蒜素的含量就相對高的多,接近千分之二,而有害物質含量也低得多。)提取工藝也要簡單的多。抗菌能力不比青黴素差,對抗菌類的種類也更廣(青黴素只對細菌有效對真菌無力,而大蒜素是少有的可以同時對付細菌和真菌的抗生素種類。)

在現代大蒜素最大的使用者是飼養牲畜的養殖場,也有給人用的但是較少。不過我想對於古代人來說,現代的藥—哪怕是獸醫用的藥,對古代來說也算是神藥了吧?

原理是完整的大蒜是不含大蒜素的,必須是損傷或破碎後才會產生。

大蒜細胞受損以後,細胞液泡腫的蒜胺酸酶與細胞基質中的蒜胺酸接觸,瞬間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大蒜素。

蒜的組織結構破壞越嚴重、越完全,這些具有辣味的化合物便產生的越多,辣味就越強烈。事實上大蒜素生成的多少於時間並無關系,因此我們只需要在制作過程中盡量的將大蒜搗碎就可以得到豐富的大蒜素了。

7.蒸餾酒和酒精

利用蒸餾技術提高酒的度數,兩種一種固體蒸餾,一種液體蒸餾,固體的就是白酒。液體的制出高度酒,拿來擦傷口消毒。順便把現代外傷處裏,護理搞出來,給傷兵治傷,對戰鬥力是本質的提高,古代已經有蒸餾技術也有蒸餾器具,不過他們只是用作於煉丹,元代之前是沒有人用蒸餾技術用於做酒,但度數也就只有10-20度

一、釀酒過程簡略版

1.糖+酵母→發酵=發酵酒→蒸餾=蒸餾酒

二、水果發酵酒

1. 李子→發酵=李子酒

2. 葡萄→發酵+氣泡=香檳

3. 楊梅→發酵=楊梅酒

三、糧食發酵酒

1. 黍米→發酵=黃酒

2. 大米→發酵=清酒

3. 麥芽→發酵=啤酒

四、蒸餾酒

1. 葡萄→發酵=葡萄酒→蒸餾=白蘭地

2. 麥芽→發酵=啤酒→蒸餾=威士忌

3. 龍舌蘭→發酵=布爾蓋酒→蒸餾=龍舌蘭酒

4. 甘蔗→發酵=甘蔗酒→蒸餾=冧酒

5. 高粱→發酵→蒸餾=白酒

6. 薯仔→發酵=薯仔酒→蒸餾=伏特加

其實無論是一杯美妙的伏特加,還是宵夜時刻常常出現的好搭檔啤酒。簡單來說,他們就是糖和酵母發酵後再蒸餾的產物。由於原料、酵母以及釀造手法的不同,就誕生了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酒。

古代的酒怎麽釀?

1.制曲

一杯美酒的誕生歷程裏,至關重要的便是這頭一步——制曲。曲為酒之骨,古人釀酒制曲的重要原材料便是谷物。剛發芽的谷物中會產生大量的酶,這種酶可以將谷物本身的糖化成糖分,在之後的發酵過程中,再轉化為酒精。而發黴的谷物,同樣也可制曲,曲黴當中的澱粉酶也會糖化谷物中的澱粉,成為制曲的重要環節。

2.發酵

不同的酒曲釀造出來的酒風味相去甚遠,但不管釀造黃酒白酒還是果酒,發酵是必經的過程。將釀酒所用的谷物先浸泡一整日,浸泡之後,再用鍋爐蒸煮。此時廚房內滿室谷香,教人垂涎欲滴。再在冷卻後的谷物中加入谷殼,拌入酒曲,便開始入池發酵,靜待時光釀造一段谷物的傳奇。發酵的過程講究一個「準」字。谷物浸泡的時間要準,蒸煮谷物的火候要準,加入谷殼與酒曲的配比要準,發酵的時長更是要準上加準。一個發酵的工序做完,釀酒師傅們往往要忙出一身汗。

3.蒸餾

沒有現代蒸餾科技,古人的蒸餾方式非常樸實無華。將發酵完的谷飯上鍋蒸餾,蒸餾出的頭一道酒卻往往不能用,還需要再進行發酵,再進行蒸餾。在這個過程中,釀酒師傅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時光與溫度給予酒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在蒸餾的過程中,發酵往往伴隨其左右,耗時長、工序繁復。每出一道酒,酒中的濃烈的谷物便要柔和淡化一分,直至終了,不偏不倚,既有那一口足以縈繞口腔的谷味,又不失陶醉味蕾的那一份屬於酒的醇和。

8.肥皂

介紹下自制肥皂的工藝(簡易版):

1. 50克左右的堿,倒入180CC的蒸餾水,用筷子快速攪拌

2. 500CC的油,用容器裝好泡在熱水中加熱到40度左右

3. 同時,堿水要降溫到40度左右,慢慢倒入油中

4. 完成後,倒入模具中,放24小時形狀基本固定,然後放著等幹即可使用

看完是不是很簡單,自己在家也能做,要點就是堿和油!

在古代,這裏就需要我們提前準備兩個知識點: 如何辨識石灰石和火堿

因為這裏我們需要這兩樣東西來獲得堿液:

1. 將石灰石用火燒制後獲得生石灰,生石灰加水反應生成熟石灰溶液,也就是石灰水

2. 將火堿加入到石灰水溶液中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碳酸鈣會沈底,剩下的溶液即為堿液(碳酸氫鈉溶液)。

得到堿液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制作肥皂了,油的話最簡單的豬油即可。

步驟一:將堿液和豬油一起加熱,加熱途中不停攪拌

步驟二:等沸騰後繼續用小火加熱,使油脂充分皂化,期間攪拌不停,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

步驟三:等水分蒸發一大半後,就可以將其倒入模具中冷卻成型。約1個時辰後就會生產出第一塊肥皂了。

另外,在冷卻前加入鹽可以增加肥皂的硬度,加入香料花瓣等更是可以制作成史上第一塊香皂。用香皂來打通進入權貴的市場,可謂是無往而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