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歷史上有哪些因為不聽勸而導致歷史走向發生轉變的?

2023-10-13新聞

一、千古無二項羽不聽勸—最終霸王別姬自刎烏江

提到這個話題,那不得不提的一件事就是 歷史第一飯局「鴻門宴 」, 作為項劉楚漢爭霸的分界線,實在是大大的有名。以至於當年司馬遷老爺子記載這個故事,後來還入選高中語文課本,被無數高中青年背之又背!

事情是這樣的,公元前207年二月二十八日在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新豐鎮鴻門堡村舉行宴會。

項羽的絕對力量能幹掉劉邦嗎?

實力上的絕對優勢:

其一 : 項羽四十萬VS劉邦十萬

鴻門宴如今被延伸為不壞好意的宴席,就是因為要在這場宴會上結果了劉邦。 但是直到宴席結束,項羽還是沒殺掉劉邦,這種優柔寡斷,和剛愎自用確實可見一斑。

其二: 鴻門宴上的具體機會:

劉邦就帶了一個張良一個樊噲,這就是個具體的機會,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範增是出招的,項莊是執行的,但點頭的得是項羽啊,既然已經確定了劉邦的威脅,要殺就直接殺,還要借個舞劍的名義,這其中的猶豫不決讓人嘆息。

鴻門宴的成功與否在於赴宴的人(漢王劉邦)來不來 ,既然劉邦已來,那就是給機會。在項羽的底盤,只要項羽有殺意,劉邦是必死無疑,有沒有項莊都一樣。一個樊噲,一個張良,加一個項伯護不住的,這是具體的機會。

所以 項羽沒想殺劉邦,或者說殺劉邦還得思考半天 (正史是這個原因,太優柔寡斷了,歷史 給了他 千古無一的勇力卻也給了他一個婦人之仁,剛愎自用的性格 )兩種相反的特質在一個人身上得到了體現。

其三:範增幾勸項羽,除劉邦要趁早,奈何聽之不進,最後自刎烏江。

公元前206年,楚軍謀士範增對項羽說 :「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範增勸項羽: 「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 」意思是劉邦現在容易對付,如果把他放走,以後項王一定會後悔。

如此如此,最後還是劉大敗項,坐在了帝王寶座上,開啟了210年的大一統西漢王朝, 歷史的車輪由此開到了劉邦的軌域上。

二、陳昱三勸曹操,避免戰船相連。

赤壁之戰中程昱三勸曹操不要將戰船連結到一起,屢次不聽,最後導致赤壁大敗,再無力進逼南方。

以下是原文

一勸: 在戰船剛剛連結完成時:程昱曰: 「船皆連鎖,固是平穩;但彼若用火攻,難以回避。不可不防。

二勸 :「 丞相,今夜東南風大起,不可不防啊! 」這次的提醒最為重要,如果在這個時候采取措施,即便是敗,也不會那麽慘重, 可曹操一句「豈無東南風偶起,不足為怪!」 擋了回去!

三勸:陳昱:「來船有詐,休叫進寨!」

曹操:「何以知之?」

陳昱:「丞相,黃蓋來信告之,押糧船來降,如是糧船,則船必穩重而吃水深,今觀來船,輕而且浮,更兼今夜東南風甚緊,倘若詐降,又用火攻,何以當之?

陳昱的話讓曹孟德幡然醒悟,於是緊忙讓文聘截住來船,可一切都來不及了!千裏戰船火燒連壁,大火燒毀了曹操一統天下的機會,也燒出了三國周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國周郎的美名, 歷史走向由此基本定局,開始進入三足鼎立狀態。

三、劉備不聽眾人勸阻,兵發江東為兄弟報仇,蜀漢基業毀於一旦。

秦宓 「陛下舍萬乘之軀,而徇小義,古人所不取也」。

「陛下深思 ,此番貿然出兵,必然有失」

而劉備回之「斬」

諸葛武侯 則私下嘆曰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趙雲 亦勸 :「陛下,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天下共怒,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驟解。

結局大家都很清楚傾蜀漢之力的 70萬大軍兵敗夷陵 ,劉皇叔自己亦殯天於白帝城, 蜀漢王國開始進入倒計時,歷史再一次證明了他的殘酷。

四、明英宗朱祁鎮不聽勸貿然動兵,偏信宦官王振繞道土木堡,一錯再錯。

最先上奏的人吏部尚書,王直。 在他的帶領下,兵部的兩位主官也上書反對,分別是 兵部尚書鄺埜,兵部侍郎於謙 。之後百官聯名又上奏……

【天順日錄】 中,大膽揭露了王振作為文官集團「內線」,在關鍵時刻發揮出「 下克上」的壯舉:「振不與大臣議,挾天子率師親征。」

【明英宗實錄】 載:「 車駕發京師,親征是舉也,司禮監太監王振,實勸成於內。故群臣雖合章諫止,上皆不納。」

【明史紀事本末】 記載:「 護衛將軍樊忠者,從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為天下誅此賊!」

結局就是,土木堡之變後,明朝開始走下坡路, 武勛集團包括張輔等五十二人皆死於混戰之中,武將人才消耗一空。明英宗朱祁鎮本人被俘,精銳部隊幾乎全部滅亡。歷史再一次改道,如日中天的明王朝開始進入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