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劉勝軍|致敬改革開放45周年:新時代,新格局,新突破

2024-01-06新聞

· 全文共 5000 字,時長約 9 分鐘

·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文/ 劉勝軍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黨的十八大指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劃時代的,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歷史新時期。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也是劃時代的,開啟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統整體設計推進改革的新時代,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全新局面。」

01: 李約瑟之謎

正如英國大哲學家羅素所言:「中華文明是人類唯一未中斷的古文明」。但是到了近代,中國卻落後挨打,淪為八國聯軍瓜分的殖民地,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入侵更成為歷史上慘絕人寰的一頁。

英國科技史名家李約瑟(Joseph Needham)提出了著名的「李約瑟之謎」:的:「中國的科學為什麽持續停留在經驗階段,並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論?如果事情確實是這樣,那麽在科學技術發明的許多重要方面,中國人又怎樣成功地走在那些創造出著名’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並在3到13世紀之間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的科學知識水平?歐洲在16世紀以後就誕生了近代科學,這種科學已經被證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國文明卻未能在亞洲產生與此相似的近代科學,其阻礙因素是什麽?」

李約瑟(1900-1995)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科技水平也一日千裏。截至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按照購買力平價則世界第一。「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哈佛堅尼地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指出:中國擁有全球65%的人工智能專利,而印度只有3%。

2023年初,美國無黨派研究機構「資訊科技與創新基金會」(ITIF)發表研究報告說:「美國醒醒吧,中國在創新能力方面將超過美國。2010年,中國的創新和先進產業能力,大約是美國能力的58%,其產出量則是美國產出的78%。截至2020年,中國的創新和先進產業能力,按比例增加到了美國能力的75%左右」。

深圳,從小漁村變身為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這是改革開放最有說服力的寫實作品。

02: 改革開放打通「任督二脈」

中國是如何實作這一神奇逆轉的?

原因有很多:民營企業的崛起,中國企業的超強學習能力,重新建立了激勵機制,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更加重視法治和專利保護等等。

但所有這一切,無不源自同一燃爆點:改革開放。

鄧小平糊金庸互粉。在金庸小說中,最令我著迷的就是「任督二脈」。改革開放,一舉打通了困擾中國發展的「任督二脈」。

小平與大俠

與歷史上的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相比,1978年改革開放最不同凡響之處乃在於「開放」。有了開放,就有了制度競賽,這種競爭的壓力自然會倒逼改革。就此而言,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摸著石頭過河」的自然過程。

要理解「開放」的重要性,必須回到中華文明歷史的縱深處。

同屬歐亞大陸,為什麽新月沃地和中國把它們幾千年的巨大領先優勢讓給了起步更晚的歐洲?經典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指出:

•了解中國把政治和技術的卓越地位讓給歐洲的關鍵所在就是去了解中國的長期統一和歐洲的長期分裂。 中國在公元前 221 統一後就再也沒有任何其他獨立的國家可以在中國出現並長期存在下去。分裂局面最後總是重新統一。歐洲就連拿破侖、希特勒這些鐵腕征服者都無能為力——羅馬帝國鼎盛時期所控制的地區也沒有超過歐洲的一半。

• 中國在地理上的四通八達最後卻成了一個不利條件: 某個君主的一個決定就能使改革創新半途而廢。 歐洲地理上的分割,形成幾十個相互競爭的小國和發明創造的中心,如果某個國家沒有去改革創新,另一個國家會去那樣做的,從而迫使鄰國也這樣去做。

• 中國在政治上是統一的,明朝皇帝一個決定就使整個中國停止了船隊的航行。 那個一時的決定是不可逆的。在歐洲情形截然不同,哥倫布出生於意大利,後來為法國的公爵服務,又後來改事葡萄牙國王,航行探險的請求被葡萄牙國王拒絕後,他又求助於西班牙國王和王後,他們拒絕了他的第一次請求,但再次請求時同意了。如果歐洲在這三個統治者中任何一個的統治下統一起來,它對美洲的殖民也許一開始就夭折了。正是由於歐洲是分裂的,哥倫布才成功地在幾百個王公貴族中說服一個來贊助他的航海夢想。

• 歐洲的分裂所產生的這些結果與中國的統一產生的結果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的朝廷還作出一系列停止其他活動的決定:放棄開發一種精巧的水力驅動的紡紗機,在制造機械鐘方面領先世界後又把它拆毀或幾乎完全破壞了,15 世紀晚期以後不再發展機械裝置和一般技術。

• 中國距離歐亞大陸其他先進的國家路途遙遠,使中國實際上成為一個大陸內的巨大孤島。這令人想起了太平洋上的孤島。

筆者認為,在漫長的農業文明時代,封閉帶來的弊端並不顯著,因為農業生產力進步極為緩慢。但步入科技文明時代後,生產力進步一日千裏,此時的封閉幾乎等同於自殺。

可以說,「改革開放」一下打通了中國現代化的「任督二脈」, 激發了中華文明的巨大潛能,千年玲瓏棋局就此破解。我想起了德國俾斯麥那句名言:

• 政治家的任務就是傾聽上帝在歷史上走過的腳步聲,並當他在身旁經過時努力抓住他上衣的後下擺,跟他一起前進。

03: 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偉大,之所以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是因為:

1、這是中華文明歷史第一次全方位的開放、與世界的融合。在唐朝時期,中華文明雖然影響世界,絲綢之路溝通東西,但那時開放與交流的深度與21世紀的今天不可同日而語。

2、大格局成就大未來。正如1978年鄧小平那篇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中所表明的,中國沒有糾結於文革的歷史恩怨,沒有冤冤相報,而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這種大格局、大胸懷,對改革開放的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3、解放思想是前提。思想的變革,是行動改變的前提。從「階級鬥爭一抓就靈」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兩個凡是」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改革開放得以成功的思想保障,才為民營經濟的發展掃除了觀念障礙。

4、激勵是核心。一個社會的總體財富,取決於每一個微觀主體的動力。改革開放透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企改制、私營經濟發展、縣際競爭,極大調動了包括官員、工人、農民、企業家在內社會各階層的積極性,為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源動力。

5、敬畏規律是基礎。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多經驗和規律,改革開放大膽借鑒經驗,幫助中國實作了彎道超車。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已開發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對於改革開放的成功,劉鶴在【沒有畫上句號的增長奇跡】中總結了幾個關鍵成功因素:

1、在反思文化革命教訓基礎上形成的發展共識。如果沒有經歷文化革命的災難,沒有對「文化大革命」災難的反思,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國的經濟增長。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作用,中國人認識到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理論的錯誤和荒謬,認識到了閉關鎖國的嚴重惡果和悲劇結局。擺脫貧困和結束動亂,是全民族的強烈願望,推動改革和開放,是全民族深埋在心中的強烈期盼。經歷「文化大革命」一代人的痛苦磨難和深刻思考,為改革開放準備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價值認同,也準備了充足的人力資本資源。

2、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加入全球產業分工和市場體系。中央政府堅定地放棄了閉關鎖國路線,幸運地抓住全球化加快發展的歷史機會,毫不猶豫地加入到全球化行列中,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

3、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承認和保護個人和企業的經濟利益追求,重視發揮市場競爭的作用,重視保護產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政府的導向作用,是中國漸進式改革的主要實踐。改革最為核心的變化是承認物質利益追求和保護合法的經濟利益。中國在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上非常務實。明智的地方政府為了實作增長,更加重視發揮企業家的作用,這是詮釋中國出現高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今後的挑戰可能恰恰來源於這個環節。

4、保持政治的穩定性,發揮制度優勢。政治和經濟從來沒法分開,經濟學從來都是政治經濟學。各級政府認識到,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經證明失敗的路線已經沒有必要再重新論證,重要的是務實地、符合規律地推動經濟發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越來越多的人共同富裕起來和享有全面發展的權利。當然,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之後,轉變政府職能、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民主的要求會日益加強,這是未來發展的嶄新課題。

5、充分利用了國家具備的各種比較優勢。

6、文化底蘊發揮著逐步加大的支撐作用。一些西方漢學家在研究中國時指出的歷史沈重記憶和文化沈澱,在發展初期似乎是阻力或包袱,但當發展達到一定水平糊發展理念發生根本變化後,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全球化的新趨勢結合,則轉化成為巨大的發展動力,現在的確需要對中國優秀文化的認祖歸宗(面對「中國式現代化」,歐美應放下「西方中心主義」的傲慢與偏見)。

2023年1月,劉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發表致辭時總結了五點經驗:

1、必須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的人說中國要搞計劃經濟,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3、必須堅持全方位擴大對外開放。

4、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無論政府行為還是市場行為,都必須在法治軌域上執行。

5、必須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劉鶴指出,這些經驗是我們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奉行的重要做法,必須長期堅持,毫不動搖。

04: 新時代,新格局

人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經過45年快速發展,中國經濟社會已經發生歷史性變化,世界環境也今非昔比:

1、2008年次貸危機,已經宣告最近一輪全球化的大逆轉。改革開放以來的「國際大環境」發生實質性變化,從「順風」轉為「逆風」。

2、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70年代,美國和中國牽手,因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1969年珍寶島戰役後中蘇關系決裂,尼克遜和基辛格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機遇。如今,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兩黨一致將中國視為頭號對手。

3、改革開放之初,需要打破「大鍋飯思維」,於是提出「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生產力極大解放,財富急劇增長,但伴隨而來的是貧富差距的擴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但是不均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

4、1978-2018年中國經濟年均增速高達9.5%,但在取得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因為粗放式增長付出了在環境汙染、腐敗、資源消耗、房地產泡沫、債務問題等方面的代價,「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在這種情況下,「高質素發展」勢在必行。

5、中國經濟人均GDP達到1.26萬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正面臨世界銀行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必須實作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從制造向創造的艱難轉變。

6、過去幾十年,「比較優勢」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選擇,以「低成本」的出口導向策略帶動了快速發展。但中國畢竟是大國,發展起來後勢必面臨「守成大國」的打壓和遏制,在這種情況下,一味堅持「比較優勢」無異於自縛手腳的刻舟求劍。中國必須果斷從比較優勢轉向「自主創新」。無疑,這是一個相當具有挑戰的行程。

05: 改革開放新突破

在新時期,如何推進改革開放,是一個需要勇氣和智慧的歷史性任務。改革是一個在繼承中不斷揚棄、不斷突破的歷史行程。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成敗的關鍵一招。

• 中國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作新的更大發展,從根本上還要靠改革開放。

•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筆者認為,當前在深水區推進改革開放,需要處理好幾對核心矛盾:

1、在努力實作「國內大迴圈為主體」的同時,必須以更大決心推進「制度型開放」,反制西方國家「脫鉤斷鏈」的圖謀。

2、在大力反腐突破既得利益阻礙的同時,必須設法調動官員積極性,實作激勵相容,避免改革空轉,避免低階紅和高級黑,讓改革能夠落實到位,不走形不變形。

3、在國企做優做強的同時,必須確保國企和民企的「競爭中性」,避免資源錯配挫傷民企發展信心。

4、在破除以房地產為代表的舊動能的同時,必須透過改革「立新」,釋放新動能,「先立後破」,把握好速度和節奏,防止新舊動能難以銜接導致經濟失速。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天俱時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