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這可能是間隔時間最短的議程安排了,政治局會議結束僅一天,中央經濟工作會就正式召開,並於12月12日閉幕。(原文以藍色底色突出)
同以往一樣,會議先對今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回顧,充分肯定了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成效,「使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經濟明顯回升」。
又分析了明年的經濟環境。
「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中國經濟執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風險隱患仍然較多」
同去年相比,以「部份企業生產經營困難」替代了「部份行業產能過剩」,避嫌;新增了「群眾就業增收面臨壓力」,不再提及「社會預期偏弱」,因為前面在總結成績時,已經講了——社會信心有效提振,畢竟股市漲了...
同時總結了經濟工作方面,進一步深化的規律性認識:
「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
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迴圈。
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必須統籌好提升質素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這5條結論,應該說基本涵蓋了國內外對於當前經濟的一些擔憂——市場、需求、舊動能、存量、總量,從認識上更加講辯證法,開始糾偏。
背景、認識都有了,下面就要對未來的工作進行部署了,先明確總體要求、再制定重點任務。
一、總體要求
總體要求方面,相較於政治局會議,增添了一段話:
「明年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保持就業、物價總體穩定,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促進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沒有類似的表述,相較於去年的「進」,對於「穩」的要求更高了,強調穩,反過來可能意味著目標不會太高,內外部形勢的變化,也不支持過高目標,但要強調底線思維,即最低不能低於多少。
財政政策方面,對什麽是「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進行了延伸闡述:
「提高財政赤字率,確保財政政策持續用力、更加給力。
加大財政支出強度,加強重點領域保障。
增加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持續支持「兩重」專案和「兩新」政策實施。」
沿用文章【【政策察見】政治局會議首提「加強超常規逆周期調節」,要為後面做準備了嗎?】裏面的解讀—— 參照2020年的經驗,2025年官方赤字率必然會突破3%的紅線,至少跟2020年持平,但是否會超過4%,個人感覺概率較低,除非兩會前外部沖擊超預期;地方專項債新增規模預計將達到6萬億以上(其中2.8萬億是之前已經定好的用於化債),中長期特別國債預計增發2萬億元。也不要過多執著於赤字率水平,關鍵在於財政支出增速,因為如果保持財政支出增速不變,但財政收入因為經濟下滑而縮減,也會導致赤字率被動上升。
「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擴大投向領域和用作專案資本金範圍。」
以前是有專案缺錢,現在是有錢但缺少符合政策要求的專案,尤其是投資類專案,這也是今年專項債發行節奏明顯慢於以往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擴大專項債投向,比如說土地收儲、存量房收購等。
「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加註重惠民生、促消費、增後勁,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相較於去年,新增了「惠民生」、「促消費」的描述,所以明年政府對於消費的支持力度一定是會加大的,但既然是最佳化,說明大的方向不會發生改變。同時「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放在第一位,政策執行上不排除會左右互搏,影響促消費的效力。
「黨政機關要習慣過緊日子」
以一以貫之,但類似的著墨更少,沒有再提「嚴格轉移支付資金監管,嚴肅財經紀律」、「增強財政可持續性」。
沒有提「減稅降費」...
非常贊同,在當前條件,應該把對於企業「減稅降費」的錢用來補貼居民端,因為根子在需求、不在供給。
對於此在文章【【政策察見】降低出口退稅,發令槍響的背後下得是什麽棋?】裏面分析過: 首先在諸多領域產能過剩的背景,產業方面的減稅政策不僅雞肋更適得其反,因為政府減的稅最後都被企業以價格戰的形式完全傳導到價格端,助長通縮壓力;其次減稅政策導致很多企業靠政府補貼茍延殘喘,市場難以自發性出清。所以可以預見,除了出口退稅政策發生改變外,後面很多其他的減稅或補貼政策也會逐漸結束,透過市場手段以達到產能出清的目的,市場手段的產能出清必然對應著更多企業破產,這應該也是為銀行補充資本金的原因之一,另外破產制度也會加速完善。
貨幣政策方面,明確提及「 適時降準降息 」,但相較於9月26日政治局會議的「要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實施有力度的降息」,「適時」二字增加了央行更多的自由裁量權,在十年期國債利率跌破1.9%、人民幣匯率階段性貶值壓力增加的情況下,降準、降息動作不排除會推遲,等到經濟下行壓力再度加大之時。
「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新提法,「探索」說明支持嘗試創新,但既然是探索,則步子不會太大;「拓展」說明要擴大「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涵蓋的範疇,過去宏觀審慎和金融穩定功能,更多是指中央銀行扮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並監督金融機構及金融系統執行,著眼點在於金融機構,而今年以來央行逐漸實質性地介入國債市場和資本市場的資產價格穩定問題,拓展了功能定位,尤其是對於資本市場而言,央行開始負責兜底了。
二、重點任務
1、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重點任務的排序上,內需被放在了第一位,消費又被放在了內需的第一位,對消費的重視程度提升了,但跟社會現實可能有一定的差距。
「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提升消費能力、意願和層級。」
一看到「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可能很多人又開始聯想到美國的直升機拉錢模式,直接性刺激消費,但從後面的延伸描述,選擇的是結構性變革的間接刺激——增收減負,屬於二階導、慢變量。
既然要減負,福利水平應該會有所提升吧,降息也會是減負手段之一。
日本的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寫過一本書——【M型社會】,講的是日本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後,中產階級消失,富人更富、中低收入群體更多,中間塌陷。今年的我們與之類似,消費能力損失最嚴重的其實是中產,這部份群體可能跟統計學意義上的中低收入群體並不完全重合,甚至重合度很小,他們也很需要增收減負尤其是減負。
「適當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
以完善社會保障的形式來提振消費,但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應把重點放在鄉村退休人員上,另外客觀講,老年人的邊際消費傾向要遠低於中年人和年輕人,所以應該把補貼政策重點放在他們身上,可以考慮階段性(未來若幹年)將繳納的「五險一金」退還到個人賬戶,由政府代繳,以增加其實際收入,渡過難關。
「 朝氣蓬勃的老年人,生不如死的中年人,死氣沈沈的年輕人」...
「加力擴圍實施「兩新」政策,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
「積極發展正選經濟、冰雪經濟、銀發經濟。」
消費品以舊換新擴圍,手機、家居等估計也要納入了。
消費放在最前面,不代表思路發生根本性變化,九個重點任務,消費和投資共享第一,而內需的重點任務裏面,共有10個分任務,消費占4條,投資占6六條。
「加強自上而下組織協調,更大力度支持「兩重」專案。適度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及早謀劃「十五五」重大專案。大力實施城市更新。實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專項行動。」
然而即便如此,消費題材可能會成為2024年反復被啟用的題材,因為從明年開始就真的要——萬事不決、問消費了,直到真的開始著手刺激,題材變主線。
2、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重點提及了AI套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
新增 「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為」 ,從光伏行業前幾天的情況下,內卷治理更多選擇以行業自律形式實作,好處是可以遏制競爭烈度,但不好處是產能更加無法出清,僵屍企業更多,大家更難受。
3、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牽引作用,推動標誌性改革舉措落地見效
「高質素完成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出台民營經濟促進法」
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明年迎來收官之年,驗證實際效果的最好方式就是市值提升——中特估
「統籌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財力」
如果開始落地,那要加稅了...
4、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外貿、穩外資
5、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三大風險隱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沒有再提及地方政府債務風險,說明在高層看來,前面的化債政策已經夠用了,再有問題就是人有問題。
「打擊非法金融活動」新增「央地協同合力」 ,重視程度更強,其具體指向個人認為有四個,財務造假、操縱市場、內幕交易、非法薦股,勿謂言之不預也。
房地產市場著墨最多:
「持續用力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合理控制新增房地產用地供應,盤活存量用地和商辦用房,推進處置存量商品房工作。推動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有序搭建相關基礎性制度。」
比政治局會議更加積極,「持續用力」、「止跌回穩」(又出現了止跌)。
6、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
7、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
8、協同推進降碳減汙擴綠增長,加緊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新增「 建立一批零碳園區,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建立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碳標識認證制度 」,不排除會議碳交易為抓手來推進重工業的去產能;
9、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最後的工作動員上,重點提及:
「著力實作增長穩、就業穩和物價合理回升的最佳化組合」
「要緊抓關鍵環節完成好明年經濟工作重點任務,針對需求不足的突出癥結,著力提振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
價格和居民消費,找準了方向,後面還需要等著找對策略...
更重要的,沒有再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再提跨周期調節,思路終於開始變了!
思路轉了,身子還沒轉,但沒轉總會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