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2024年台灣「兩項選舉」的結果及原因分析

2024-01-23新聞

1月13日,台灣地區領導人及民意代表選舉結果出爐, 民進黨賴清德以40.05%得票率打破政黨輪替「鐘擺效應」當選,但在立法機構席次大幅下降,未來將面臨更強制衡。國民黨「大選」落敗,民意代表席次大幅增長,成為立法機構「第一大黨」。民眾黨可謂此次選舉最大贏家,柯文哲獲369萬票(26.46%),民意代表增長為8席,在立法機構「三黨不過半」下成為「關鍵少數」。這一選舉結果由多重原因造成,也預示著台灣社會民意結構改變愈加明顯,島內政局進入一個全新的時期。

首先,藍白分裂及穩住綠營基本盤是賴清德獲勝關鍵。由於近幾年,島內基本盤已綠大於藍,此次在民進黨、國民黨、民眾黨三方競逐下,綠營支持群體相對穩定,而在野分裂、選票分散使賴清德「漁翁得利」。選前輿論也普遍認為,「藍白若不合,保送賴清德」,只要「非綠」分裂,賴清德基本可以「躺贏」。最終結果也證實,賴清德雖然比蔡英文減少259萬票,仍靠比侯友宜、柯文哲相對多數票勝選。選舉期間,賴憑借執政資源及政策買票穩住選舉大勢,選戰後期全力動員基本盤策略奏效,最終賴40%的領導人票數就約等於綠營基本盤。國民黨內參民調顯示,賴猛打「大陸介選牌」尤其是台防務主管部門釋出「中國衛星發射警報簡訊」後,中南部選民表態挺賴明顯上升,「賴蕭配」支持度升高3%。

其次,未能有效凝聚在野勢力及對青年中間選民缺乏吸重力導致國民黨「大選」落敗。雖然從選後看,有6成民意希望「下架民進黨」,但從「郭台銘初選風波」到「藍白合破局」,國民黨侯友宜始終無法整合對民進黨不滿的力量,如果僅靠藍營基本盤,無法在「大選」中獲勝。此外,侯友宜個人能力有限、經驗不足,對青年和中間選民明顯缺乏吸重力,再加上柯文哲瓜分了部份藍營選票,導致國民黨選票大幅下降。選舉後期,國民黨本想操作「棄保」,邊緣化柯文哲使其選票集中到第二名的侯友宜身上,或許還能和賴有一搏之機。但無奈「棄保」效應未能成功發酵,主因在於白營支持者雖然「討厭民進黨」,但或許「更討厭國民黨」 。

第三,柯文哲參選到底,吸引大量青年和中間選民支持。自柯文哲於2019年組建民眾黨後,在島內「厭藍厭綠」氛圍擴大下,該黨支持度一直持續上升。此次選舉,柯文哲明知若不「藍白合」、堅持參選到底,他也不可能勝選,但是仍選擇「走自己的路」,目的就在於靠參與「大選」的聲勢來繼續鞏固、壯大民眾黨實力。雖然「藍白合」破局以後,柯文哲的支持度明顯下跌,處於「老三」位置,但他在選前最後時刻,以「24小時不間斷」KPTV直播,與高流量網紅合作等,將其擅長的「空戰」優勢極大化,最終在「選前之夜」創造驚人聲勢。從解封後的選前10天多家民調看,「柯盈配」支持者主要為39歲以下選民,占比50%左右。有島內媒體分析認為,2020年投給蔡英文的青年、中間選票此次大量轉投柯文哲。在島內民意結構發生變化,「厭藍厭綠」的中間選民日益穩固並持續擴大下,民眾黨開始獲得穩定的支持群體。柯文哲此次牢牢抓住了這一批立場穩定、黏著度高的白營支持群體,最終獲得369萬票。從選舉結果及柯的敗選感言來看,他並不急於一時,只要抓住台灣民意變化的契機及年輕人的青睞,未來4年甚至8年,柯文哲都不會缺席台灣「大選」,並且相信自己一定會有勝選的機會。

最後,民意代表選舉中,民進黨失去單獨過半的優勢,席次也少於國民黨,立法機構呈現「三黨不過半」局面。因為畢竟有6成「反民進黨」的民意,雖然在「大選」層面無法「下架民進黨」,但蔡英文8年濫權亂政的執政包袱一定會影響民意代表選舉,在預期賴清德會勝選的心態下,多數選民希望在民意代表選舉中教訓、制衡民進黨,再加上民進黨此次民意代表提名和競選過程中問題頻出,部份候選人因涉醜聞弊案退選,部份選區面臨青黃不接窘境,部份選區初選整合不利,部份候選人個人形象和實力也欠佳等,導致失去立法機構最大黨地位和控制權;國民黨整體提名狀況則優於民進黨,候選人年輕化程度為歷屆最高,多數基層實力也較強;民眾黨則是憑借柯文哲參選到底發揮個人魅力拉高政黨票,從而沖高不分區民意代表席次,成為立法機構的「關鍵少數」。

總的來看,2024年台灣「兩項選舉」結果是在美日等外部勢力加大介選下,島內政治格局及民意變化的體現。賴清德未來將陷入「少數執政」,面臨在野黨的強力制衡,島內政治鬥爭將更趨復雜激烈,兩岸關系也勢將迎來更為緊張動蕩的局面。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