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裏的河套平原,寒風凜冽。上午9點,氣溫稍微回暖,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聯豐村村民李軍趕緊來到自家溫室大棚邊,按動電動卷簾機開關,緩慢卷起覆蓋在溫室大棚上的棉被。「每天等待氣溫回升後,我們都要第一時間開啟棉被,讓充足的陽光照進大棚裏,提高大棚內的溫度。」李軍說。
記者跟隨李軍掀開保溫門簾,走進溫室大棚裏,溫暖濕潤的空氣撲面而來,掛在枝頭的黃瓜青翠欲滴,棚內彌漫著蔬菜的清香。整枝、落蔓、采摘、打包……李軍和媳婦楊璇兩人在棚內忙碌不停。「這個棚有兩畝半,這一茬種的全部是黃瓜,每天能產出200多公斤。」
李軍告訴記者,以前冬閑,沒啥收入,現在「冬閑」變「冬忙」,雖然辛苦一點,但收入大振幅提高。在一個溫室大棚內,每年育苗加上種植蔬菜的純收入超過10萬元。李軍笑呵呵地說:「這樣的溫室大棚我有5個呢,掙得多,我們幹得也有勁,收入也就有了保障。」
楊璇在自家溫室大棚內檢視黃瓜長勢。新華社記者 侯維軼 攝
「鄉裏和村裏支持我們經營好溫室大棚,經常派人指導,傳授種植經驗,每到天氣降溫的時候,鄉裏和村裏都提前發預警通知,讓我們做好準備,避免蔬菜挨凍。」李軍說。
聯豐村黨支部書記柴振清介紹,聯豐村近年來大力發展設施農業,目前已建成680棟溫室大棚,均由農戶自己經營,這些大棚成為幫助農戶增收、助力鄉村振興的「好幫手」。
位於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永豐村的浩彤現代農業示範園區裏,一排排溫室大棚整齊排列。「這些溫室大棚充滿了‘科技範兒’。」內蒙古浩彤現代農牧業公司副總經理馮明說,園區裏的溫室大棚在設計之初為達到最佳采光效果,規劃建設為7米高、12米寬,內部采用水肥藥一體化滴灌設施,大棚墻體內加入石墨烯材質,可更好實作墻體吸熱、蓄熱功能。
永豐村村民張鑫承包了園區中的2個溫室大棚,其中一個大棚內新鮮的黃瓜正等待收獲。「我2023年初開始承包大棚,當年上半年一個大棚的純收入就達到7萬元。」張鑫說,「現在一年四季都忙著經營種植,一年能種植三茬,收入提高了很多。」
永豐村村民在溫室大棚內整理黃瓜枝蔓。新華社記者 侯維軼 攝
巴彥淖爾市農作物播種面積達1200多萬畝,被譽為「塞外糧倉」。由於氣候原因,這裏的作物往往一年一熟,秋收後到來年播種,有近半年的農閑時間。近年來,巴彥淖爾市因地制宜發展設施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局副局長王星介紹,全市按照「政府補貼、企業承建、農民種植、農企合作」的方式,推進設施農業園區化、標準化發展,支持企業、合作社與種植戶簽訂訂單合約,產品上市後統一收購、銷售,解決種植戶賣菜難的後顧之憂。
2023年巴彥淖爾市統籌整合各類涉農專案資金,引導種植大戶、合作社和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累計投資10.17億元,扶持設施農業發展,使全市設施農業面積增加5.74萬畝,每畝純收入達2萬元以上,以產業振興帶動鄉村振興。(記者李雲平、侯維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