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新聞

兩會之聲|科學基金、人才計劃有年齡限制,能否破除「一刀切」?

2024-01-24新聞

2024年1月23日,上海市政協委員任捷接受采訪時表示,青年科技人才在申請各種基金和人才專案時,均面臨著諸多「一刀切」的年齡限制,建議放寬青年科技人才申請的年齡限制。澎湃新聞融媒輕騎兵 鄒橋 蔣樂來 胡寶秀(01:33)

對於青年科研人員來說,申報各類科學基金或人才計劃是其科研道路上的重要成長渠道。但是在申報要求中,32、35或40周歲這樣的年齡限制讓部份「大齡」博士陷入窘境,也讓青年科技人才在選擇研究方向時有所顧慮。

這樣的年齡限制能否放開呢?能否根據人才具體情況評定,避免「一刀切」?2024上海兩會期間,澎湃新聞記者獲悉,上海市政協委員、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任捷送出了【關於破除上海青年科技人才基金年齡限制一刀切的提案】。

公開資訊顯示,國家青年科學基金專案要求申請人男性未滿35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專案要求申請人男性未滿38歲,女性未滿40周歲。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揚帆計劃、啟明星計劃、白玉蘭人才計劃等也均有相應的年齡限制。

在申報辦法中,年齡要求後往往加以註釋,寫明某年1月1日及以後出生。任捷告訴記者,嚴格的年齡限制讓有些青年學者僅僅因為年齡超過了一兩個月而錯失申報機會。那麽這些學者是否可以轉申沒有年齡限制或相對較寬的基金專案呢?任捷表示,如果沒有「青年」階段的人才專案積累,要申報年齡要求較寬的、更高層次的專案也會面對困難。

透過和眾多博士學者和青年人才的交流,任捷發現博士的「超齡」可能有多方面原因,比如帶著豐富的業界工作經歷重新投身讀博和科研,或是科研過程中由於參軍、支教、生病、生產等原因暫時中斷。

因此,任捷建議用博士畢業年限代替年齡限制。以博士畢業證的日期為起始年,計算年限。這也是國際上的慣例。比如,青年科學基金可規定為不超過博士畢業後10年;優秀和傑出青年基金可分別規定為不超過博士畢業後的15年和20年。

此外,如果博士畢業後有可證明的企業界工作、參軍、支教、生病、生產等中斷科研的經歷,任捷建議可以相應地扣除掉這部份時間再計算年限。比如女性每生產一次,年限可延長2年。

「明確的一刀切年齡限制導致很多青年人才在成長過程中非常焦慮,會很內卷。他們總會盯著年齡期限,想著馬上年齡要到了,就得趕緊出成果。」任捷向記者坦言,這實際上使得他們難以真正靜下心來思考一些長期的問題。在選擇研究課題時,也有青年人才告訴任捷不敢做太深刻的內容。現實來說,博士畢業、博士後申請、高校教職,都需要看得見的成果和趕在年齡限制前拿到相應的專案。

如今,中國的技術攻關逐漸邁向科學的無人區,基礎研究也就顯得越發重要,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為從事基礎研究的一名學者,任捷一直強調長期主義。「適當地放慢節奏,才可以做一些更長遠的事情。靜下心,沈住氣,敢於面對挑戰,敢於去做具有長期不確定性的、探索性的東西。」

任捷表示,青年的培養和成長已經逐漸成為中國前端科研的核心力量。青年人才非常重要,但不應過度強調年齡的硬性指標。「能力肯定是最重要的,一個人不會因為超過35歲零幾天就不是青年人才了,呼籲年齡指標可以靈活化。」他說。

白浪 設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